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影響力作戰研究成果發表

2021.3.5 IORG「中國對台影響力作戰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

  • 作者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發布 = 2021.3.5 13:00

台灣民間研究團隊 IORG 今(5)日舉辦記者會發布最新報告,以公開可檢驗的資料科學方法,證實「從中國微博傳入台灣 Facebook」,是中國對台資訊操弄的傳播途徑之一,具體案例如台灣知名媒體人陳文茜在其粉專上將中共官媒的新聞混淆為美媒 。IORG 團隊指出,中國資訊操弄的手法多元且細緻,不僅僅是假訊息,更包含「事實來源」、「事實內容」及「推論內容」的操弄。研究成果也顯示,中國政府以文化召喚、經濟誘因,促使接收者做出政治行為的改變。立委林昶佐呼應 IORG 的研究成果,認為「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的事前登記制度能較容易防止在地協力者的滲透效果。

從微博到 Facebook:中共官媒訊息透過混淆來源、直接轉貼等方法傳入台灣社交媒體

IORG 共同主持人游知澔表示,透過斷句分析等資料科學方法,比對出 Facebook 粉專「文茜的世界周報」貼文內容中的「外國新聞整理」,其新聞來源為美國媒體 Forbes,但其文字與同日稍早的「福布斯中文網」微博帳號貼文內容相同,而此新聞其實來自中共官媒《央視》,可能導致讀者混淆新聞來源。在 IORG 的資料區間(2020/8/1 至 2020/11/4)中,「文茜的世界周報」共出現至少 10 次類似的「混淆來源」案例。另一個將微博內容傳入台灣 Facebook 的重要資訊操弄協力者為粉專「婷婷看世界」,在相同資料區間中出現 68 次直接轉貼中共官媒新聞的貼文,內容主要與武漢肺炎、美中貿易戰有關。

案例:「文茜的世界周報」2020/8/24 貼文將中共官媒《央視》新聞來源混淆為美媒 Forbes(截圖)。

資訊操弄手法多元且細緻,政論節目名嘴言論有助於資訊操弄傳播

游知澔進一步說明,從研究團隊的事件研究可發現幾個類型的操弄行為:

資訊操弄類型

協力行為

具體案例

事實來源操弄

引用未證實消息

汪潔民引用 udn 部落格武漢軍運會相關未證實內容。

事實來源操弄

混淆來源

「文茜的世界周報」將中共官媒的新聞混淆為美媒 Forbes(富比世)。

事實內容操弄

變造內容

朱學恒錯誤解讀美軍報告,指「病毒是美國生化武器」。

事實內容操弄

變造內容

潘懷宗錯誤解讀中國論文,指「美國是病毒源頭」。

事實內容操弄

傳播不實訊息

「婷婷看世界」傳播武漢肺炎不實訊息。

推論過程操弄

錯誤等同

趙少康錯誤類比美國流感與武漢肺炎,認為美國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

從資料上顯示,政論節目名嘴及名人等的言論客觀上有助於受操弄資訊的傳播,屬於資訊操弄的在地協力者。游知澔強調,是否為在地協力者與個人的主觀意願無關,取決於客觀行為上是否協助中國操弄資訊的傳遞。IORG 團隊指出此現象,並非針對任何特定人物或組織,目的是促進台灣公民社會對資訊操弄此一現象的理解,提升防衛意識,進一步促成民主社會的團結。因此,IORG 團隊未來會持續資訊操弄的研究,也將出書說明相關研究成果,透過公民教育上的努力,希望提升公民社會的資訊判讀能力,加強台灣民主防衛的體質。

中國政府以文化召喚、經濟誘因,促使改變政治行為

IORG 研究主任嚴婉玲指出,研究團隊以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揭露在青年、民間信仰、村里長、台幹等中國對台人際滲透的案例,發現中國滲透台灣的管道多元疊合,並且透過文化召喚、經濟誘因,促使滲透的對象作出政治行為的改變。訪談案例顯示,長期接觸、長居在中國的民眾較可能受到統戰影響,而基層組織者所處的雙層結構則提供其自我說服的基礎,例如當中國官方提供優惠如低廉的參訪交流行程或獎學金,宮廟主事者、村里長在接受時能以這是對受眾做服務、做功德而非為私利。嚴婉玲強調,中國滲透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如果公民社會對此沒有警覺與防衛,中國統戰就越來越容易成功。

立委林昶佐認為中國這個獨裁政府不停精進他的網絡及滲透方式,已經不只是以前佈建間諜這樣的方法,而是在各行各業進行滲透。他引用澳洲的經驗,指出許多立委如基進黨陳柏惟正在力推的「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十分重要,其中「事前登記」的揭露制度更容易防止中國對台的滲透效果。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下稱「媒觀」)執行長滕西華強調「腐蝕性資本」的嚴重性,現在也正影響台灣的媒體、企業。她認為如果消息的正確性與背後的老闆是誰有關,那揭露媒體背後的資本家就非常重要。如同 IORG 的研究成果指出資訊操弄的傳播途徑,媒觀也會繼續關注媒體的新聞傳播情形。

記者會資訊

時間

2021 年 3 月 5 日(週五)11:00 – 11:50

地點

左轉有書(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 3-1 號)

主辦

IORG

與談

  • 游知澔,IORG 計畫共同主持人
  • 嚴婉玲,IORG 計畫研究主任
  • 林昶佐,立法委員
  • 滕西華,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執行長
  • 李可心,IORG 計畫執行秘書
  •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