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製造者」及「棋子」:選舉前夕的台美中論述

IORG 週報第 54 期 2021.4.1-2023.9.30

  • 作者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Published = 2024.1.2 23:30

摘要

  • 台灣總統大選前常見「麻煩製造者」及「棋子論」等 7 大台美關係相關論述:本次報告整理 7 項台灣歷屆總統大選前夕可台美關係相關的論述包括將台灣、台灣政黨政治人物視為「麻煩製造者」將台灣視為「棋子」美國對台灣政治人物「放心」或「不放心」認為台灣「倚美謀獨」「美中共管台灣」、「美國促成阻止兩岸協商」及「美國介入台灣選舉」等常見論述
  • 「麻煩製造者」可連結到「疑賴論」及「美國不放心」論述針對特定政治人物政黨的論述包括「麻煩製造者」「美國不放心」,這樣的觀點在 2023 年主要針對民進黨政府賴清德,也和所謂「疑賴論」有
  • 「棋子論」可連結到「疑美論」及「倚美謀獨」論述針對台灣整體的論述以「棋子」「倚美謀獨」為代表除了用來批評政治人物政黨,也連結非選舉期間常見的「棄台論」、「毀台論」等「疑美論」。
  • 「美中共管」、「美國促談」、「美國介選」論述多在美方官員提出相關說法後出現:在美國官員就美國對台政策及對台灣選舉立場做出評論,甚至與台灣總統候選人接觸時,「美中共管台灣」、「美國促成阻止兩岸協商」、「美國介入台灣選舉」等論述變成為熱議議題
  • 將外交事務政治化可能激化台灣內部疑美論,並分化台美關係以上所述與台美關係相關的選前論述,除了重複了平時已經存在且傳播的「疑美論」外,還將外交事務內部化並政治化,用來攻擊國內特定政黨和政治人物。這種操作在台灣民主化後的總統直選中屢見不鮮,這些觀點也往往淪於臆測或過度解讀而缺乏實據佐證。這些論述的傳播除了可能導致友邦的困擾,並可能在台灣社會加深美國干預台灣政治的印象或疑美情緒,分化台美關係。

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 本次研究範圍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期間提及下論述相關關鍵字Facebook 粉專、台灣新聞、中共對台官方官媒、微博及 YouTube 文本。

論述

關鍵字

台灣麻煩製造者

{美國} + {台灣} + {麻煩製造者, 疑賴論}

台灣是美國棋子

{美國} + {台灣} + {棋子, 棄子}

美國不放心

{美國} + {台灣} + {放心, 安心, 憂心, 擔心, 擔憂, 疑慮, 顧慮}

美中共管台灣

{美國, 美中, 中美} + {中國, 大陸} + {共管} + {台灣}

美國促談

{美國} + {台灣} + {兩岸, 中國, 大陸} + {協商, 協議, 對話, 談判, 促談, 溝通, 交流}

美國介入台灣選舉

{美國} + {台灣} + {干預, 介入, 影響, 左右, 押寶, 選邊, 涉入, 表態, 操作, 操弄, 面試, 介選}

台灣倚美謀獨

{美國} + {台灣} + {挾洋, 聯美, 倚美}

論述

臉書粉專

台灣新聞

中共官媒

微博

YouTube

總數

台灣是麻煩製造者

441

825

431

41

457

2,195

台灣是美國棋子

1,168

808

867

246

1,066

4,155

美國不放心

21,610

14,616

2,037

189

10,352

48,804

美中共管台灣

100

92

20

2

155

369

美國促談

3,599

5,502

1,354

39

6,909

17,403

美國介入台灣選舉

45,585

35,320

4,386

901

23,256

109,448

台灣倚美謀獨

616

640

1,368

197

292

3,113

  • 本研究使用兩種文本搜尋方法以進行內容分析。首先是直接搜尋包含特定關鍵字的文本。為了更精確分析關鍵字的上下文脈絡,本研究搜尋關鍵字前後 10 字所包含的其他字詞。例如研究員為分析「美國不放心」的論述,即搜尋包含「不放心」關鍵字前後10字也包含「美國」的文本。若要搜尋包含「美國對賴清德不放心」的文本,研究員即搜尋包含「不放心」及其前後 10 字同時包含「美國」及「賴清德」的文本。

台美中關係論述回顧

1. 台灣是麻煩製造者

過去台灣選前常見的論述之一,是將台灣或台灣特定政黨候選人指為台海及區域安全穩定的「麻煩製造者」。早期將台灣稱為「麻煩製造者」的說法多來自中國,但後來也可見於台灣選舉攻防。該論述透過將候選人及其政黨稱為兩岸關係中的「麻煩製造者」,影射其無法獲得美國的信任或支持。

例如在台灣有政治人物(特別是民進黨政治人物)做出強調台灣主體性的表態後,可能有美國官員、前官員或學者指其為「挑釁中國」、「製造動盪」、「改變現狀」。這使得綠營政治人物經常被中國官媒及台灣其他政治陣營稱為美國眼中的「麻煩製造者」。

美國官方在台灣歷次選舉中皆宣稱中立或不支持台灣特定政黨,然而「麻煩製造者」說仍可見於媒體或傳言中對美國官員私下發言的報導,美國個別學者或前官員也可能提出類似論點。然而媒體報導傳言多未經美國官方證實。學者或前官員的意見,由於不具官方身份,難以代表整個美國政府發言。美方官員對台方政策的發言甚至批評,也難以解讀為是美國在台灣各政黨間「選邊站」。

2. 美國以台制華,將台灣當作棋子

中國媒體及學界長年散播美國將台灣當作抗中棋子,並在必要時可能拋棄台灣的論述。其論述核心突顯美國與台灣合作只是為落實其抗中戰略,而將台灣當作「以台制華」的「棋子」。因此未必會支持台灣宣布法理獨立,更不會為了台灣而與中國全面開戰,反可能將台灣當作「棄子」放棄。

上述「棋子論」在 IORG 「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報告中屬於「疑美論」中的「棄台論」類型,惟其出現時機未必僅在選前。例如在台灣外交工作受挫、國際上有其他國家或政權有疑似被美國「拋棄」跡象(美軍撤離阿富汗、烏俄戰爭)、或者有國際學者提出美國應放棄台灣論述時,在台灣內部都可能引發「棋子論」的討論。近年來中共官媒或學者在台美關係有重大進展時也可能渲染「棋子論」。這些進展可能包括美國對台提出軍售案或友台法案、台灣總統得以過境美國、或者是美國軍艦巡弋台海等惠台措施。

3. 美國放心或不放心

關於美國對台灣政治人物是否「放心」的論述可視為「麻煩製造者」論述的延伸。該論述影射台灣若干政黨或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策恐將造成兩岸關係惡化及區域情勢動盪,使得美國對該候選人的可能執政「不放心」。相關論述針對對象多為民進黨候選人,以對照國民黨等採對中親善政策的政黨較令美國「放心」。過去較知名的案例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處長包道格在 2012 年選前稱蔡英文訪美時就兩岸關係提出的保證過於空泛,讓美方無法安心。反觀馬英九連任將讓美中鬆一口氣。

4. 美中共管台灣

「美中共管台灣」論述強調美國與中國達成某種共識以共同處理台灣問題,維持區域穩定,而台灣則在自身前途問題上失去話語權及自主權。無論台灣如何採取親美政策,美國終會將部份台海議題的決定權與中國分享。該論述相當程度回應了上述「麻煩製造者」論述,暗示台灣是在台美中三邊關係中較為不可預測及不負責任的行為者,是以需要美中等負責任大國共同管控台海情勢。

然而美中雙方其實都有明示或暗示美中並無「共管台灣」狀況。特別是中方原則上視兩岸事務為其內政議題,未必樂見在台海引進美國勢力。過往官方論述最多僅提及美中「共管台獨」。

5. 美國促成或阻止兩岸協商

此論述指美國可能為和緩兩岸或美中關係,施壓台灣與中國進行政治性的政治協商或和平協議。美國長年政策即為鼓勵兩岸透過交流對話降低緊張情勢,甚至在1990年代末期一度出現推動兩岸「中程協議」等鼓勵兩岸進行政治性協商的提案。然而此一立場多被認為不包括美國將促使兩岸進行政治性協商。在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同時,雷根總統提出的對台「六項保證」中即包括「不會在台北與北京之間擔任斡旋角色」以及「不會對台施壓,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等承諾。也有評論指美國為維持兩岸實質分裂局面,刻意不鼓勵兩岸進行政治協商。然而在美國或台灣都有論者認為甚至呼籲美國或為降低區域緊張形勢,而敦促兩岸進行政治協商。

6. 美國介入選舉

近年來美方開始關注中國介入台灣選舉問題,但中媒批評美國在台介選也行之有年。過去綠營或獨派也曾批評美國在選前提出利台措施,有助國民黨政府選情。只是隨著美中關係緊張,中媒屢屢批評美國言行不一,既指責中國介入台灣選舉,又干預台灣選舉作為其抗中戰略一環。

美國官方雖一向宣稱不在台灣大選中選邊站,但仍可能會基於其國家利益考量就涉台事務發言,也常與台灣政治人物接觸。因此美方與台灣政治人物在選前的接觸也常被視為是美國透過「面試」或「口試」台灣政治人物以評估可與誰合作,進而介入台灣政治。所謂「面試」的形式可以是台灣政治人物訪美、美國官員或學者訪台並拜會台灣政治人物、甚至如維基解密爆料的台灣政治人物至美國在台協會接受訪談。在這些「面試」前後的美方動作,也經常被解讀為美國對台灣內部特定政治人物偏好的表態。

7. 台灣挾洋自重、聯美抗中、倚美謀獨

與「棋子論」相似的論述是批評美國「以台制華」,認為在民進黨「倚美謀獨」政策下,給了美國對中「打台灣牌」的條件。在過去國際情勢有利美中交往政策及兩岸和解時,該論述較少被提及。指稱台灣政黨或政治人物透過與美國合作遂行抗中謀獨的說法,早期曾見於中共官方對李登輝的批評,而後則多針對民進黨政治人物。在陳水扁時代雖有零星新聞暗示陳水扁意圖引進美國力量實踐台獨主張,但在蔡英文參選總統後所謂「挾洋自重」、「聯美抗中」、「倚美謀獨」等說法較為流行。近年來美中緊張情勢升高,美方在台灣選前通過對台軍售及提高高官訪美過境禮遇,使得中媒再度指責美國利用民進黨政府藉抗中論述以撈取選舉利益的心態,順勢以援台作為將台灣納入其「遏華」的印太戰略中。這種論述多見於中共官方發言或媒體評論,但近年來也逐漸可見台灣學者及評論者提出類似論述。

「麻煩製造者」隨事件出現,針對個人;「棋子」是「疑美論」的日常,針對台灣

7 種論述中「麻煩製造者」及「棋子」為兩種論述典型,各自有「美國不放心」及「倚美」等延伸論述。從兩論述不同語境下的使用可以發現,「麻煩製造者」所指涉的對象主動性較強,所指涉者多是具體的台灣個別政治人物或政黨。相對而言,「棋子」論述所指涉對象主動性較弱,指涉的對象也多為抽象的「台灣」整體。這也使得「麻煩製造者」成為相較於「棋子」更常在選舉期間集中出現的論述。

比較提及「美國」及「台灣」關鍵字文本中,也提及「麻煩製造者」或「棋子」兩關鍵字的文本於過去兩年半(2021 年 4 月 1 日~ 2023 年 9 月 30 日)在各平台的熱度趨勢,「麻煩製造者」僅有三波熱度高峰,包括 2022 年 8 月裴洛西訪台、2023 年 4 月蔡麥會,以及 2023 年 8 月賴清德過境美國。其中又以賴清德過境美國期間熱度最高。相較之下,「棋子」的熱度高峰分佈時間點較平均,無論是否是在接近總統大選的時間點都會因為不同議題而被提起。此現象可解讀為「麻煩製造者」是在選舉期間較常被提起的論述,以用來針對特定政治人物。「棋子」論則屬於日常傳播的「疑美論」論述一環,並不因為大選將近才被提起。

「麻煩製造者」及「棋子」在過去兩年半在各平台文本中的總出現次數熱度顯示,「棋子論」整體傳播熱度高於「麻煩製造者」,呼應上述「麻煩製造者」論述多集中出現在大選前的現象。兩種論述在不同平台上的熱度差異也有不同。例如在台灣新聞上「棋子」的熱度僅為「麻煩製造者」的1.66倍,但在中共官媒及微博上則達到5.17及5.52倍。這可理解為台灣媒體更關心美國對台灣及台灣政治人物的觀感,而中國媒體及社群平台則傾向渲染美國視台灣為棋子的疑美論論述。

2024 選前:台灣在意「麻煩製造者」、中共繼續放大「棋子」、「倚美」

比較各關鍵字從 2023 年 1 月 1 日到 9 月 30 日在各平台出現「美國」及「台灣」兩關鍵字的文本中出現次數的熱度,「棋子」在各平台熱度皆高過「麻煩製造者」 ,但兩者熱度比例在 2023 年前 9 個月在多個平台比過去 30 個月較小(臉書粉專:3.95倍→2.76倍;台灣新聞:1.66倍→1.40倍;中共官媒:5.17倍→2.50倍;YouTube:3.04倍→2.12倍),可見「麻煩製造者」論述相對於「棋子」在選前特別受到討論。此外兩關鍵字台灣新聞網站上熱度較為接近,在中共官媒或微博上「棋子」及其延伸的「倚美」關鍵字熱度則大幅高於「麻煩製造者」或「面試」等其他論述關鍵字。或可解釋為在台美關係改善,雙方有一定互信情況下,台灣新聞在選戰脈絡下較突顯針對個別政治陣營外交立場的「麻煩製造者」論,而中國平台較傾向渲染破壞台美互信的「棋子論」或「倚美」。

此外,「面試」相較於「不放心」及「共管」,在臉書粉專、台灣新聞、中共官媒、及YouTube有較高熱度。可解讀成無論在台灣或中國平台都流行美國介入台灣選舉的說法以抵制「中共介選」論,並呼應「棋子」論,突顯美國直接控制台灣政治。中共官媒則有意宣傳台灣民進黨政府透過與美國加深關係以制衡中國。

賴清德最常被說是「麻煩製造者」

各平台上出現「美國」、「台灣」及「麻煩製造者」關鍵字的文本中,「賴清德」在「麻煩製造者」鄰近出現的文本數比例高過其他關鍵字。可以推論「麻煩製造者」在選前更常與「賴清德」個人連結,較少指涉台灣國家、民進黨執政當局、及其他政治人物。

「麻煩製造者」「疑賴」傳播熱度中高度相關,高熱度伴隨賴清德出訪及重要發言

從「麻煩製造者」及「疑賴」在各平台的熱度上也可發現兩者的相關性。在臉書粉專、台灣新聞、中共官媒及YouTube上,兩關鍵字熱度的相關性分別為0.48、0.30、0.63、及0.34,都有中度甚至高度相關水準。

「麻煩製造者」及「疑賴論」論述的熱度高峰都是在賴清德重大言行前後出現。在台灣新聞及中共官媒上兩關鍵字的熱度高峰都落在賴清德在八月出訪前後期間。在臉書上「麻煩製造者」的熱度高峰同樣落在八月。「疑賴論」的熱度高峰則是落在七月下旬賴清德提出「走入白宮」說之後。

在 2024 台灣大選期間,「麻煩製造者」論述已轉化為針對過去曾自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的「疑賴論」,藉以渲染美方不信任賴清德外交政策立場,認為一旦賴當選總統即會透過推動台獨而造成區域情勢動盪的印象。

金融時報在 1 月 及 7 月對賴清德的報導連結 2011 年《金融時報》中報傳美國匿名官員稱美方對蔡英文「不放心」的印象。

  • 1 月 15 日,《金融時報》報導指華府政策圈擔心賴清德會偏離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已是獨立國家,不需宣佈獨立」的路線,進一步尋求台灣正式獨立。除了引用葛萊儀(Bonnie Glaser)及簡以榮(Ivan Kanapathy)有關美方對賴清德的不了解及處理對外事務能力的擔憂,還引用某不具名美國官員稱「聽到賴清德宣稱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就是很難令人放心」。
  • 7 月 20 日,《金融時報》報導中指賴清德所謂希望台灣總統可以「走進白宮」的說法,使得美方官員已要求台灣方面釐清,並質疑賴清德是否會出現更多「意外」。報導中引述白明(Jude Blanchette)說法,指賴的說法「沒幫助」、「只會加深部份華府專家的疑慮」。韋德寧(Dennis Wilder)也稱拜登政府擔心賴清德會走陳水扁路線。

所謂「疑賴論」的說法在台灣輿論界發酵後,也傳播至中共官媒。

  • 4 月 17 日,《海峽之聲》(8:51)稱鄭麗文認為美國有「疑賴論」,使得「什么都不怕,只怕美国」的賴清德從「抗中保台」變成「和平保台」,為的是「要向美国交心表态,要拔掉“台独”工作者的识别证」。該報導為《台海網》(9:13)引用。
  • 4 月 21 日,邱毅接受《中國台灣網》(14:42)專訪,稱美國擔心賴清德走陳水扁的「爆走台獨路線」。賴反覆說自己是「蔡規賴隨」,就是為搏取美國信任,讓美方認可他是蔡英文接班人,不會逾越蔡的兩岸路線,從而得到支持。該專訪為《鳳凰網》(14:39)、《海峽飛虹》(15:15)及《台海網》(17:27)引用。
  • 5 月 31 日,《鳳凰網》(17:55)稱郭正亮指賴清德的「反疑美論」,是因為賴已警覺到美國要拋出「疑賴論」,所以美國必須跟美國示好,回到讓美國能夠放心的路線。該報導為《海峽之聲》(6/1 8:21)、《台海網》(6/1 9:53)、《海峽之聲》(6/2 9:25)引用。
  • 7 月 7 日,《僑報網》(12:00)稱陳鳳馨認為美方不見得會押寶在蔡英文的「儲君」賴清德。因為美國仍有「疑賴論」,對賴清德未來路線的不信任也愈來愈明顯。
  • 7 月 11 日,郭正亮在《TVBS》「少康戰情室」節目被問及美國是否有「疑賴論」時稱,美國不希望賴清德說出偏向台獨的話。「感覺上賴清德比較接近阿扁、蔡英文總統比較接近李登輝」。郭正亮說法為《中評社》(7/12 10:05)、《鳳凰網》(7/12 14:18)引用。
  • 7 月 20 日,鄭麗文在臉書專頁發文稱「美國疑賴論,現在來連美國都擔心,ㄌㄨㄚˋ這個未爆彈,一直在破壞中美互信,就是第二個阿扁!都要訪美了還不知道要過境地點在哪,遲遲不公佈!」該發文為《台海網》(7/21 15:35)引用。
  • 7 月 21 日,《僑報網》(12:24)報導中稱郭正亮分析《金融時報》報導目的在告訴民進黨,白宮對賴「進入白宮論」有意見。賴清德長期主張台獨,思路比較像陳水扁,美國的「疑賴論」也確實存在。
  • 7 月 26 日,徐巧芯在臉書專頁發文稱「美方的『疑賴論』過去在政壇就有所傳聞,但一直到了金融時報報導美方對賴清德『白宮說』的反彈,才正式浮到檯面上,又挑在賴清德宣布要過境美國之際,等於是打了賴清德火辣的一巴掌。」徐巧芯說法為《鳳凰網》(7/26 20:48)、《香港新聞網》(7/27 9:07)、《台海網》(7/27 9:30)引用。
  • 8 月 1 日,謝龍介在臉書專頁發文稱美國的「疑賴論」確有其事,而始作俑者就是賴清德本人。該說法為《鳳凰網》(8/2 12:57)、《台海網》(8/2 16:53)、《台海網》(8/3 7:42)、《海峽之聲》(8/3 17:45)、《台海網》(8/4 10:11)引用。
  • 8 月 4 日,朱立倫表示「疑賴論」不是只有在台灣,在國際、兩岸,都在發酵。該說法為《鳳凰網》(8/5 8:05)、《台海網》(8/6 8:51)、《海峽之聲》(8/6 17:53)所引用。
  • 8 月 5 日,吳子嘉在「董事長開講」節目中提到,賴清德的「白宮說」被「警告」,可能有兩個可能,分別是「疑賴論」,或是美方認為賴不會當選。該說法為《鳳凰網》(8/6 10:08)所引用。
  • 8 月 8 日,黃子哲在臉書專頁發文稱,賴清德「再多謊言也無法消弭各界的『疑賴論』」。該說法為《鳳凰網》(8/9 11:15)、《中國台灣網》(8/9 11:23)、《台海網》(8/9 15:52)、《海峽之聲》(8/9 16:23)引用。
  • 8 月 11 日,黃介正接受廣播專訪,稱美方見到賴清德不進議會開會的強硬性格有疑慮。賴的前進白宮論也讓美國疑賴論聲音增加。該說法為《台海網》(8/13 9:29)、《僑報網》(8/14 2:54)所引用。
  • 8 月 12 日,栗正傑在《中天新聞》「張雅婷辣晚報」節目中指,賴清德過去要求大家不可「疑美」,但美國反而提出「疑賴論」,賴可說是「未選先輸一半、真心換絕情」。該說法為《鳳凰網》(8/13 18:58)、《台海網》(8/14 8:54)、《海峽之聲》(8/15 8:08)所引用。

賴清德最常被說「美國不放心」,侯友宜最常被說「美國放心」

有關「美國」感到「不放心」或「擔心」的說法,其「不放心」的對象在各平台文本中多指向賴清德。針對賴清德的文本在台灣新聞出現次數較多。這除了呼應到上述「麻煩製造者」的論述多指向賴清德,也對應到台灣媒體特別關注美國對台灣及其政治人物的觀感。

有關「美國」對「賴清德」感到「不放心」的文本多出現在三個時間點,包括一月賴清德接任民進黨主席及《金融時報》報導美方人士對賴的疑慮、五月賴清德在政治大學與學生對談時出現美方是否對其「務實台獨工作者」有疑慮的提問、以及七月份《金融時報》報導美方人士對賴提出「走入白宮論」的疑慮。

相較之下,有關「美國」感到「放心」或「安心」的對象,在臉書粉專及台灣新聞上以侯友宜較多。可理解為相關論述突顯侯友宜主打穩定兩岸關係路線的外交主張,對比被批為「麻煩製造者」的賴清德更能讓美國放心。

中共官媒上的文章中突顯美國「不放心」的對象幾乎都針對賴清德,使得「美國不放心」論述可以視為「疑賴論」的另一種形式。出現美國對賴「不放心」文章次數較高的時間點包括一月《金融時報》報導美方人士對賴的疑慮、二月傳出賴有意承繼蔡英文「四個堅持」主張、五月賴接受政大學生有關美方對他的可能疑慮、七月賴提出「走入白宮說」、以及八月賴過境美國。

  • 2 月 1 日,蔡壁如在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中稱,賴清德曾稱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也被稱作「台獨金孫」,可能會讓美國「不放心」。該說法為《聯合報》(2/1 23:03)報導後,為《中國台灣網》(2/2 9:18)、《台海網》(2/2 10:09)、《海峽之聲》(2/2 10:11)、《中評網》(2/2 11:25)引用。
  • 6 月 23 日,郭正亮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在 4 月訪台後在 6 月再次訪台,「擺明了是不放心」,擔心台海問題影響美國選情。對賴清德不只是「不放心」,甚至是「警覺」。郭正亮說法為《鳳凰網》(6/23 22:19)、《台海網》(6/24 10:41)及《台海網》(6/24 16:54)引用。
  • 7 月 20 日,郭正亮在《中天新聞》「大新聞大爆卦」中表示,美國之所以始終有不放心賴清德的官員,就是因為賴清德一方面在《華爾街日報》寫不改變兩岸現狀,又透過提出「走入白宮論」露出台獨尾巴。郭正亮說法經《中時新聞網》報導後,為《鳳凰網》(7/21 10:00)及《中評社》(7/21 11:47)引用。
  • 8 月 5 日,《台海網》(10:25)稱游梓翔分析美國設下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的限制,就是對台灣不放心。因為美國不少人擔心對台出售攻擊性武器可能被台獨份子用來製造或升高兩岸衝突,搞「以武謀獨」,把美國拖下水。
  • 9 月 21 日,國政基金會前副執行長孫揚明接受《中評社》(00:41)專訪稱,美方對賴清德非常不放心,又認為柯文哲「太靈活」,這使得強調能進行兩岸溝通對話的侯友宜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人選。
  • 9 月 22 日,林郁方接受《中評社》(00:42)專訪稱,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對美國來說就是台獨。讓美國人不放心的是,美國雖不支持兩岸統一,卻也擔心台獨會引發兩岸戰爭。

相對而言,共媒上提及美國感到「放心」的對象,大多指涉侯友宜,藉以突顯侯友宜乃至國民黨推動兩岸對話的政見有助兩岸關係穩定,對照賴清德的台獨主張較能取得美方信任。相較於美國「不放心」的說法在賴清德宣佈參選後的 1 、2月即已出現,美國「放心」的說法在 5 侯友宜正式被國民黨提名後較常為共媒提及。

  • 6 月 7 日,《旺報》(17:42)社評指出侯友宜雖被認為美國和兩岸經驗不足,但在國民黨已與美國政府恢復聯繫管道,與中方也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溝通順暢。侯在國民黨中央加持下,兩岸問題可信度高過賴清德。《旺報》評論為《僑報網》(6/8 14:33)引用。
  • 6 月 8 日,馬文君接受《中評社》(13:28)專訪時表示,相較於賴清德鮮明的台獨路線,侯友宜會面羅森伯格時強調兩岸關係會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歸,符合國民黨穩健的政治主張,相信會讓美方對侯更瞭解放心。
  • 9 月 20 日朱立倫表示,侯友宜訪美時見到多位學者及國會議員,得到相當高肯定。表示國民黨的穩健務實,乃至兩岸、國安、區域安全政策都能讓朋友們「放心」,不造成「麻煩」。朱立倫說法為《中評社》(9/20 13:34)引述。
  • 9 月 22 日嚴震生接受《中評社》(0:28)專訪時分析,柯文哲「相對難掌握」,而賴清德又難去掉台獨標籤。相對侯友宜訪美時投書《外交事務》雜誌提到3D戰略等降低緊張情勢,促進兩岸對話等概念,加上有本省籍背景,會讓美國比較放心,也看得出美方對侯的訪美規格不錯。
  • 9 月 28 日杜震華接受《中評社》(0:45)專訪時認為,侯友宜訪美基本上是成功的,也提出嚇阻、對話、降低風險的3D戰略,不會讓兩岸關係惡化到美國不好處理。反觀賴清德雖說不需態度,但從美方對賴的待遇降級就可見,美國對侯比較放心。

台灣被美國視作棋子戰時將成美國棄子

相較於「麻煩製造者」較常被與「賴清德」提及,「棋子」或「棄子」更常被與「台灣」共同提及。可以推斷指涉對象更多是針對台灣整體而非個別政治人物。

「棋子論」或「棄子論」在各平台上有幾個高熱度時間點值得關注。例如在一月初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出台灣不做「強國的棋子」說法,在台灣新聞即有高熱度。四月初「蔡麥會」期間,「棋子」論在中共官媒上也有高熱度。五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 Seth Moulton 的發言一度被曲解為是美國的「毀台論」,在五月中時在臉書粉專及中共官媒上便出現「棄子」論的高熱度時期。六月中一度流傳美國在台灣有「撤僑」計劃,在各平台的「棄子」論都出現高熱度。

中共:布林肯求和,中美達成共管台灣共識;旺報變造布林肯發言內容;中國媒體假造來源,稱旺報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

「共管」議題在台灣新聞上討論次數較多。關於「共管」的對象,台灣及中共媒體的討論也較臉書粉專多元。除了共管「台灣」、「台海」、「台獨」,也有共管「陳水扁」、「賴清德」說法。該論述出現的高熱度時期包括了六月底布林肯訪中時黃奎博提出美中已發展出「技術性共管台海」,並在六月、七月、及九月時在各大媒體上被提及。可該論述多出於學者及媒體的討論,並未受到美方官員的回應或討論。

美中共管台灣的說法在美中雙方試圖和緩近年來不斷升高的緊張關係的脈絡下再度被提及。2023 年 2 月 17 日,呂秀蓮指「美中共管台灣」原則經過前一年 G20 的拜習會間,拜登對習近平承諾「五不四無意」後已清楚定調,表示美國「台灣獨立」、「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選項,台灣至此也應思考其主權及自主性何在。 4 月 6 日《中時新聞網》社評,在美國促成拜習通話與布林肯訪中,以及中國反對台灣「倚美謀獨」和美國掏空一中政策脈絡下,民進黨無論是會晤裴洛西或麥卡錫,其外交突破泡沫都會快速破滅,最後還是回到美中共管原點。 7 月 6 日《中時新聞網》社評也稱,在民進黨執政錯誤的戰略思維與僵硬的意識形態箝制下,「台灣已喪失外交自主權,美中共管台灣已成為事實」。

台灣部份人士有關美中共管台灣的說法,也得到共媒報導。6 月 14 日賴士葆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台灣安全與否是建立在中美關係上。「當中美關係愈好,台灣的安全就愈確保,等於類似中美在共管台灣一樣」。8 月 17 日,張斯綱認為賴清德的出訪規格不高,未和國會議員及地方首長通話,是「美中控管的鳥籠行程」。該說法為《中評社》(8/17 12:32)引用。 9 月 24 日,黃奎博接受《中評社》專訪,觀察到過去一年來拜登幾乎都沒提台灣,可見美中都希望台灣問題降溫,並在技術上共同壓制台獨,不讓台獨編成美中一發不可收拾的麻煩。美中協調具體做法,「技術性共管台海」並非不可能

中國媒體或學者評論在美中高層會晤前後,也開始形塑美中可能重啟共管台灣機制的論調。5 月 20 日周志懷在《鳳凰網》(12:41)報導中表示,美國著眼美中關係大局,在某種條件下可能有限度「共管台獨」。但美國主要策略仍是「以台制華」,在兩岸是「促談但不促統」,是以中方對美國不必有幻想。6 月 21 日《中國台灣網》(15:32)發表「布林肯访华主动“求和”,中美达成共管“台独”共识?」一文。文中認為布林肯訪美後達成的美中五點共識中雖未言明涉台內容,但「岛内舆论认为,中美通过高层沟通,也达成所谓“共管台湾”的共识,即不能让台湾问题――这个中美“最突出风险”变得不可控」。該文為《鳳凰網》(15:06)、《台海網》(15:57)、《海峽之聲》(17:22)轉載。7 月 8 日包承柯在對《香港中通社》(11:46)專訪中分析,從5月蘇利文與王毅會晤後美國表示不支持台獨,到布林肯訪中時再次確認不支持台獨立場,美中從表面上看來達成了一些共識,基本形成了「共管」的態度。

台灣與中國媒體甚至曾透過疑似資訊操弄的形式,指涉美國官方已確立美中共管台灣的政策。

  • 2023 年 7 月 6 日《旺報》社評中提到「如何負責任管理好台灣問題,成為布林肯訪中時的一個重要議題」「他返回美國後,與「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對話,再次強調美中共同管理台灣問題的重要。《華爾街日報》披露,台灣總統大選問題是布林肯與中方會談的一個重點」。
  • 經查,6 月 28 日與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對話,哈斯問及布林肯訪中期間與中國領導人就台灣問題的討論時,布林肯稱「這是個挑戰,是個我們負責任地處理的議題」(this is a challenge, an issue, that we’ve actually managed responsibly)。然而布林肯的語境中並未如旺報社評所指涉美中「共同管理」台灣問題。
  • 華爾街日報》在 6 月 26 日的報導中則確實提到,「據了解相關情況的人士透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訪問北京期間與中國高級官員的會談中,台灣即將舉行的總統選舉成為一個重要議題。」但該報導同樣未提到美中「共同管理」台灣問題。

然而後續中國網路媒體文章,似乎有將《旺報》報導說法張冠李戴,將布林肯與哈斯對談遭不當解讀的內容誤植為《華爾街日報》報導。

  • 7 月 7 日,《網易》「数据传导方向」帳號發佈「布林肯透露希望中美“共同管理台湾”言论,试图击碎中方底线!」貼文。該文提到「近期随着美国《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消息显示,布林肯表示“希望双方共同管理台湾”,面对美国此举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双方关系,已经没有任何周转的余地」。
  • 7 月 9 日,《網易》「我是运动哥」帳號發佈「7.8消息:希望“中美共管台湾”!俄媒:彻底击碎中国“底线”」貼文。文中提到「布林肯透露:希望“中美共管台湾”」。
  • 7 月 12 日,《網易》「洛风谈」帳號(19:03)發佈「布林肯透露:希望“中美共管台湾”!俄媒:彻底击碎中国“底线”」一文,文中提到「布林肯还认为台湾问题是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他主张中美双方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共同管理台湾问题,以保持双边关系的稳定」。
  • 7 月 20 日,《網易》「瞩望云霄」帳號(16:11)及《騰訊網》「瞩望云霄」帳號(16:11)在一分鐘內先後發佈「美国希望中美共管台湾问题,兰德要台军坚守90天,武力干涉成变数」一文。文中也提到「《华尔街日报》披露,布林肯访华时曾经向中国大陆提出:面对台当局2024年的变动,希望“中美共管台湾问题”。」
  • 7 月 20 日,YouTube頻道「Inspector Lei’s Observation Room」在「布林肯提“中美共管台灣”,蘭德要台軍堅守90天,一切都在變化」影片中提到,「布林肯訪華時曾經向中國大陸提出,面對台當局2024年的變動,希望“中美共管台灣問題”」。

中共:美國支持、施壓台灣政府和中國對話,卻也不樂見兩岸和解,中國崛起,威脅美國霸權地位

有關美國鼓勵兩岸對話的論述,除了在 8 月 22 日有臉書專頁密集發佈倡議性文章,相關討論文章出現較多的時間點約在 2 月底到 3 月初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結束訪中行程後,國民黨表示美國也鼓勵兩岸對話,以及 6 月孫曉雅表示美國支持兩岸對話。可見該議題在此次大選中並未成為一引發熱議的議題。

選前有關美國促成兩岸和談的倡議,主要來自馬英九的幾次談話。

  • 7 月 27 日馬英九於英國聖母大學倫敦分院發表演講,認為美國與西方社會要鼓勵台灣與中國展開和平協商,以避免台海發生戰爭。該評論為《鳳凰網》(7/27 21:14)、《香港新聞網》(7/28 9:13)、及《僑報網》(7/29 8:25)所報導。
  • 9 月 11 日馬英九出席「2023地緣政治高峰論壇」,指出美國與西方真正關心台灣的有人應鼓勵兩岸對話謀和,才是對各方最有利的和平政策。該評論為《台海網》(9/12 8:55)、《中國台灣網》(9/12 9:14)、《海峽之聲》(9/12 9:18)、及《海峽飛虹》(9/12 15:43)所報導。

除了馬英九發言,大部份提到美國、台灣、及協議/協商/談判的文章都與美國是否將促成兩岸協議無關,僅有少部份評論學者評論談到該議題。論點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美國為免兩岸發生衝突,而會鼓勵甚至施壓台灣政治勢力與中國對話。此一說法在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於 6 月表示美國支持兩岸對話後有較多評論者提出。

  • 2023 年 6 月 14 日,楊永明接受《中評社》(0:33)訪問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表示美國支持兩岸對話,是因為美國可能感受賴清德言論會加劇兩岸對立甚至出現衝突,對此有所不滿或擔心。
  • 2023 年 6 月 16 日,《台海網》(16:36)報導鄭又平說法,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表示美國支持兩岸對話,該說法是考慮到美國將在 2024 年舉行大選,必須營造看似合歡平穩的東亞戰略環境,避免在大選年增加台海兩岸衝突摩擦的變數。
  • 2023 年 6 月 18 日,王昆義投書《台海網》(15:41)引述孫曉雅歡迎台灣參選人與中國官員有更親密接觸的說法,認為美國也支持兩岸溝通對話。
  • 2023 年 6 月 27 日,劉必榮接受《中評社》(0:13)訪問時表示,接下來數月賴清德須提出勇於和中國對話的實際規劃,否則美國定會表達看法、給予壓力。

另一派說法則認為,美方表面上雖鼓勵兩岸進行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卻不樂見兩岸和解後造成中華民族崛起,進而威脅美國利益既霸權地位。

  • 2023 年 1 月 30 日,張榮恭接受《中評社》(0:25)訪問時稱,美國雖多次在多邊會議上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但並未向台灣執政者做出關於和平解決的實質敦促。反而基於「盎格魯撒克遜抑制中華民族崛起的戰略」,以軍售及訂定法案訪時支持台灣執政者抗中路線,導致台海持續逼近戰爭邊緣。
  • 2023 年 7 月 8 日,劉復國接受《中評社》(1:15)訪問表示,羅森伯格雖然鼓勵台灣下任領導人和中國對話,但一旦兩岸跨過一定程度,美國可能就會開始擔心其國家利益受損。

中共以「美國介選」論述反制「中共介選」

各平台文章中在「美」、「台」、及「選舉/大選/選戰/選情」鄰近較常出現,與「介入」相關的關鍵字,括「介入」、「干預」、「影響」及「選邊」。而綜合所有關鍵字出現次數熱度,各平台熱度最高的時段為六月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訪台時。

台灣政治人物及美方官員表示美國不會介入影響台灣選舉,以及中共官媒批評美國影響台灣選情。或可解讀為中共官媒透過宣傳「美國介選論」以反制台美的「中國介選論」的指控。美國官方及台灣總統候選人不樂見「美國介選」的論述發酵,一方面因為美國須維持不介入台灣內政形象,台灣政治人物也不樂見有候選人因美國介選因素影響選情。

觀察熱度最高的「介入」、「干預」、「選邊」、及「選邊」四個關鍵字,「選邊」熱度最高時為六月羅森伯格訪台時聲稱美國不會在台灣大選中「選邊站」。其他值得關注時段包括三月初中共官媒報導賴清德將「四個堅持納入民進黨黨綱以及麥卡錫可能訪台都會造成美國介入台灣選舉、四月底柯文哲表示美國保證不會介入台灣選舉(台灣新聞)、五月中國《台海時刻》節目指美國介入台灣大選、六月布林肯表示不干預台灣大選。七月孫曉雅表示不會在台灣大選選邊站、七月《金融時報》報導美國政府在對台灣方面不精確發言提出警告時也要小心避免被認為影響台灣選情、以及九月郭台銘稱美國不會在台灣大選中表態。

此次選前媒依然傳播有關美國介入台灣選舉,藉以讓未來台灣的執政者配合美國戰略佈局的說法。5 月 30 日《中時新聞網》(5/30 4:10)報導評論,蔡政府天天說中共會介入2024總統大選,但美國一樣介選,「既有陰招,也有陽謀,希望聽美使喚的政權勝選」。並以2020年大選選前的「王立強案」為例,稱之為是「西方五眼聯盟杜撰的假共諜」。該說法為《環球網》(5/31 7:27)、《鳳凰網》(5/31 17:55)、《海峽之聲》(6/1 8:21)、《台海網》(6/1 9:53)、《海峽之聲》(6/2 9:25)、《台海網》(6/4 8:50)引用。6 月 4 日《台海網》(8:50)報導賴岳謙說法,指美國介入台灣大選由來已久,而台灣民眾非常憂心台方按照美國人要求做出「符合劇本的演出」,恐引起兩岸兵戎相見或種種危機。

常見的「美國介選」論述之一是美方會對台灣總統候選人進行「面試」,評估何者勝選後更有利美國利益。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於 6 月 5 日訪台後,中媒即報導台灣評論者稱羅森伯格來「面試」各總統候選的論述。例如 6 月 8 日環球網》(3:54)報導中,施正鋒稱羅森伯格雖假裝中立表態不選邊,但就是來台「面試」參選人並對其「劃紅線」,希望他們的兩岸論述不要超過美國劃設的紅線。施正鋒論述為香港新聞網》(6/8 8:16)、《台海網》(6/11 8:26)、《台海網》(7/9 9:18)引用。6 月 11 日《台海網》(8:26)也報導陳奕帆認為羅森伯格所謂「不會選邊站」是「外交辭令」。美方雖不押寶,但會和喜歡的參選人合作。而因為賴清德長期以來台獨立場明確,美方對賴的擔憂較大。6 月 12 日,湯紹成投書《中時新聞網》(19:07),認為羅森伯格雖強調美方不選邊,但以美方過往干預台灣政治發展紀錄觀止,此話還需觀察一些時日才能驗證。若美方以「抗中為主調」,賴清德將是美方首選。但若美中關係和緩,賴就將成美國絆腳石。湯紹成論述為《台海網》(6/13 16:36)引用。

7 月 30 日,郁慕明投書《中時新聞網》(20:31),認為美國自 2014 年太陽花「暴動」開始就一改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關係,在幕後大力干預台灣政治,作為全面壓制中國的新戰略。目前美國雖對賴清德「台灣總統進白宮」有疑慮,但只是要賴學蔡英文走「隱性台獨」路線。美國並未收斂「打台灣牌」,並要將台灣變成被美國予取予求的「準殖民地」。無奈的是,無論是侯友宜或柯文哲都不敢得罪美國,甚至爭相接受美國「面試」。郁慕明說法為海峽飛虹》(8/10 10:28)引述。陸委會在 8 月 16 日發佈報告指出,中共可能對台「大興調查研究」以伺機「介選」。對此《中時新聞網》於 8 月 17 日(10:47)反批「美國強逼台積電赴美設廠,鼓吹台灣烏克蘭化,大量軍售台灣過時且不合戰略需求的武器裝備,算不算介選?AIT主席羅森伯格飛到台灣,『面試』三黨準候選人,是不是赤裸裸的『介選』?《金融時報》報導美方關切賴清德的『白宮說』,賴清德匆忙自清,不也是介選?」該評論為《環球網》(8/18 5:27)及《香港新聞網》(8/18 17:12)引用。

中共常用「挾洋」「倚美」批評民進黨政府深化台美關係

觀察「挾洋」與「倚美」關鍵字在各平台文章熱度可發現一致趨勢,即兩個關鍵字在蔡麥會期間熱度達到最高。此外,「挾洋」在 6 月中國前國防部長李尚福於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批民進黨「挾洋謀獨」時熱度較高,而「倚美」則在 8 月賴清德過境美國時熱度較高。該現象可理解為「挾洋」與「倚美」是中國官方經常用來批評民進黨政府進行與美國深化關係政策時的用語,是以這兩個關鍵字在台灣高官進行過境美國等象徵台美關係進展的作為時會有較高熱度。

兩組關鍵字出現頻率整體而言以「倚美」高過「挾洋」,可能意味著「倚美」此一較晚出現的用於在近年來較「挾洋」更常被使用。但無論是何者,其鄰近較常出現的關鍵字都是「台灣」或「民進黨」等指涉台灣國家整體或政權的關鍵字,僅在臉書粉專或台灣新聞上較多與「蔡英文」或「賴清德」等總統候選人一同出現。這意味著在中共宣傳語境中,有著重宣傳民進黨政府透過深化台美關係以「謀獨」的論述。與台灣政治人物一同出現的語境下,這兩個關鍵字也多是針對蔡英文及賴清德等兩位民進黨主要政治人物。

台灣新聞媒體文本 20.62% 來自旺中,8.92% 來自聯合

台灣媒體 2023 年(1 月 1 日~9 月 30 日)出現各個論述關鍵字的文本,來自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及自由時報的文本數比例較高。其中除了「美國不放心」及「美國鼓勵兩岸對話」的媒體文本佔比較為平均,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等被認為立場較親近中國的媒體文本佔比接近三成乃至四成。在若干文本數較少的論述中(如「棄子」及「共管」),中時電子報的文本數佔比甚至單獨過半。可以理解為許多與台美關係的論述雖然受到親中媒體報導,但在如自由時報等立場相對親美的媒體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少數未受到廣泛討論的議題,則僅在中時電子報上得到討論。

  • 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