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抵抗力最弱?學者王泰俐研究:年輕人、女性、中間選民易受不實訊息影響

心慌保全來訪問 Ep.20

  • 作者 = 心慌保全
  • 編輯 = IORG 研究總部
  • 訪問日期 = 2020.11.24
  • Published = 2021.1.15 18:00

心慌保全以 IORG 的研究報告為出發點,約訪多位立法委員、議員、學者、專家,詢問他們對「中國對台資訊操弄」的看法。

第 20 集,我們訪問了台大新聞所教授王泰俐,根據研究,她指出:最容易受到資訊操弄的原因與教育程度無關,而是「不關心議題」的族群,例如以 2018 年選舉為例就是女性跟年輕人較容易受到政治不實訊息影響;教授並提出國外研究出的四大方法,供民眾一起以簡單的方式辨認資訊操弄。

老師曾經在 2018 年和 2020 年分別做過針對不實訊息影響的研究調查,想請問您在這兩次研究結果中,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以及目前台灣遭受資訊操弄的程度為何?

2018年的選舉結果震撼各界,也是第一次大家發現到,台灣社會有這麼大量不實訊息,特別是政治類的,也因此從2018年選後到現在,將近兩年期間,開始有很多的民間團體、NGO、鄉民們、還有學界、政府以及國際間開始非常地重視,也有開始相關的研究。

台灣被視為所謂「民主最前線」,我們也是受到假訊息影響最大的地方,特別是受到來自中國高密度假訊息的滲透之下,台灣怎麼樣來應對,是受到全世界關注的。

而近年來最重要的兩次選舉,一次 2018,另一次就是 2020。根據我在這兩年所做的幾波民意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18 年的九合一選舉當中,有三個族群的選民,確實有因為選舉期間不實訊息影響,改變了他們的投票結果。

這三個族群分別是:年輕族群(20-29 歲)、中間選民以及女性選民。這三個族群的選民,經過分析之後,證實是特別容易受到不實訊息影響的。

2020 年總統暨立委選舉之後,我又再做了一次民意調查,幾乎是相同的民調結果,年輕族群、中間選民還有女性選民,相較於其他人口族群的選民當中,對於政治不實訊息的判斷力還是比較弱,但是在 2020 年,判斷力弱的狀況,卻沒有影響到投票的結果,也就是說在 2018 年的選舉中,這三個族群的選民,對政治不實訊息判斷力弱,也因而影響到他們的投票行為;可是在 2020 年,這三個族群對於不實訊息的判斷力仍然偏弱,卻沒有影響他們最終投票的選擇。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認為,因為在 2020 年當中,國內外都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例如香港反送中、全球抗中等等,集體籠罩在這種氛圍當中。雖然 2020 總統跟立委選舉,不實訊息的密度仍然很高,可是投票行為相對而言,就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在這兩次選舉,政治立場不管是傾綠還是傾藍,兩組選民對於政治性不實訊息,其實判斷能力是比較高的,反倒是中間選民判斷能力還比較弱。政治類的不實訊息,傳播速度非常的快,而且因「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所以即使訊息已被更正,澄清之後擴散的程度還是有限,我們甚至還發現,更正、澄清過後的假訊息,會讓原本的假訊息傳播速率加快。

因為更正的訊息,會讓本來沒有注意到訊息的民眾,反而去發現到有這個謠言存在,但他們只會根據既有的政治立場去判斷,所以更正、澄清訊息出現之後,他們內心的認知只會更加地混淆。

其實大部分中間選民、女性選民,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但我們也發現,教育程度跟能不能判斷政治性的不實訊息並沒有太大關聯,即使教育程度高,但平常對政治性的訊息並不關心,當看到訊息時就未必能夠有好的判斷。

在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像是女性選民,其實也不是不看新聞,只是比較不關心政治類的新聞,所以當要判斷政治類不實訊息的時候,精準度就會和其他族群有差異,年輕人也是一樣。不過年輕人在 2020 年之後,對於政治類的假訊息判斷能力,比 2018 年還要高出許多,我認為這是香港局勢的影響,因為「反送中運動」讓很多年輕選民開始關切政治議題,這是讓我們覺得比較欣慰的一點。

IORG 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積極在對台進行資訊操弄的現象,在您過去的研究中,對此現象有什麼觀察?

你們報告當中,著力很多在中國如何對台進行資訊戰、認知戰,但在我們 2018 年民調統計中,認為「中國有出資介入台灣選舉」的民眾,其實只有 40%,並沒有過半。

這個結果令我們非常意外,甚至有 32% 的人認為「根本沒有」,不確定的民眾有百分之 23%。那經過了一年多,學界研究和民間團體的努力,2020 年的民調結果顯示,認為「中國有出資介入台灣選舉」的民眾比例升高約 10%,另外 54% 的民眾也已經意識到有這個議題的存在。但這結果讓我們憂心跟警惕,因為一般民眾,其實對於「中國如何介入台灣選舉」的認知非常非常地少。

您會如何建議台灣民眾如何培養媒體識讀、資訊判讀的能力?

判讀假訊息有四大方向:「訊息特性」、「消息來源」、「網站特徵」、還有「傳播網絡」。

看到一段訊息,怎麼判斷真假?第一個就是要從「訊息特性」去判斷,比方說他是不是單一面向的報導,有沒有另外一角度的觀點,這個是所謂「訊息特性」的觀察;然後是「消息來源」的部分,現在很多媒體,其實會任意引用網路上不知名的消息來源,事實上可能根本也沒經過查證,所以我們在判斷任何新聞時,要對訊息來源時時保有有警覺心。

再來關於「網站特徵」,有些假網站是具有共同特徵的,例如在名稱上,很多都刻意取得跟知名網站接近,差一兩個字那種,這類型網站所有內容都需要謹慎評估;第四點「傳播網絡」,這個是比較麻煩的一點,我們很容易會認為,親朋好友傳給我們的訊息是真的,親近的人所傳的,會不容易去質疑其真確性。

IORG 研究團隊在分析數個疑似中國資訊操弄的事件之後,觀察到在地協力者對訊息傳遞的重要性。就你的研究來說,「在地協力者」影響力如何?如果您也認為「在地協力者」的影響力重大,您認為應該如何因應這個問題?

其實在你們報告裡面,也特別提到「在地協力者」是中國在台灣進行資訊操弄,得以成功關鍵因素。在我的個人研究當中也發現,在民眾的回答裡,他們認為可信的政治性訊息來源是:名嘴。他們認為只要是可以上電視說話的人,就是具有權威的專家,有權威的人說的話,好像就比較是真的。

從實際研究結果顯示,不管他們有意還是無意,事實上他們都很容易成為中國在台進行統戰的「在地協力者」。以網紅來講,現在 YouTube 上有那麼多的頻道,在選舉期間密集大量的放送可能含有不實資訊的內容,我們也很難去防範跟審視,更何況現在,也沒有任何法律能去規範 YouTube 上所有網紅的言論。

台灣現在雖然有把「假新聞識讀」放進課綱裡,不過在公民學科的時數非常少,我自己也有對教育部建議過「教學時數太少」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教材還非常地不足,目前是完全依靠公民老師,不管是高中、國中、還是國小,各自去發揮創意,自己蒐集各方面的材料來當作教材。

而且「在地協力者」這個名詞,對大家來說並不熟悉,連很多教育程度高的民眾都不知道,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把這一些專有名詞,翻譯成一般民眾能夠馬上了解,或是設計成比較生動有趣的梗圖,跟著上述講的四個判斷假訊息的原則,來公開發布跟傳散。

如一開始所說,從我做的民調裡顯示,在這短短一年多,至少有將近 10% 的民眾,開始知道台灣假訊息的現象很嚴重,那現在更進一步要去做的是:知道很嚴重之後要怎麼判斷?

這是還有待各方面的專家、夥伴,大家一起努力的,怎麼讓一般台灣民眾知道幾個簡單的原則,去判斷訊息的真假,建立基礎的資訊識讀意識,我覺得這是未來需要努力的重點方向。

  • 資訊操弄
  • 學者
  • 王泰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