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躲在暗處的敵人,林飛帆:建立訊息「產地標示」是當務之急

心慌保全來訪問 Ep.14

  • 作者 = 心慌保全
  • 編輯 = IORG 研究總部
  • 訪問日期 = 2020.10.3
  • 發布 = 2021.1.4 18:00
  • 更新 = 2021.2.10 18:00

去年,在 2020 總統大選前投下的震撼彈「王立強共諜案」,也曾經燒到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身上,當時,網友用多年前一張林飛帆與香港朋友合照,指稱其中一人就是共諜王立強,誤傳兩人是熟識的朋友。「當時第一時間透過事實查核中心調查,以及臉書澄清與報警,才慢慢把風向轉回來」林飛帆說,針對他個人的假訊息攻擊層出不窮,看攻擊影響嚴重程度,決定澄清與否。

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心慌保全製圖。

台灣遭資訊操弄內外夾攻

「我覺得相比前幾年前,這個狀況越來越嚴重」林飛帆認為,資訊操弄對台灣社會輿論影響加劇,他觀察整理出兩種主要型態,第一種從中國社群網絡,如微博或某一個群組、網站,拓散到台灣的社群、新聞媒體、政論節目傳散,滲透到台灣輿論中;第二種無明確來源,例如前陣子的「大蒜之亂」、去年雲林「花生之亂」等地方訊息訛傳,衍伸變成網路輿論戰,真假交雜混淆視聽。

林飛帆所觀察到的第一種,就如 IORG 的《中國對台資訊操弄及人際滲透研析》報告,所分析的 7 起事件傳散路徑,透過在地協力者深化輿論影響。IORG 認為「在地協力者」在資訊操弄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無論有意還無意,參與程度越高,特定論述的擴散與影響力程度就越高,認知被操弄的可能性也因此提升。

「產地標示」揭露訊息來源,提高民眾真偽辨別意識

如何妥善監督「在地協力者」的影響,並將傷害減輕,林飛帆認為可以從「資訊辨識素養」和「管理機制」兩層面討論。針對前者,他指出台灣目前對於資訊辨識的管道與工具仍然不足,「LINE 平台有『美玉姨』可以幫大家澄清,但它能夠澄清的訊息量很有限」這類澄清機制,需要後端建立資料庫,才能使其有效偵測與澄清,會有時間差存在,另外,辨識訊息的習慣,也須規劃長期的資訊識讀課程,否則會相信假訊息的人,也不會主動點開像「美玉姨」這類的辨識工具。

至於制度面,林飛帆覺得當務之急,是建立「產地標示」機制,YouTube 在有業配合作,或是其他營利行為的影片,會在標題下方標註;推特也會在具有爭議性的貼文,標示上警語,林飛帆認為這些可作為短期因應資訊操弄攻擊的參考,讓民眾知道訊息的「產地」,提高針對該訊息的真偽辨別意識。

民進黨應扮演討論平台角色

自 2018 年九合一選舉開始,在台灣因假訊息引起的政治事件,不論數量或影響程度都隨之增加,IORG 報告中分析的 7 個案例,都是在 2018-2020 這段時間發生的,林飛帆說,過去一年,黨內花大量心力研擬與檢討,如何應對資訊操弄的攻勢,現階段回應的速度加快,澄清的方式也改良,從過往文字新聞稿,進化成簡單好轉發的「梗圖」,加快散播速度與之抗衡。

身爲副秘書長的他,認為黨的角色,可作為一個討論平台,促成學界、民間團體或媒體共同商討個可行方案,再提供給政府去做判斷。林飛帆也呼籲,要因應新型態的「訊息戰」,現階段政府對於法律討論還不夠,需要再更花心力,才能儘早架構出可能方案。

  • 資訊操弄
  • 民進黨
  • 林飛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