前言
中國以學生交流的名義,邀集臺灣的學生前往中國參訪已行之有年,且無論是過去「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或現在的「一代一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的統戰策略,都將年輕人設定為統戰的主要對象。陸委會去年亦公開提醒,許多學生交流活動背後仍有中共官方支持或主導,藉由展現部分中國發展的榮景,增加臺灣青年的認同,並且會在干預和操控學生參與活動的心得與言論,統戰意圖明顯。去(2019)年更進一步定調救國團推出,以高中生為主要招募對象的「兩岸青年上海行」、「七彩雲南活動隊」等活動之合作單位是中國的「文化部外圍統戰機構」,可見相關活動統戰意圖之明顯,已引起陸委會高度注意與積極管理。
只是,即使中共透過學生交流,或近年有逐漸增加趨勢的「實習」或「就業」招募進行統戰工作已多年,相關研究卻不多。因此本研究欲從臺灣各校園網頁和長期辦理兩岸交流之組織團體網頁,蒐集彙整歷年的學生交流活動之簡章、參與心得和新聞報導,分析背後與中國統戰指揮系統之間的關聯,並嘗試訪談臺灣方的活動主辦單位和工作人員、曾經參與過相關活動的年輕人,以了解中共透過學校系統進行統戰工作的成效。
文獻回顧
無論是俄羅斯或中國等威權國家,為動搖敵對或目標國家的主權和民主、挑戰該國人民的價值和信仰,長期以來不只是嘗試運用新科技在網路空間展開攻擊,亦持續搭配運用媒體、政治人物、移民團體、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等傳統政戰管道,強化且擴大各管道的影響力,本研究即以大專院校為主要研究標的管道。
根據記者劉子維的統計,2018 年的暑假至少有 3,000 名臺灣青年,以參與論壇、實習、參訪創業園區或旅遊觀光的形式,遠赴中國與當地的青年進行交流。記者再進一步統計中國締結姊妹校比例的臺灣前五所大學(義守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東吳大學、中正大學)後,亦發現在 2019 年就有 107 個前往中國的校際交流團,且招募方式未完全公開透明,中國對接的主辦單位也都在對臺工作的體系中。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主任寇建文的研究所描繪出整體對臺工作體系,則可作為進一步查找各交流團背後的中國主辦單位在體系中的位置。這些主辦單位雖然大部分都是社會團體,但根據中國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大部分 的社會團體皆須接受「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機關」的管理,且為有限控管,以「非競爭原則」限制同一地區同一業務範圍只能有一個社會團體,部分並以提供經費的方式進行控制。
劉子維一文所指出的社團法人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傑青會),其密切合作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即為中共對臺統戰的重要組織。誠如寇建文的研究,中共治下的「民主黨派」只是一個稱謂,只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受到中共的承認,並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政協)為主要參與政治的場域。而參與政協的民革和台盟,以及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台聯),皆擔負對臺統戰工作。此外,全國政協下設的「港澳臺僑委員會」和各級政協配合對臺工作部門,則具有協助探親、接待、吸引台資、辦理交流和宣傳工作等職能。
在龐雜的組織(見圖一)之上,「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為主要決策核心,組長由身兼總書記、軍委主席、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擔任,副組長則由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的汪洋擔任,且該小組所設立的「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簡稱中臺辦)即與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合署辦公,人員完全重疊,直屬於黨中央。於國臺辦之下,又分級下設省級政府臺辦(簡稱省臺辦)、地市級政府臺辦和縣級政府臺辦。其中,省臺辦成立並派員兼任組織幹部的「交流促進會」和「交流協會」,辦理各式交流活動,近年多以青年活動為主。負責文教交流的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雖不在此組織架構內,但辦理兩岸相關交流活動或處理臺灣民眾所遇到的問題時,如涉及政策性強或政治性敏感的問題,則必須會商國臺辦。至於不在組織圖中的半官方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與其青年組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簡稱全國青聯)亦為兩岸青年交流的要角。
圖一:中共對臺工作組織體系全覽圖。資料來源:寇建文,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組織體系與人事,頁 57。
參與兩岸青年交流者訪談摘要
A:知名大學學生會男性青年代表
A 自大學擔任學生會幹部開始,即多次受邀或主動報名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包括「清華 – 頂新領袖生計畫」、傑青團、民革兩岸青年和平論壇、海峽青年論壇等至少 7 次公開活動,以及無數次不公開的拜訪交流行程。
在歷次無論是公開或不公開的活動中,A 認為和對岸青年之間有不少真誠的交流,政治宣傳除了傑青團外,其他活動其實不多。尤其是胡錦濤主政時期,兩岸交流不僅氣氛熱絡且友善開放,故然對岸多想讓台灣學生看到大陸好的一面,但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甚至有些言語上的交鋒,並在過程中認識到彼此的不同。直到蔡英文執政後,使得中國內部的鴿派較無發展空間,習近平也因此收緊控制,故可以明顯感受到氣氛的轉變,包括活動鋪排相對較為完整、嚴謹,討論的空間變得比較少,參與時雖然仍有發表不同看法,但可感受到主辦單位的不快。尤其近期兩岸情勢緊張,審慎考量後已不再前往中國參與活動。
A 觀察到,這類實體交流活動的統戰效果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好,對於改變台灣青年對中國認知的效果很有限。他個人就沒有因為參與兩岸交流活動而改變其反對中共的態度,但的確因此加深對中國的認識,例如大陸社會的實際情況、民生經濟和校園自由程度。並觀察到在校園裡,其實只要不觸碰到一黨專政,不挑戰共產黨,基本上很多議題都可以自由討論,且大陸前段高校學生的思想深度和廣度也都比台灣高。
相較於實體統戰活動,A 指出,反而更年輕的世代會因為從小就看抖音、愛奇藝,也有很多人在大陸求學、工作,且因為注重經濟生活,所以不會排斥中國,甚至不會排斥統一。至於那些大型的統戰活動,其實主要不是為了對台統戰,而是對內維穩,以及維持對台統戰機關的運作。
B:知名大學學生會女性青年代表
仍然在學的 B 自 2015 年至今,已參加過海峽盃創新創業營隊、海峽青年節,以及多次傑青團。
一開始之所以會參與活動,並不是為了兩岸交流,而是因為當時校園創新創業風氣盛行,且只要付機票錢其餘皆落地接待,因而報名參加。當時對於兩岸交流並沒有太多想法,但在過程中因為台灣和中國的學生會編在統一組,並且統一住宿,因此幾天下來培養不錯的感情,也很少聊政治的話題。事實上,B 也觀察到除了傑青團的活動外,其他活動遇到的中國學生很少會跟人討論政治。
在傑青團活動參與方面,B 參與的其中一屆,由於成員中有偏向台獨立場的青年問的問題較不委婉,因而得到中國官方(不確定是統戰部還是國台辦)「不排除武力統一台灣」的回應。但即使如此,兩岸青年之間私下仍然有很多交流,包括台灣的選舉方式、時代力量等新興政黨的發展,中國官員亦會好奇地在宴會中詢問台灣年輕人對武統和國民黨的想法。所以即使難免會有一些統戰的活動,例如祭祖,但整體而言交流的氣氛還算不錯。
B 認為,相較之下海峽青年節的參與經驗就讓人不太愉快。一開始她和其他學校的學生自治夥伴大多是抱持著一起到那邊免費度假的心態而去,但在過程中卻有兩度刻意安排的活動,引起團員反彈。第一次是將所有台灣青年集中至會議室,參與青年惠台政策的簽約儀式,並且說明政策相關惠台政策,台灣學生因此當場走人。第二次則是在大型晚會上,台灣的學生自治代表都被安排在很前面的位置,並且有現場直播的攝影機直接拍攝台灣學生,讓學生們感受不是很好,因此也是直接在鏡頭前集體起身離開。
從這些活動中,B 觀察到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其實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所以就算因為去中國發展而被當作樣板青年而被中國的新聞媒體報導,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真的有很好的發展,不會犧牲原本的堅持,那也沒有什麼不好。B 個人雖然因為職涯規劃的關係,沒有想要到中國發展,但仍對兩岸交流抱持開放的心態,並且覺得沒有因為這些交流而改變對中國的看法。
C:長期實習計畫參與者
從高中時代開始,C 就對兩岸交流有著高度興趣,但因為當時碰到 H1N1 的疫情未能成行,因而有所遺憾;再加上學測同分的同學後來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刺激,讓他有想要在中國爭取更好的機會的企圖。
大學時,因為擔任學生自治幹部,因而受邀參與兩岸三地交流活動,開啟第一次兩岸交流經驗。後來則因為參與傑青團,並藉由傑青會參與更多的交流活動,亦多次擔任活動工作人員,例如協助辦理傑青團和實習計畫,最後亦因此得到在中國某大型新創公司實習轉正職的機會,工作了兩年後才因疫情回到台灣。
C 在第一次交流的過程中,就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例如參觀到博物館有關近代史的展區時,就發現台灣、香港、中國對同樣一段時間歷史的詮釋很不一樣,因而了解到當中國人在講兩岸一家親或我們都是一家人時,雖然對台灣人而言是統戰語言,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從小到大就被灌輸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算後來知道某些想法可能是錯的,為了生存也必須繼續堅守下去,例如他就遇到一個中國學生,從小就因為母親是迫害法輪功的官員而飽受各方仇恨,因而必須不斷搬家,但即使如此,他也必須自我說服不能動搖信念以免危險。
傑青團的參與由於跨越多屆,C 因此體驗到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兩岸交流氣氛的改變。例如過往傑青團皆會例行性地拜訪國台辦、統戰部和主辦單位民革中央,但 2018 年統戰部的參訪卻被取消,招待的精緻度也有差別。不過,C 無法確定這兩個轉變是因為民進黨執政,還是有其他原因造成如此的巧合。但有另外三項很明顯的改變或許就有關連性。C 觀察到中國官員越來越會問學生對於台灣政治的看法,甚至有一次還發放問卷詢問,其中一題就是問台灣學生會不會因為蔡英文執政不佳轉而支持國民黨或其他政黨。第二個轉變是,過往交流前雖然都會事先列題目讓參訪單位事先準備,也會安排好發問的順序,但基本上還能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維持基本的交流,但 2017 年開始國台辦卻採取照稿念的回應方式,並且填滿所有拜會時間,未保留任何進一步交流的機會。第三個變化則是官方交流變少,學生交流比例增加,並且會直接設定主題而非自由交流。
至於受到台灣媒體關注的海峽青年節,C 認為該活動的統戰意義薄弱,不過就是個傳統的大拜拜活動,讓願意和大陸交流溝通的人藉此大會師而已,大陸學生其實都不太願意參加,必須用知名歌手動員才能把會場塞滿,很多台灣人也是因為有免費機票才參加。因此,雖然活動很盛大,部分台灣單位也會做影片稱中國為祖國,一些黨政人士也會參加,但在 C 眼中,這樣的大活動不過就是讓新黨有機會炫耀、國民黨少部分的人證明自己還有被關注的場合而已,無法理解為什麼很多台灣人會認為這樣的活動很重要。
作為在中國有兩年工作經驗的台青,C 對於惠台措施則是相當不以為然。他指出,這些所謂的惠台措施很多早就存在,只是沒有明講,但懂得門路的人就會知道。比較明顯有感的是實習補貼,因為相較於中國的實習生,台灣的實習生可以實習的時間比較短,有補貼較能促使企業願意嘗試收台灣學生。只是政策演變到最後,因為有些公司是為了拿到補貼而非真的想要讓台灣人在當地發展,使得市場因此變得惡劣。另一個有感的措施則是取消簽證,C 本身就曾經歷過一年簽一次台胞證的時期,該措施明顯提升台灣人赴中的方便性。但惠台措施中也有造成不便的,例如居住證的辦理許多人包含 C 就傾向能拖就拖,盡量不辦,以免辦理居住證後被視為一般大陸人,無法再享有非大陸人才有的特殊待遇,包括不用跟大家一起排隊過高速公路收費站,買高鐵票時也可以走特殊通道購買,出差時可以無法訂一般飯店為由要求公司訂三星以上的酒店等。
這六年多雖然參與許多兩岸交流活動,也在中國工作了兩年,C 認為自己雖然相較於很多中國人去過更多的城市,因此看到更多中國不同的面貌,但也不敢自稱自己了解中國,只能說比過去還更了解一些。同時也體認到,因為中國太過龐大,所以很多人包括中國人本身就算對某些事情的理解是錯的,也不一定是對方有意說謊,而是他可能真的不瞭解。在國族認同和政治議題上,C 認為自己並沒有因為這些年的交流而被影響,有時候還會主動跟中國的友人分享他的觀點,包括敏感的選舉和六四等議題。
C 更進一步指出,大部分偏菁英的族群恐怕很難被影響,但如果是為了求生存、討生活而與中國往來的人可能比較容易被影響。或許這就是因為現在有許多交流的目標對象多是鎖定中南部或其他地方的人,事實上 C 也的確聽到這些台灣人其實不在意國族認同,只要誰能夠讓他的生活過得更好,他就聽誰的。C 一開始聽到這樣的說法時,覺得很訝異,但反思後認為這些人的確就是在台灣比較不被照顧的人,所以無論中國、日本、美國或任何國家來買他都可以。相較之下,C 更在意自由,中國對他而言只是一個短期居留的地方,希望可以在那裏快速累積經驗和金錢,如果連看電影都要翻牆或是被剪得亂七八糟,他不會想要待太久,最多三年就會離開。
D:平潭創業大賽參與者
D 為典型的台商第二代,從小就因為父母的關係在兩岸接受不連貫且片段的教育,並因此受到兩岸同儕的排擠,在台灣的時候被質疑是中國人,在中國的時候被質疑是台獨分子,直到國中才定居台灣,於台灣取得大學學歷,並因為職涯規劃,傾向在台就職而非前往中國發展。
也因為小時候在中國接受過多年的教育,D 對於中共的洗腦教育和言論控制有著深入的了解,因此即使大學時有許多兩岸交流的經驗,身邊也有許多同學參與相關活動,D 卻是直到畢業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才開始參與各類以台灣青年為目標的活動,包括商業論壇、演藝型比賽和創新創業活動,其中又以在平潭舉辦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讓她印象最為深刻。
D 指出,平潭由於和台灣在地理位置相近,因此被中國政府塑造成「兩岸經濟園區」,並在當地建造大量硬體設施,鼓勵台灣人到平潭創業。「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即是以競賽的名義,吸引許多台灣學生組隊前往提案,若最後真的有要在當地實現計畫,平潭會提供一筆落地經費、空間和相關硬體資源,協助青年在地發展。由於提供的資源相當豐厚,就D 的了解,每年比賽競爭都相當激烈,尤其台灣類似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吸引到許多台灣年輕人參與。
然而,到了當地後就可以發現平潭的人口不多,建築雖然新穎但多是蚊子館,很難想像要如何在當地發展,所以 D 觀察到,即使很多人參與比賽,但實際會想留下來發展的人並不多。因此,比賽對台灣學生而言,比較是累積提案和比賽經驗,並在過程中了解兩岸學生的差異。D 進一步評論,雖然大學時常遇到老師盛讚中國的學生比台灣更為積極優秀,但無論是她自己過去在中國就學的經驗,還是在這個比賽中所看到的,她認為頂多只能說兩岸有著文化差異,例如大陸的學生基礎比較紮實,台灣學生則比較有創意,很難去比較兩者的優劣。
此外,D 也觀察到這類創新創業活動的政治成分都比較低,雖然會介紹惠台措施,但吸引力有限,畢竟對台灣學生而言,重點還是當地的發展性。
E:創業競賽參與者
E 是個熱愛創業的台灣青年,自大學時代開始即多次前往中國參加許多創業比賽和相關活動,並且一直積極尋找到中國創業或在新創公司工作的機會,直到香港反送中事件發生,看到中國政府對於香港人民的壓迫,才完全放棄到中國發展的念頭,並因此反思過往的交流經驗,目前任職於台灣某大企業。
在E接觸的所有創新創業機會中,有三次經驗讓她印象深刻。首先是她主動應徵,被中國列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麥可將文創園區」工作機會。E 指出,麥可將文創園區很明顯就是把台灣的華山和松菸已經有的東西直接搬過去,並且透過中國時報、旺報和年代新聞宣傳,吸引台灣從事文創的青年前往創業或就職,當時已有豐富文藝活動辦理經驗的 E,在投履歷後很快就收到面試邀請,並主動支付機票邀請前往。只是,雖然其介紹簡報相當豐富,表示已經有很多台灣的藝術家、畫家和文創青年們都進駐園區,並強調該園區受到上海市台辦和閔行區統戰部等官方組織的認可,但到當地後卻發現園區幾乎是空的,沒有什麼廠商進駐營運,人流也很少,再加上當時有在面試其他大型公司,因此最後沒有赴職。
第二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平潭之旅。當時雖然是抱持免費旅遊的心態過去,但也想藉此尋找在中國工作的機會。就 E 所知,參與類似旅遊團的台灣人很多,分好幾梯次過去,且每梯次都有近百人參與。雖然主辦單位目標是想找學生和年輕人,但實際參與的年齡層很廣,包括在中國已經有經營生意,需要藉此免費旅遊的機會到中國開戶。少數遇到的大學生,則多是來自元智大學,因被教授要求而參加。
該團主要行程多是介紹平潭的創業環境,包括可開放進駐並提供優惠租金的 co-working space、攝影棚,並針對不同程度的人提供補助。例如大學畢業生在當地創業的話,一開始就能拿到 5 萬元台幣的安家費、每個月可領取 1,000 元的生活津貼,如果選擇進駐專門給台灣人的「澳前台灣小鎮」,可免繳四年租金,並額外再領取 2,850 元的津貼。現場也有辦理類似就業博覽會的活動,很多不知名的小企業在現場積極招攬台灣年輕人填寫履歷,如果是高材生、大學生、研究生,很容易就拿到高薪的工作,最高開出一個月十萬元的薪資,對於剛畢業沒多久的E而言很有吸引力。
第三個讓 E 印象深刻的則是在廈門參與的「英特爾海峽創新創業大賽」,但讓她最有記憶的是當時遇到的一位台流。E 指出,這個人當初也是積極地想在中國創業,並因為擁有創新技術而被某家公司看中,提供他資金在公司內部創業,但一、兩年看透他的技術後,就慢慢用各種理由將他趕走,最後以資遣收場。離開該公司後,他雖然試圖在別的城市提計畫創業,卻未能再爭取到類似的機會。他告訴 E,這次的比賽是他最後一次嘗試,畢竟在中國已經待了八年,如果這次再失敗他就要回台灣,並且告誡當時已因擁有技術而獲得某家企業工作機會的E和其團隊,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機會,以免重蹈其覆轍。
E反思過去的經驗,表示其實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的經驗,和後來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她可能早就在中國工作。她提到,和她同教會一起長大的朋友們,有幾個都在大陸工作,薪水折合台幣就有四、五萬,而且還是包吃包住,讓她很羨慕。所以她認為中國釋出的這些經濟誘因對很多台灣年輕人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進而有可能在未來支持統一。
F:海外旅遊記者實習計畫暨挑戰賽工作人員
F 現任職於某直轄市政府,過去曾代表綠黨參選市議員,並多次公開表示其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因此,對他而言,參與兩岸交流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國如何進行統戰活動。2009 年第一次參與曾被媒體指稱為「統戰團」的傑青團後,陸續參加「啟鳴 – 兩岸探索計畫 」和「海外旅遊記者實習計畫暨挑戰賽」(俗稱泉州團),並三度擔任泉州團的工作人員(第一屆輔導員、第二屆副團長、第三屆帶團老師),也曾加入傑青會擔任監事,不僅兩岸交流經驗豐富,亦對此類「統戰活動」有著深入的觀察。
F 指出,學生自治代表雖然在台灣各大學校園內,因投票率不高所以代表性低,但仍為此類統戰團的目標對象,舉凡全校性的學生會會長、議長,或是系學生會的會長和社團幹部,皆為邀請參與的對象。而在所有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又以「傑青團」的規格最高,並自稱為兩岸交流第一天團,參與者赴中國交流時享有高規格的接待,但行程和交流的內容亦受到嚴格的控管,例如每場交流的前一晚皆會由幹部和團員討論預計提出的問題,以確保團員不會問出不得體的問題。或許是過程中沒有掩飾其立場而受到中共關注,因此在之後參與「啟鳴 – 兩岸探索計畫」時,即從同團友人口中得知自己被列入中共黑名單,所有參與交流的中國學生每天都需要寫報告紀錄其言行交給公安。
在得知自己名列黑名單後,再參與傑青會的活動泉州團時,他就採取較為低調迂迴的方式,例如在討論行程庶務或處理團員反應時,引導其他參與者反思交流活動中的統戰話術,直到台胞證到期前最後一次帶團時才有較為大膽的動作,包括在手機放中華民國國旗於大合照時高舉,或是在筆記本上貼西藏雪山獅子旗貼紙並拿著參與各種合照,甚至在中國主辦方民革中央面前講反話,強調活動就是要讓大家見識祖國的偉大,並要求學員回台灣後要跟父母分享,不要再搞台獨。
但也是在這過程中,他觀察到其實大部分參與交流團的學生都很有想法,尤其當時的時空背景為太陽花運動之前,台獨論述仍停留在過去受害者,後殖民者訴諸悲情的說法,因而讓當時的年輕人相當無感,未能形成較強的統獨意識;反而在赴中交流,因為體驗到言論自由所受到的控制,以及中國思想控制下學生千篇一律的回應,進而形成較強的台獨認同,甚至還激發出後來受到許多年輕人歡迎的「眼球中央電視台」網路節目,透過把中華民國統一中國的論述推到極端,讓觀眾感受到該論述的荒謬性和統一的不可能,包括視網膜、動眼神經、臥蠶、麥粒腫等節目幹部皆為F擔任副團長時的小隊輔。
因此,F 認為中國的統戰工作是失敗的。他提到,「自由就像空氣,一旦你窒息你才會發現他們的存在,而去中國交流的過程就是感受窒息的過程。」即使在這過程中,中國極力展現其富強的一面,但台灣青年在感受窒息中看著這一切,難免會反思在這富強的表面下,人民需要犧牲的是什麼。因此,就他的經驗而言,最後真的受到經濟誘因吸引而赴中工作的人大概只有 3% 左右。不過他也發現,這背後也跟青年本身的競爭條件有關,例如會參與傑青團的學生基本上在台灣多有足夠的競爭力,不需要中國的施捨,但會參加泉州團或其他交流活動的人,在台灣可能競爭力相對較差,因而會屈就於這些經濟誘因。
案例分析
無論從書面資料,抑或是訪談的結果,皆可發現近年中國為滲透大專院校,在辦理兩岸青年交流的活動形式越來越多元,統戰手法也越來越靈活,不僅有大型活動廣泛地接觸台灣年輕人,亦有小型且長期的實習或工作機會深入吸引台灣年輕人。以下將個別分析較具規模與歷史,且訪談者有相關參與經驗的案例。
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
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訪問團即俗稱的傑青團,由民革中央與社團法人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簡稱傑青會)共同舉辦,至 2020 年已有 19 年歷史,受訪者 A、B、C、F 皆有參與。該交流團主要透過公開徵選的方式,遴選大三以上未滿 30 歲,且擔任過各式社團或活動、計畫幹部之青年,組團至中國拜會民革、國臺辦、統戰部等官方組織,並結合觀光旅遊「領略神州之美」,以及藉由論壇交流搭建兩岸人脈等豐富且高規格的行程吸引臺灣青年參與。
以受到疫情影響而未能如期舉辦的第十九屆傑青團為例,十天的團費僅收費 22,900 元,為典型的落地接待活動。行程橫跨山東、安徽、北京三個省份,並安排遊覽黃山、蜀山、台兒莊古城、大明湖、孔廟、長城等知名景點,且每到一個省份皆由該省省委會設宴招待,以及安排知名大學的學生與團員交流,可見其活動規格,以及中國官方對該交流團的重視。
主辦單位傑青會除了傑青團外,另辦理春雨團和泉州團等次團,相較於傑青團控制力較低,但相對招待的規格和行程的安排也較差。曾三次擔任泉州團工作人員的F即認為,這樣的次團比較像是中國的主辦方民革中央作業績,以及台灣的主辦方傑青團藉由落地接待補助的價差賺取利潤的工具。
2011 年開始,傑青團亦透過民革的人脈,開辦「TMR 未來人才實習計畫」,提供臺灣青年到中國企業機會,且因只需負擔機票錢,在中國實習期間每月還有生活津貼,部分企業還會給付薪資,因而吸引許多臺青參與計畫。但在實習期間,曾有參與者被安排交流活動,被作為統戰樣板於媒體上宣傳,因而引發參與者疑慮而有爭議。
但四位受訪者皆一致認為這樣的交流團雖然統戰意味濃厚,並且過程中多會討論政治話題,可是其統戰效果卻不是很好,甚至有部分受訪者認為是失敗的。他們都觀察到,這類活動因為對參與者有許多限制,例如交流的題目必須事先討論篩選,且隨著近年兩岸情勢緊張,連交流的形式也趨於僵化,使得參與者多能感受到其自由受到限制,進而意識到兩岸的不同,甚至提升其台灣的國族意識。
海峽青年論壇
由全國青聯和臺灣的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中華民國青年創業總會共同舉辦,至 2020 年已有 18 年歷史。2019 年於廈門舉辦的實體活動,包括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杜源生、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副主席奇巴圖、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全國人大代表兼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以及長期公開支持統一的臺灣名嘴邱毅等皆名列活動嘉賓,合計約 1,000 位兩岸學者和青年參加活動。活動本身雖強調是以「經濟、文化、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兩岸青年交流平台,但從主辦單位和貴賓名單,仍可看出其統戰色彩。
2020 年雖遭逢武漢肺炎疫情,活動仍然如期舉辦,但改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環球網執行副總編輯兼環球網新聞評論主筆劉洋、大陸全國青聯副主席兼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霍啟剛、邱毅皆名列出席貴賓。活動前雖陸委會曾公開禁止中央部會及所屬單位人員出席、不樂見地方政府人員參加海峽論壇相關活動,並希望民眾及民間團體勿輕易參加,包括不要以視訊參加,造成任何在台辦理海峽論壇分支活動的事實,但武漢的媒體工作者薛穎穜仍以台灣青年代表的身分分享其經歷。
不過,相較於過往海峽論壇以吸引「首來族」為主,2018 年時還在網路辦理徵選,開放從未到過中國的台灣民眾優先報名,但 2020 年的與會台灣人卻多是在中國多年的老面孔。曾參與海峽論壇的A也指出,這樣的大型統戰活動其實只是維持統戰機關的運作,對台灣青年的統戰效果很有限,反而比較多是對內宣傳。從 2020 年即使受到疫情衝擊和來自陸委會的壓力,中國主辦方仍排除萬難維持活動,並找來樣板青年公開分享,可見該活動在中國之重要性,也印證 A 對此類活動的觀察。
海峽青年節
海峽青年節(以下簡稱海青節)為共青團的青年組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全國青聯)主辦,至 2020 年已有 8 年歷史,但因受到疫情影響,以視訊活動的方式於六月辦理,臺灣方包括中國國民黨青年工作總會、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中華青年交流協會、臺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聯合報系皆參與活動的舉辦。
相較於傑青團或海峽青年論壇,海青節的規模相對龐大,以 2020 年為例,即使在疫情的威脅下,仍包含了已經連續舉辦七年的「中建海峽盃 – 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連續舉辦四屆的「兩岸大學生領袖營」、連續舉辦兩屆的「海峽兩岸青少年校園音樂交流周」、「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攜手同心・雲遊海峽文旅專題活動」、「雲遊海峽抖音挑戰賽」、「精英匯聚・築夢福地閩台人才協作論壇」、「躍動海絲・魅力嗨購」直播帶貨活動,以及「海青盃兩岸青年電競賽」等活動,以涵蓋吸引各族群年輕人參與,並藉此將觸角伸及台灣各界,包括旅行社(藍天休閒生活協進會)、教育顧問公司(台灣奧勒斯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專業團體(台灣建築學會)、大專院校(中國科技大學、東南科技大學)、台商(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以及媒體(旺中、聯合報系)等。
不過,由於該屆活動重點為回顧與分享過去的參與經驗,統戰宣傳較為隱晦。但從活動報導中,強調中國主辦地點福州已有 16 家青創基地、去年新增 2,100 位台灣青年前往就業創業實習,累計超過 8,000 人的消息,仍可一窺中共對臺工作指導的痕跡。曾經參與過海峽青年節的受訪者 B 和 C 則認為,海青節雖在台灣被視為指標性的統戰活動,國民黨和新黨也都推派代表參加,但對於參與的台灣年輕人而言卻是一個不太重要的活動,就連中國的年輕人也需要特別提供誘因才能動員到足夠的人數參加。因此,就如同海峽青年論壇,海青節比較像是一個對內宣傳的大型活動,對台灣青年進行統戰反而不是其活動重點。
各類青年創業比賽
除了上述的論壇或營隊交流形式,2015 年起,因應「太陽花學運」所帶來的衝擊,中國調整對臺工作,積極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及示範點,截至 2018 年底已成立 75 個基地(詳見表一),並輔以創業、實習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吸引為數不少的臺灣青年赴中短期交流,甚至在當地就業、創業。
2018 年 2 月 28 日公布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台 31 條),和 2019 年 11 月 4 日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 26 條措施)則是目標要為臺青打造宜居宜業的環境,由 39 個省直責任單位聯絡員機制「狠抓措施落實落細」,於基地辦理各項計畫吸引更多臺青進駐,並促進臺青落戶。
受訪者 E 曾經面試的「麥可將文創園」即為吸引台灣年輕人赴中創業就業的基地之一,2019 年底更被評為「AAA 級旅遊景區」,成為上海文創的重要地標,其創辦人因為是來自台灣的麥可將紡織工廠負責人之子連泰瑞,亦即台商二代,而受到關注。根據報導,至 2019 年已成功引進「紙箱王」、「青木堂」、「手創聯盟」、「設計中國」等台灣文創團隊進駐,並且已有 50 多位台灣青年在園區內工作生活。同時,東海大學、銘傳大學、中原大學、亞州大學、大葉大學亦有實習計畫,遴選學生前往麥可將實習。立法院辯論訂定《反滲透法》期間,連泰瑞即公開質疑該法將影響學生前往園區實習的計畫,委婉表示反對。
地點 | 基地 |
---|---|
北京 | 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北京遠見育成孵化器、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啟迪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大學新媒體行銷傳播(CCM)研究中心(示範點)、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示範點) |
上海 | 上海市金山工業區、上海和輝光電有限公司、上海市慧高・光創園、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示範點)、上海虹橋 889 創客空間、台青創客家、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示範點)、麥可將文創園 |
江蘇 | 江蘇南京市麒麟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江蘇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昆山市台協「微創業」基地、研華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昆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眾創碼頭、昆山百富創客花園、蘇州兩岸青年創業園、中達電子(江蘇)有限公司(示範點)、淮安台商學院(示範點)、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示範點)、宿遷項王故里臺灣風情街 |
浙江 | 浙江溫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浙江杭州雲棲小鎮、寧波創新創業園、義烏科創新區、杭州智新澤地 – 浙江互聯網產業園、麗水江泰國際星城(示範點)、寧波鄞州區大學生(青年)創業園、嘉興嘉善縣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福建 | 福建福州海峽創意產業園、福建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福建廈門一品威客創客空間、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福州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廈門雲創智谷、平潭臺灣創業園、泉州福建閩南農產品市場(示範點)、龍山文創園、廈門銀行(示範點)、龍岩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
廣東 | 廣東深圳中芬設計園、廣東東莞松山湖(生態園)臺灣高科技園、廣州匯龍資訊產業科技園、惠州仲愷高新區、賽格創客空間、廣州光機電技術研究院(示範點)、901 兩岸青創聯盟虛擬孵化器(示範點)、廣東眾創五號空間、惠州自造者創客空間 |
湖北 | 湖北武漢東西湖區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湖北經濟學院(示範點) |
遼寧 | 瀋陽市三好街兩岸青年創業園 |
安徽 |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宣城鷹鵬集團(示範點) |
山東 | 濟南新材料產業園、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 |
四川 | 德陽市臺灣青年創業園、成都市郫都區箐蓉鎮亞台青海峽青年創業園 |
天津 | 101 兩岸創客 MOHO(示範點)、天津兩岸青年中心 |
黑龍江 | 哈爾濱兩岸技術移轉育成中心 |
吉林 | 吉林新青年就業創業基地 |
江西 | 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河南 | 恒生科技園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
湖南 | 湖南廣播電視臺(示範點) |
海南 | 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示範點) |
重慶 | 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示範點) |
表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資料來源:李雅雯,75 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情況,台胞之家網。
由於輔導臺灣青年於中國就業創業為近年對臺工作重點,因此這些基地即使在 2020 年疫情肆虐期間,仍然相當活躍地辦理實體或遠端交流活動,截至八月預計將促進兩岸約 6,000 人次交流(詳見表二)。統戰部部長盧一先亦於二月參訪白雲區臺資口罩生產企業和匯龍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並讚賞臺灣青年陳鴻傑於疫情期間創立廣州雲嶸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是「兩岸一家親,齊心同抗疫」的具體實踐,並指示幹部除了要持續抗疫,更要主動做好政策宣傳和落實,「為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創造條件,為反“獨”促統事業作出新貢獻」,吸引更多臺青至基地創業發展。
基地 | 活動名稱 | 參與人次 |
---|---|---|
北京市遠見育成孵化器有限公司 | 第五屆京臺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 共有超過 500 隊台灣青年組隊參加,每隊約十人,共計超過 5,000 位台灣青年參與 |
江蘇省省級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運河五號創意街區 | 築夢常州 2020 台灣大學生實習就業特訓營 | 共計發布 150 個就業機會,160 人參與開營儀式 |
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 | 2020 臺灣大學生江蘇實習就業特訓營 | 共計約 160 人參與開營儀式 |
亞臺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 | 成都 – 臺北 – 雲林「青創夢想」線上交流會 | 共計有 50 人線上參與 |
福建省臺灣青年創業服務中心 | 101 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暨臺灣青年創業之星評選活動 | 未公布參與人數,臉書粉絲頁指出計畫會評選出 50 名臺灣青年,合計發放 250 萬人民幣創業獎金 |
匯龍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 攜手抗疫、共創未來 – 穗臺港澳青年線上交流會 | |
福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 | 榕臺青年創客職工交流分享會 | 共計有 45 人參與 |
揚州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 | 直播首秀 | 共計有 30 多位台灣青年、台灣企業代表參加 |
表二:2020 年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辦理活動列表。資料來源:IORG 整理。
研究發現
從上述文獻回顧、訪談和案例分析可知,中國對臺灣各大專院校的滲透已行之有年,且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中共的統戰手法已越來越多元靈活,依本研究所蒐集分析的資料,有幾項重要發現:
- 傳統淺碟式的交流,無論是大型論壇或營隊,雖然仍然存在,但從中共官方交流行程安排的減少,且缺乏實質交流而流於形式來看,此類傳統滲透手法已越來越不受到中共的重視,僅為例行性的政治宣傳活動。
- 參與過此類活動的受訪者多認為此類淺碟式交流因統戰意圖明顯,雖因此受到台灣官方和媒體的重視與警戒,但實際上統戰的效果卻很有限,甚至可說是失敗的。參與的學生不但不買帳相關統戰語言,反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感受到中國言論自由的控制,而強化其台灣認同。
- 大型活動辦理的主要目的,因此轉變為對內宣傳居多,鞏固中國內部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並藉此維持相關統戰機關運作。
- 相較之下,創新創業活動和實習計畫成為近年中共滲透台灣大專院校的重點管道,從各統戰機關之官方網站或政府官員的公開發言,亦可見此類活動計畫的辦理已列為中共統戰重點工作項目,並藉此廣泛接觸在台灣職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年輕人。
- 由於創新創業活動和實習計畫看起來較無政治色彩,且相關經驗的累積有益於青年未來的職涯發展,因此各大專院校多會主動推廣或辦理類似活動,鼓勵台灣青年前往中國參與。活動中雖相較於傳統論壇和營隊較無政治性宣傳,但多成為宣達惠台措施的平台,以豐厚的經濟利益吸引台灣年輕人。
- 前往中國的台灣青年,無論是參加各類型的短期活動或是長期的實習計畫,會因為其本身的經濟與社會條件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台灣職場相對較有競爭力的年輕人,由於在台灣較有發展的空間,因此統戰效果對其較不明顯;相較之下,在台灣職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年輕人,則較容易被中國所開出的豐厚薪資或創業優惠條件吸引,進而影響其對中國的認知。
結論
總結而言,中共對台灣大專院校的滲透重點,不僅形式上已從傳統的短期淺碟式交流(論壇或營隊),轉化為長期且深入的形式(提供實習、就業、創業機會);內容上也從早期赤裸的統戰與政治宣傳,轉變為較隱諱但與青年利益更為切身的惠台措施,以爭取更多臺灣青年對中國的認同。就多數受訪者的觀察,這類以經濟為主要誘因,並輔以制度性的惠台政策,對於台灣年輕人,尤其是在台灣職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年輕人,有著較高的吸引力。
因此,近年中共各統戰機構,從國台辦、統戰部、大專院校和民間組織(例如民革),紛紛推出各種創新創業活動、比賽、營隊和實習計畫,並成立多達 75 個青年創業基地及示範點,以新穎且租金低廉,部分甚至免費提供台灣青年使用的硬體,吸引在學青年前往實習,或是直接開放薪資優渥的職缺鼓勵台灣青年進駐。
所以,雖然台灣的官方和學術機構多將焦點放在大型的青年交流活動,或行之有年的政治宣傳性質論壇或營隊,但此類傳統活動對台灣年輕人的統戰效果並不好,反而是看似中性的創新創業活動和實習計畫已廣泛進入各大專院校,並以照顧台灣年輕人之名影響其對中國的認識。近期雖因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使得許多交流活動與實習計畫停擺,但從疫情期間許多基地仍積極辦理線上活動來看,未來此類活動計畫仍將會是中共統戰台灣青年的主要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