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更有力的在地連結,更堅強的民主防衛

IORG 2020 在地連結成果報告

  • 作者 = 李可心
  • 資料工程 = 林玿弘
  • 編輯 = 游知澔
  • 發布 = 2021.8.30 13:00

8 個月、68 場工作坊、1,763 位民眾、1,589 份問卷

這是 IORG 從 2020 年 7 月到 2021 年 2 月,共 8 個月在地連結的工作成果。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範圍遍及全國,包括澎湖、金門、馬祖。我們進入國、高中校園,從新聞內容到網路資訊,與學生們一起分辨資訊操弄,培養資訊判讀的能力;我們與教育團體合作,陪伴老師們發展資訊判讀課程內容;我們與眾多在地公民團體合作,一同踏入社區里民中心,與年長的爺爺奶奶、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一起認識「假新聞」、事實查核平台,在書店、酒吧、livehouse,與獨立樂團同台,邊唱邊聊資訊操弄。

圖 1 = IORG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2 月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分佈圖。資料來源:IORG;台灣地圖繪製 CC BY-SA International 4.0, chihaoyo, taiwan-congressional-map.

我以為我很不容易被騙,沒想到還是會不小心掉進這些資訊操弄的圈套裡。

──參加民眾

經歷這些工作坊我才知道,比假新聞更可怕的是資訊操弄。不只新聞媒體有不實訊息,網路上各種圖文、影片,更容易影響改變我們的想法。

──參加民眾

68 場工作坊,IORG 實際接觸 1,763 位不同年齡、背景、職業身份的台灣民眾,說明我們的研究成果,也分享分辨、破解資訊操弄的各種方法。同時,我們也在這些工作坊收到 1,589 份前測、後測問卷,經過資料分析,我們有以下 3 點發現:

  1. 工作坊參加者,對假訊息的存在已有普遍認知,並認同其對社會有負面影響
  2. 工作坊參加者接收到新聞時,7 成會查核,但主動通報者為少數
  3. 工作坊後,1.4 倍參加者更了解資訊操弄防制,2 倍參加者更願意採取積極行為

問卷的量化統計之外,IORG 透過這 68 場工作坊,難能可貴地接觸台灣各地民眾,聽見了他們面對資訊操弄時真實的疑惑、多元的聲音。這些聲音,都是 IORG 重要的養分。

IORG 成立以來的目標,是提升台灣公民的資訊判讀力,為此,有 3 項重要的基礎工程:

  1. 科學研究:以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長期研究「資訊操弄」這個社會現象
  2. 公民教育:在學校、社區推動從「媒體識讀」到「資訊判讀」教育
  3. 跨域協作:基於開放資料、科學事實,促成跨領域、跨組織的協作網絡,構建整體社會應變方案(whole-society approach)

「民主防衛」的內涵,除了面對威脅的應變措施,更是包含讓台灣民主、社會更健康的各種方法。而透過實作這 3 項基礎建設,台灣的公民會更強大,民主會更健康。

面對資訊操弄,民主防衛的基礎來自強而有力的社群連結;強而有力的社群,來自強而有力的獨立公民。

發現 1:參加者已認知到假訊息,並認同其對社會有負面影響

問卷發現,工作坊參加者對於假訊息的存在及影響已有普遍認知。高達 9 成 5 的參加者認為自己曾經從「電視」、「報紙」、「廣播」、「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平台」或「私人群組」接收到假訊息,超過 8 成的參加者對於「媒體可能有立場」、「台灣受到境外勢力影響」表示認同,超過 9 成同意假訊息可能影響「選舉結果」、「政府信任」、「社會對立」。

不過,「被操弄的新聞都是假的」一題,有 40.63% 表示同意,可能顯示參加者對資訊操弄的多元方法、虛實交雜,抵抗力較低。

圖 2 = 前測問卷第 6 題、第 7 題填答結果。資料來源:IORG 資訊判讀工作坊參加者所填答之 1,589 份問卷。

發現 2:接收到新聞時,7 成會查核,但主動通報者為少數

根據問卷資料,參加者接收到新聞時,有 70.88% 會先確認內容真假,若已知收到的是假訊息,自行上網查證的比例會再提升近 1 成,到 79.14%,並有 81.27% 會主動警告親朋好友。然而,參加者行動止於查證、警告,會將相關訊息通報給政府、新聞媒體或事實查核單位的比例,皆低於一半。換言之,若參加者的行動符合整體社會的情形,則顯示台灣面對資訊操弄,民眾、公民團體、政府三者的努力無法串聯。

圖 3 = 前測問卷第 2 題填答結果。資料來源:IORG 資訊判讀工作坊參加者所填答之 1,589 份問卷。

發現 3:工作坊後,1.4 倍參加者更了解資訊操弄防制,2 倍參加者更願意採取積極行為

對抗資訊操弄傳播,仰賴政府、新聞媒體、社交平台、公民團體、社群、民眾,不同角色,聯手偵測、查證可疑訊息,更全面地了解資訊操弄在台灣的生態,在各自的在位置上,為研究、揭露、教育貢獻心力。

政府方面,2018 年起,行政院成立涵蓋各部會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立法院亦有通過多項法律修正案。在民間,公民黑客社群 g0v 「零時政府」的「Cofacts 真的假的」專案在 2016 年就開始運作,讓民眾在 LINE 上一起通報、查證可疑訊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則在 2018 年成立,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國際事實查核聯盟 IFCN 認證的組織。在社交媒體平台方面,Facebook、LINE、PTT 等平台業者面對政府、公民社會的壓力,各自推出對應措施,並在 2019 年聯合發表「不實訊息防制業者自律實踐準則」,公開向假訊息「宣戰」。

不過,IORG 實際接觸民眾,發現只有 4 分之 1 參加者知道並同意政府的資訊操弄防治有效(25.52%),同意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平台防治有效的比例更低,分別為 15.09% 和 22.96%。

經過 IORG 工作坊,在後測問卷裡同意資訊操弄防治有效的參加者約增加 4 成,願意採取積極行為,查證或申訴的參加者增加了 1 倍,其中,願意向政府查證或申訴的比例更增加了 2 倍。問卷的量化統計顯示,IORG 資訊判讀工作坊能幫助參加者了解資訊操弄、鼓勵採取積極行為。

圖 4 = 前測、後測問卷第 8 題、第 5 題填答結果比較。資料來源:IORG 資訊判讀工作坊參加者所填答之 1,589 份問卷。

除了問卷之外,IORG 也觀察參加者在工作坊過程中的互動過程,並紀錄、整理來自不同年齡、背景的參加者回饋意見。老師、學生、家長、小孩、街坊鄰居,各式各樣的參加者從「假新聞」開始,在 IORG 的工作坊逐步認識不實訊息、資訊操弄的各種方法、危害,一起思考各種社會溝通、行動方案。

在 IORG 收到的各種回饋裡,我們特別關注學校老師、國高中生、大學生的意見。

學校老師:校園裡的民主防衛協力者

多數台灣人,在求學階段根本沒有新聞、媒體素養相關的課程,而當代的資訊環境、資訊操弄問題,又比傳統的大眾傳媒複雜許多。新上路的「108 課綱」將「媒體素養」列為核心素養之一,國、高中的校園開始改變,許多熱血的老師們投入相關課程的開發、設計。IORG,聯手台灣教育放伴協會,串連這些國小、國中、高中老師,舉辦了 15 場的工作坊,以老師們熟悉的「研習」形式,分享 IORG 針對資訊操弄的科學研究成果,也與老師們「共備」,一起設計新的課程,讓資訊判讀的培力,從學校開始。

以往,我會從國文老師的角度切入,帶領孩子們閱讀、欣賞。但現在,我更想教會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依據正確的事實和邏輯推理,形成觀點,而不應該先把立場放在前面。

──參加學校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先求不成為轉傳謠言的在地協力者,再求成為公共討論的促進者,培養學生與家長閱聽媒體時的判斷力、敏感度。

──參加學校老師

IORG 針對學校老師舉辦的工作坊,影響力向外擴散。許多老師在參加之後,回到學校,自己舉辦研動、邀請 IORG 分享,也有些老師,開始發展新的課程,在課堂上實作。2020 年間,參加過 IORG 工作坊的學校老師約 400 位,2021 年則已排定 20 場研習、在 5 個學校實施課程,將影響擴大到 600 位老師、2,000 位學生。這些學校老師就像是種子,在校園裡扎下民主防衛的根,把困難的研究成果消化、融入課程,教給能決定台灣未來的公民。

國高中生:在教室裡練習懷疑、產生抗體

IORG 不僅與老師合作,也實際走入國、高中教室,舉辦為學生設計的資訊判讀工作坊,了解到近 400 位國高中生的生活經驗。與參加 IORG 工作坊的成年人不同,他們很少看電視、報紙,幾乎都用手機獲取網路資訊,對 Facebook、LINE、YouTube 等網路圖文影音內容平台非常熟悉。不過,從工作坊中的互動也可大略得知,只有大概 1 成的學生聽過「內容農場」、對於個人資料保護有初步認知,此一現象可能值得注意。

在此同時,國高中生對於使用資訊科技分辨資訊操弄、查證事實,上手速度很快。在工作坊的練習中,幾乎每位學生都能提出生活中的資訊操弄案例、自行查證,速度也普遍比成年人快。這似乎說明了,學生並非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缺乏適當的引導、有系統的課程。

除了資訊判讀的個人練習,學生也在工作坊分組腦力激盪,發想因應資訊操弄的行動方案。有學生提出以淺顯易懂的「長輩圖」傳達年輕人的故事與想法,促進世代溝通;有學生提議在事實查核網站中加入成就解鎖互動功能,提升使用者興趣;有學生提出開發以溯源研究推進劇情的遊戲,讓玩家從遊戲中獲得對事實查核的技能及興趣。「圖像溝通」、「成就系統」、「遊戲化」,都可能有助於公眾溝通、群眾協作,也是許多專業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

另外,也有學生表示,在參加工作坊、聽完專業工作者的分享後,對新聞專業、資料科學研究產生興趣。新生代的集體能量,能帶給台灣社會什麼樣的改變,令人滿心期待。

我對各種資訊都多了一種懷疑的態度,會更加去懷疑背後有心人士的目的。

──參加學生

判讀這件事,並不是靠一個人就能持續,遲早會沒有動力繼續。和人一同合作,從中成長,獲得更多,讓判讀這件事能在社會中不斷被運用、提起。

──參加學生

大學生:從判讀到溝通

9 場工作坊,IORG 進入大學校園,與社會科學、大眾傳播、資訊科學、法學、商學等不同領域的大學生討論資訊操弄對台灣民主的影響。

相比國高中生,參加工作坊的大學生們對資訊操弄、中國對台的威脅有更高程度的認識及警覺。如何與立場不同的朋友、家人溝通,在討論假訊息時保持冷靜、理性?參加者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們的挫折及成功經驗。

我們年輕人,對網路上的謠言可能比較有警覺,如果要避免長輩上當,要想辦法把長輩加入訊息辨識的群組,至少可以教他們 google,而不是將所有資訊照單全收。

──參加學生

2020 年,全球 COVID-19 疫情嚴重,「台灣也有社區感染」的傳言在 LINE 群組中流傳。有參加者告訴我們,家人本來就不太傳謠言;有參加者提及在家人群組裡分享事實查核的經驗,讓謠言在群組中平息下來。與家人、朋友的溝通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不容易,IORG 會持續以研究、教育,支持這些微小、不簡單,又至關重要的溝通。

68 場工作坊,IORG 學習到 3 項能幫助溝通的技巧:多元語言、流行文化、科學證據。

在社區裡,多元語言是溝通的橋樑

IORG 與在地公民團體、書店、咖啡廳合作,拜訪全國各地的社區,在里民中心、宮廟、老人共餐,接觸從 9 到 86 歲的民眾,與他們分享假訊息的辨識、資訊操弄的研究。過程中,IORG 確認工作規劃初期就有的假設:因為城鄉差距、地方特色,工作坊的內容、溝通方式不能都是同一套,必須要因地、因人而異,保持彈性。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語言。舉例來說,在參加者以長輩為多,或有參加者不識字的場合,台北慣用的華語、文字資訊密集的簡報,不一定,或甚完全無法引起參加者的興趣,使用台語、客語、淺顯用語、放慢速度,才能讓參加者開始理解。另外,對許多非都會區的參加者來說,在網路上可能是當下熱門的時事、政治話題,反而不如貼近地方事務、生活健康的話題,更能引起參加者共鳴。

結合流行文化,輕鬆討論資訊操弄

「資訊操弄」,可以不要那麼生硬嗎?IORG 到高雄,與在地團體串連,把政治、資安、國安的嚴肅討論結合流行文化、視覺設計,為了好玩,也為了聽見不同群眾的聲音。

與 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樂團「拍謝少年」在直播上輕鬆聊假訊息;與在地樂團「淺堤」、「孩子王」一起,走進酒吧、livehouse,讓研究者和樂團、樂迷直接對話,唱一首,說點話,然後再唱一首,再說點話,讓生活經驗對映研究,研究回歸生活;與「滅火器」的主唱楊大正聊資訊操弄的實證案例,可以很居家;與「戰鬥媽媽」王南琪,從食安、健康類型的可疑訊息開始,談到能夠影響台灣政治的資訊操弄。

2020 年,IORG 很幸運,能串連許多盡心盡力的在地公民團體、伙伴,讓「資訊操弄」的研究直接接觸到台灣各個地方民眾的生活。希望我們這樣的努力,能讓更多人理解,影響公共討論、民主價值的,不止是「假訊息」而已,而做為民主防衛的協力者,除了對新聞媒體的識讀能力,更需要對各種資訊來源的判讀能力,以及對事實、科學的堅持。

「假新聞搖滾樂」,淺堤、孩子王、IORG,百樂門酒館。OR 逆滲透,大高雄免費安裝計畫,高雄,2020 年 12 月 8 日。圖片來源:IORG。

用科學證據面對質疑、展開對話

你們怎麼不說民進黨也資訊操弄?

──參加民眾

你們就是反中啊!

──參加民眾

68 場工作坊,IORG 經常面對民眾的質疑,而這些質疑,讓我們的研究工作更謹慎、小心。

面對質疑,我們反覆說明研究動機、方法,盡力維持聆聽的管道,對話的可能。雖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但成功的經驗,讓我們更確信 IORG 自成立以來的堅持:以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做研究,不過度推論、不煽動情緒,以事實、科學為基礎。

無論政治立場,台灣每一個人的自主思考、判斷,都會被資訊操弄所影響。面對資訊操弄,我們需要跨溫層的對話,而開放資料、可公開驗證的科學研究及證據,就是在不同生活經驗、政治傾向之間對話的基礎,這是我們認為,IORG 的研究對台灣社會所能做出的貢獻。

持續強化資訊判讀力:2022 年 4 月新書出版

提升台灣公民社會整體的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根本的解方。從 68 場工作坊,許多老師、學生的回饋意見中,IORG 發現對新聞媒體、資訊科技、網路資訊素養、判讀教育書籍的需求,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認為,台灣社會缺乏一本淺顯易懂、探討資訊操弄這個社會現象的書。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是在台灣公民黑客社群 g0v「零時政府」裡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目前,IORG 正整合過去的研究成果、工作坊經驗,以國高中生、青年為對象,並串連相關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一同撰寫一本書,探討資訊操弄,同時強化資訊判讀。本書預定在 2022 年 4 月出版,我們期待這本書能對學校老師、學生有所幫助,也期待讀者能藉著這本書,強化自己的資訊判讀力,在面對下一次中大政治決定時,捍衛自主思考、判斷,成為一個更強壯的台灣公民。

  • 資訊判讀
  • 在地連結
  • 民主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