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

  • 作者 = 游知澔
  • 出版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發布 = 2023.8.8 17:00
  • 更新 = 2023.11.8 18:30

定義「疑美論」

這份報告將「疑美論」定義為認為「台灣應遠離美國」或「台美應保持距離」的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論述集合。論述的合理性或操弄特性是以 IORG 的「訊息可信度評量」加以判定。

長期以來,台美關係都是台灣公共討論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台美雙邊關係越發緊密,各種對美國提出質疑的說法也持續在台灣資訊環境傳播,引起討論。不過,討論大多基於觀察評論,缺乏有架構的研究。

「疑美論」一詞首次出現於 2018 年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發起人楊光舜守護台灣,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文中,作者認為「疑美論」是當時台灣社會「相當主流的看法」。2021 年,政治學學者陳方隅在《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書中提出四項將台美伙伴關係連結至挑釁中國的論述。美軍於 2021 年 8 月自阿富汗撤離後,IORG 歸納 11 項在台傳播的疑美論述,宣稱美國會拋棄台灣、美國實力不足以保護台灣、美國是世界上戰亂的根源。這三項先例即構成這份報告定義「疑美論」的基礎。

國際事務上,台灣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辨識、分類、溯源涉及台美關係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論述的研究工作至關重要。這份報告以資料科學方法紀錄華語資訊環境中的「疑美論」,提供資料證據,並提出內容及行為分析框架,以此參與防治資訊操弄的全球網絡行動,為合理的民主社會公共討論創造有利條件。

論述事態升高 – 從「不平等交換」到「掏空」,從「棄台」到「毀台」

這份報告選擇 2021 至 2023 年間 12 次重大事件為範疇,以 IORG 資訊環境資料庫及資訊環境索引為基礎,透過研究員及人工智慧的人機協作流程,辨識 84 項和各次事件相關且符合上述疑美論定義的論述,並根據論述內容歸納為 8 類。

整體而言,84 項論述描述美國傷害台灣的行為及目的,程度有隨時間升高的趨勢。根據這些論述的描述,美國對台灣的行為從不平等交換升高到掏空台灣,而美國的目的則隨論述主題更迭從拋棄台灣升高到毀滅台灣

時間

事件

論述數量

來源

1

2021 年中

COVID-19 疫苗供應不足

9

1 2 3 4 10 16

2

2021 年 8 月

拜登政府首次對台軍售

10

10 16

3

2021 年 8 月

美軍撤離阿富汗

12

11

4

2021 年底

台灣 4 項全國公投

6

16

5

2022 年 2 月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8

21

6

2022 年 5 月

拜登總統宣布推動印太經濟架構

4

26

7

2022 年 8 月

裴洛西議長訪台

7

28

8

2022 年底

台積電赴美設廠

7

37

9

2022 年底

麥卡錫議長擬訪台

10

38

10

2023 年 4 月

蔡總統訪美

8

40

11

2023 年 4 月

中共對台軍演

3

41

12

2023 年初

民生物資供應不足

4

42

1 – 2021 至 2023 年間 12 次重大事件及相關疑美論述數量列表。這份報告另有針對事件 1 2 3 4 8 9 透過資料分析增加論述。

分類

解釋

A

棄台論

美國把台灣當作棋子,最終會拋棄台灣

B

衰弱論

美國實力衰弱,無法保護台灣

C

亂源論

美國是世界戰亂的根源

D

假朋友

美國宣稱支持台灣卻無實質協助,更壓迫台灣,從中獲利

E

共謀論

美國和台灣菁英共謀,剝削台灣人民

F

假民主

美國內部腐敗,美國民主是假民主

G

反世界

美國各種行為受到世界各國及美國人民反對

H

毀台論

美國把台灣變成戰場,最終會毀滅台灣

2 – 疑美論 8 項分類及解釋列表。

2021 年間(事件 1-4),疑美論的主題是不平等交換棄台。從 5 月中台灣 COVID-19 疫苗供應出現短缺開始,關於美國「沒賣台灣疫苗」的論述透過中共官媒和台灣政治人物的協助,在全球疫苗短缺之際傳播。當台灣即將取得第一批莫德納疫苗的新聞曝光,「台灣用軍購和晶片換疫苗」的論述廣為流傳。8 月,拜登政府確認首次對台軍售,出現指控所購軍備是「廢鐵」、「天價」、軍售是「騙錢」的論述。同月,美軍自阿富汗撤離則被用於佐證「美國會拋棄台灣」的論述。在 11 月舉行的 4 項全國公投之中,禁止含有萊克多巴胺豬肉(萊豬)進口最受關注的一項。關於不平等交換的論述進化為「買毒豬換疫苗」,進一步強化台美關係是一連串交易的概念,而台灣利益在交易過程中被忽略,台灣人則被犧牲、被拋棄。

2022 年間(事件 5-9),疑美論從 2021 年「升級」,強調掏空毀台。2 月,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提高了衝突相關內容在台灣資訊環境的數量基線,並有相關論述出現,將戰爭歸咎於美國或北約「挑釁」,或受美國訓練的烏克蘭「納粹」,強調美國是世界亂源,在全球各地帶來戰爭和毀滅。5 月,拜登總統宣布印太經濟架構,毀台論(H)論述首次出現,斷言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是美國「把台灣變成戰場」。裴洛西議長 8 月訪台,多項論述描繪台灣陷入戰爭,中共軍演同時在台灣週邊發生。10 月下旬,台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即將舉行移機典禮的消息傳出,資訊操弄論述借題指控美國「掏空」台灣,壓榨資源和人民,準備摧毀台灣。年底,麥卡錫議長可能來台的相關論述再次強化了美國的好戰形象及台灣的「烏克蘭化」。毀台的主題在 2023 上半年(事件 10-12)持續,連結民生物資供應不足及 4 月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

事態逐漸升高的疑美論述可以是台灣民眾、國內政治、外國勢力對台美關係及戰爭連結關注程度升高的訊號。俄國侵略烏克蘭、中國在台海周邊軍事行動頻繁,台灣民眾可能更加關注相關事務,產生更多不合理的論述,同時使公共討論更加易受操弄。同時,國內政治及外國勢力為了自身政治利益亦有更多動機以各種偽造、協同、具操弄特性的行為使台美關係信譽受損,並進一步將台美伙伴關係連結至戰爭。

為了進一步調查疑美論述的源頭及行蹤,必須先將行為者分類。以 IORG 資訊環境索引所建可公開驗證資料可進一步分類國內、國外、政府、私人行為者。3 種行為者在這份報告扮演重要角色:中共、中國、台灣。中共行為者是中共黨國官方機構、官方媒體、關聯媒體所控制的行為者。中國行為者是中國國民、私人組織,或其他可能來自中國不明單位所控制的行為者。台灣行為是則是台灣國民、私人組織、公共組織,或其他可能來自台灣不明單位所控制的行為者。

從資料科學的角度來看,論述可定義為文本(新聞報導、社交媒體貼文、即時訊息⋯)的集合,每一則文本則由行為者(個人、組織、匿名帳號⋯)在特定平台及特定時間發布。文本的集合形成論述內容(主要論點),在資訊環境中的生命週期(論述發起、論述放大),以及由虛實行為者所構成的網絡行為特徵。IORG 資訊環境資料庫、資訊環境索引、人機協作流程能為這份報告的後續分析提供必要的資料證據。

中共持續介入 – 反映中共宣傳戰術及策略目標優先順序

綜觀而言,中共是疑美論最大的外國影響力來源,無論是論述的發起或放大皆是如此。相較之下,中共放大論述的介入程度,而發起論述的介入程度,換句話說,中共行為者傾向「加入」並傳播既有疑美論述,而非創造新論述。資料顯示,在 84 項疑美論述之中,中共行為者參與放大 70 項,並創造其中 28 項。

圖 1 – 2021 年至 2023 年 6 月間 12 次重大事件相關 8 類 84 項疑美論述放大行為,顯示高度中共介入。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圖 2 – 2021 年至 2023 年 6 月間 12 次重大事件相關 8 類 84 項疑美論述發起行為,顯示低度中共介入。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分析中共介入行為可以探知中共傳播疑美論的戰術,也可以推論中共在弱化台美關係以外的其他策略目標及優先順序。

中共介入 8 類論述傳播,反映背叛人民謀取私利是中共針對台美關係的宣傳主題。16 項共謀論(E)及 15 項假朋友(D)論述獲中共參與放大,是各類間最多。這 2 類也各有 8 項論述是中共發起,亦超過其他類別。資料顯示中共行為者的集體傾向,可能展現基於中共內部邏輯由上而下的決策結果,或行為者集體試驗除錯的過程,二者皆顯示將外交關係擬人化、美國會背叛台灣謀取私利的概念能最大化傷害台美關係。

第三方行為者發起亂源論述,顯示中共行為者的克制,代理人、志願者則克制程度較低。5 項亂源論(C)論述有非台灣、非中共行為者發起,是各類間最多。其中,2 項(26 40)由「和坛」發起,2 項(35 37)由俄羅斯官媒「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及「今日俄羅斯」發起,1 項(34)由「全球華人軍事聯盟」發起。「和坛」由香港華文媒體「中華微視」控制,俄羅斯官媒和中共官媒有官方合作協議,而「全球華人軍事聯盟」則是馬來西亞內容農場集團旗下的匿名粉專。

特定論述缺乏中共介入,反映高於弱化台美關係的中共策略目標,包括疫苗優勢台灣省級地位中國和平形象。84 項論述之中,14 項論述無中共介入。其中,2 項(3 5)提及台灣本土疫苗研發,和中共所謂的疫苗優勢矛盾;2 項(40 41)涉及台灣主權,和中共宣稱台灣為中國一省衝突;8 項(23 26 31 39 68 71 79 80)提及台海戰爭或世界大戰,指涉中共為侵略者,傷害中共自我宣傳的和平形象。不過,裴洛西議長訪台(2022 年 8 月)及蔡麥會(2023 年 4 月)期間,中共發起及放大戰爭相關論述,也顯示部分時期宣傳中共懾台武力的優先順序高於和平形象。

半數論述來自台灣 – 反映台灣社會集體心理

在台灣發起的疑美論述反映台灣社會既有的集體心理,促成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的疑美論述在台持續傳播。這些集體心理狀態也可以說是台灣社會的「裂痕」,讓行為者傾向發起和這些狀態相符的疑美論述,造成裂痕擴大。資料顯示,在 84 項疑美論述之中,44 項論述由台灣行為者發起,依序包括 12 項共謀論(E)、10 項亂源論(C)、9 項棄台論(A)。

在台發起的共謀論(E)反映台灣社會的黨性極化。11 項共謀論之中,7 項由反對黨派的政治人物或匿名粉專發起,2 項由旺旺中時集團旗下媒體及網路節目發起。共謀論述包含誇張、接近陰謀論的觀點,但仍然在台灣的資訊環境傳播,也可能是情緒化決策的結果。2019 年研究論證「情緒黨性」的存在,20212023 皆有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對 COVID-19 相關資訊、政府防疫表現、疫苗廠牌偏好都受到黨性的影響。

亂源論(C)顯示台灣對美國全球勢力的認可,也反映台灣民眾對戰爭的焦慮感。2021 年調查顯示過半台灣民眾認可美國全球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而台灣民眾對美國有能力有效影響國際事務的認可,並無關對美國行為的支持或反對。全數亂源論述內容皆直接提及戰爭,反映台灣民眾持續對區域衝突感到焦慮。2022 年 3 月調查顯示 41.0% 台灣民眾對台灣軍隊防衛能力缺乏信心,49.2% 台灣民眾不認為美軍會協助台灣的自我防衛。調查也顯示 31.0% 台灣民眾認為中共是台灣的最大威脅。在感知中共威脅的情況下又對防衛缺乏信心,可能構成戰爭焦慮。

棄台論(A)反映台灣社會集體的「孤兒」心理狀態。美國學者 Goldstein 認為這項強而有力的隱喻可以追溯至 1979 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的中華民國官方視角,例如當時政府宣傳的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份報告則選擇採取草根視角,推論孤兒心理根植於台灣的殖民歷史。吳濁流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是台灣文學的重要著作。出版於 1946 年,這本小說闡述二戰結束、日本統治結束當下,台灣認同的困境。2022 年 7 月,日本駐台大使泉裕泰在公開演說中提及已故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對他的提醒:「不要讓(台灣人民)覺得寂寞」,顯示其認知台灣民眾對拋棄的敏感度。大使的發言在當時受到廣泛報導及分享,可見台灣社會對其認同程度。

類型

疑美論

台灣社會屬性

E

共謀論

  • 黨性極化

C

亂源論

  • 對美全球實力認可
  • 戰爭焦慮

A

棄台論

  • 集體「孤兒」心理

3 – 疑美論類型及台灣社會屬性對照表。

探索資訊操弄論述網絡行為及社會集體心理之間的連結,讓我們得以考量環境因素對資訊傳遞過程的影響。個人資訊判讀能力對辨別可信內容確實重要,而辨認鼓勵創造或放大爭議內容的各項社會屬性則可為正向干預提供有價值的切入點。倡議或政策可協助減緩黨性極化或降低對拋棄的敏感度,減少不負責任行為帶來的個人利益,等同於為資訊判讀能力的正常運作創造空間。

另外,認可集體心理對資訊傳遞過程的影響,則可將以個體為單位的資訊網絡模型修改為以微型社群為單位的網絡。這個新的模型代表個體會受到其所屬的微型社群影響,因此,改善資訊環境除了是個體責任,也可以被理解為社區責任。在個人培力的同時,以微型社群為單位的資訊網絡模型為社群信任建立的相關工作提供概念基礎,像是 g0v.tw 這樣的協作社群,則為建構可信環境、可信人際連結提供靈感。資訊分享、真誠溝通、實體聚會,都是創造信任社群(communities of trust)的必要構件。這些信任社群介於個人及機構之間,提供弱勢個體更多一層的支持力量,為強化民主韌性的必要集體工作做出貢獻。

疑美論呼應中共宣傳,建構完整另類世界觀

8 類疑美論之中,4 類(A D E H)指涉台美關係,另外 4 類(B C F G)指涉美國本身。

A D 類型疑美論認為台美關係是以拋棄台灣為最終結果的虛假友誼,E H 類型則認為台美關係是以摧毀台灣為最終目標的二者共謀。

對比美國是所謂的假朋友,中共為自己塑造台灣真家人,自然也不會拋棄台灣的形象。為了強調中國和台灣人民之間的羈絆,中共官方聲明及官媒報導經常使用「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同根同源」、「同文同种」這樣的詞彙。

常用詞

文本數

两岸一家亲

4,807

血浓于水

1,986

同根同源

1,541

同文同种

1,080

4 – 中共宣傳常用詞及 2023 年 1-6 月間提及常用詞的華語文本數量。

2021 年中,台灣 COVID-19 疫苗供應不足,中共反覆強調台灣人獲得中國協助。中共政治宣傳則宣揚台灣人前往中國在海外中國大使館施打疫苗的事件,中共官方聲明則強調中國「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願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台湾同胞尽快战胜疫情」。2023 年初,在「五缺」相關的各種說法之中,中共政治宣傳再次強調「两岸融合发展」、「应通尽通」能解決台灣缺乏民生物資及資源的問題,「统一」會為「台湾同胞」帶來「实实在在的好处」。

為強化台美共謀的宣稱,中共描繪台灣政府卑劣不堪、積極毀台的形象。中共政治宣傳經常提及「民进党当局」和外部實力「勾连」「谋独」,形容台灣政府「一意孤行」「倒行逆施」「罔顾民生」「漠视民意」,出賣台灣人民,謀求自身利益。在中共宣傳的世界裡,台灣政府不是民主政府,而是一群自私殘暴的統治菁英,所以更有能力和美國共謀,毀滅台灣。

常用詞

文本數

民进党当局

10,581

勾连

4,492

谋独

3,786

一意孤行

2,836

倒行逆施

831

罔顾民生

108

漠视民意

146

表 5 – 表 4 – 中共宣傳常用詞及 2023 年 1-6 月間提及常用詞的華語文本數量。

B F 類型疑美論宣稱美國內部虛弱而且不民主,C G 類型則宣稱美國在國際事務上也不民主(單邊主義),更是混亂和戰爭的來源。

呼應虛弱論述,中共行為者在資訊環境之中宣揚中國軍事力量,包括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 ADIZ 的真實事件,以及軍機「穿越台灣海峽中線」、「接近花蓮」、飛彈「擊中桃園機場」、「台灣上空巨響」等無法證實或錯誤資訊。當假民主論述形塑腐敗且非民主的美國,中共政治宣傳則提倡「各国民主形态各异」,中國「全过程人民民主」佔有「显著优势」。

亂源論述將美國描繪成世界戰亂的來源,和中國「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世界和平及國際秩序的「捍卫者」、「维护者」、「建设者」的官方立場互補。反世界論述強調美國單邊主義,和中國外交發言「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呼籲「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在 2017 及 2018 年分別寫入中共黨章及中國憲法。

類型

疑美論

中共宣傳

A + D

美國是假朋友,會拋棄台灣

中國是真家人,曾經幫助台灣

E + H

美國台灣菁英共謀,會摧毀台灣

台灣政府倒行逆施,出賣台灣人民

B + F

美國勢力衰弱,民主也是假的

中國勢力強大,真正民主

C + G

美國是世界亂源,單方行為受到世界各國反對

中國捍衛世界秩序,推動國際事務民主化

表 6 – 疑美論類型及未明確反美的中共宣傳對照表。

資料顯示疑美論在台灣資訊環境傳播,而中共政治宣傳則更廣泛的在華語資訊環境傳播,未明確反美,卻和疑美論相輔相成。二者結合,這些華語論述描述美國危害世界,呈現中國的出色,是比美國更好的選項,以此建構另類世界觀,敦促讀者參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對台灣人和世界各地的華語社群來說,這樣的世界觀可能具有吸引力,而接受這樣的世界觀可能造成政治行為的改變,是資訊操弄可能影響選舉結果、傷害選舉正當性的可能路徑。

結論

這份報告編譯 2021 至 2023 年 6 月間 12 次重大事件相關 84 則「疑美論」論述,並提供資料證據。這些「疑美論」論述是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的論述,在華語資訊環境之中持續傳播,可能傷害台美關係信譽。分析論述內容及行為資料則進一步得到中共及台灣行為者在論述發起及放大的參與程度,並為中共官方的策略優先順序及台灣民眾的集體心理狀態提供訊號。最後,疑美論及其他中共政治宣傳的對應則描繪了可能影響全世界華語讀者的另類世界觀。

疑美論製造台灣民主治理及民主同盟的負面形象,這些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的論述會對公共討論品質造成傷害,加深對民主沒有根據的不信任,讀者應加以拒絕。讀者也應注意多次發起或放大這類論述的行為者,對他們的言行保持合理且高度懷疑。疑美論應被拒絕,而議論台美關係的完備論證應受到尊重及歡迎。就如同任何其他公共議題,台灣的外交政策正在且應當受到公眾檢驗及辯論。為了維持公共討論的良好運作,以事實查核及訊息可信度評量謹慎區分疑美論及對美國的合理懷疑,至關重要。

因應疑美論需要多方利害人在粗略共識下協作:合理公共討論是民主良好運作的基礎。這份報告提出 4 項因應措施:資訊近用、資訊判讀、策略溝通、跨域研究。

第一,政府、機構及專業人士應加強台美關係及國際事務的資訊近用。可信且可及的相關資訊對於建構建設性公共討論至關重要,有助改善個人及機構在台美關係及外交政策上的決策。美國台灣觀測站就是專業普及化的良好案例。

第二,應透過民間協力加強個人及社群層級的資訊判讀能力。2020 年起,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就在台灣各地舉辦工作坊,參與者包括國高中老師、學生、在地社區的家長及長者。在工作坊之中,參與者能接觸真實案例,練習事實查核,使用 IORG 的訊息可信度評量辨別資訊操弄。小組討論則讓參與者面對面接觸,比較評量結果,參與對話。

第三,反駁疑美論的公眾溝通應具備策略性的涵容及實際。因為參與疑美論傳播的個人動機組成複雜,面向公眾的台美關係相關內容應注意包容不同立場,在提供事實、澄清錯誤同時,注意情緒反應的風險,避免疏離感惡化,反而強化有利疑美論傳播的個人及環境因素。另外,公眾溝通應對台灣外交關係的不確定性保持實際態度。表達並說明不確定性的內容讓讀者對不確定性更為熟悉,可能增加讀者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度、面對質疑的良好回應、對民主價值的持續支持。

第四,資料科學及跨領域研究應持續進行,了解疑美論的更多面向,包括傳播資訊操弄的社會及資訊環境。嚴謹的科學研究生產的可信資訊,可透過首項因應措施傳播。另外,科學社群及公民社會的協力研究建立可信任的伙伴關係,對因應資訊操弄及極權擴張的社會集體行動至關重要。今年(2023),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和電腦科學、社會科學、神經科學的學者協作,辦理多場民意調查,了解台灣民眾的影音社交平台使用情形,也展開行為實驗,建立資訊操弄及民主支持之間的因果關係。

台灣總統選舉將於 2024 年 1 月舉行,公共討論聚焦多位候選人。外交政策是重要辯論議題,關於美國(及台灣其他盟友)的公共討論預期將會繼續,包括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的論述。競選期間,可能出現更多假朋友和共謀論類型的疑美論,以破壞政府及其官員的信譽,「南海會議」事件就是案例。7 月 12 日,聯合報刊登所謂台灣政府會議記錄的照片,宣稱美國曾「要求台灣設立 P4 實驗室」「研發生物戰劑」,台灣政府已駁斥這項說法。報導宣稱的「美方要求」可解讀為美方強迫,為假朋友(D)論述;報導使用蔡總統「非常重視」並「指示」配合的措辭,可解讀為共謀,為共謀論(E)論述。這次事件包含官方文件、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為會議主席、總統蔡英文為同意意見,呈現台灣選舉期間疑美論的特性。持續觀察及分析資訊操弄及外國干預,對維護台灣選舉公正及強化民主國家伙伴關係,至關重要。

最後,這份報告所使用的研究及分析框架可用於探究其他資訊環境之中的疑美論,或針對其他國家的資訊操弄論述。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初步探索即已發現日語的疑美論,以及可歸類為「疑日論」的華語論述在台傳播。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將持續和理念相近的印太及全球伙伴協作,分享技術及經驗,共同理解並守護資訊環境。

鳴謝

IORG 研究員李可心及多位 IORG 研究員皆對這份報告的完成有重大貢獻。

研究方法

附錄 – 2021-2023 年 6 月間 12 次重大事件相關 84 項疑美論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