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習慣及政治態度調查

  • 作者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發布 = 2023.12.11 18:00

摘要

背景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繼 2023 年 2 月 YouTube 使用習慣全國民調後,於 10 月再度透過民意調查嘗試了解台灣民眾的 YouTube 使用行為與政治態度的交互影響。調查內容包括民眾 YouTube 新聞使用概況、政黨認同、對美國、中國的好感度、美中相關論述熟悉程度、可疑論述認同程度、投票行為、抖音使用及民主支持。

YouTube 新聞使用

  • 超過五分之一(22.5%)民眾以 YouTube 為主要新聞接收管道。
  • 使用 YouTube 看新聞的民眾中,看新聞時間佔其 YouTube 使用總時數 42%。
  • 32.6% 民眾不聚焦特定媒體集團,單一媒體集團以旺中、TVBS 獲最高收看比例。
  • YouTube 新聞選擇存在政黨認同上的區別,單一媒體集團中,民進黨支持者最常看三立;國民黨為旺中;民眾黨為 TVBS。

美國、中國好感度 × 政黨認同 × 媒體集團

  • 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高於中國,給美國平均 5.82 分,給中國平均 3.76 分。63.6% 民眾對美國好感度超過中國,反之則有 16.2%,20.2% 對兩國好感沒有差異 。此分佈與 2 月調查差距不大。
  • 隨選舉接近,民眾政治態度表態更明確。相比 2 月調查,民眾黨支持度上升,國民黨支持者對中國好感對超過美國。
  • 各媒體集團的觀眾從最「傾美」到最「傾中」依序為:三立(最傾美反中)、其他集團、茂德、不特定集團、TVBS、旺中(最傾中反美)。
  • 多數受訪者給予美國的分數大於中國,而旺中的觀眾則是唯一給中國的平均分數大於美國的。

美中相關論述熟悉程度

  • 近七成民眾聽過「中國會透過抖音這種 APP 竊取個資」,超過六成聽過「美國會為了己利,插手他國內政造成負面影響」的論述。
  • 旺中的觀眾更常聽到「美國會為了己利插手他國內政造成負面影響」的說法,更不常聽到「中國會透過抖音這種 APP 竊取個資」。
  • 三立的觀眾更常聽到「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是贏家,中國是輸家」。

可疑論述認同程度

  • 「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與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的可疑論述獲得最高的認同比例(47.2%),其次是「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41.2%)。
  • 調查中的可疑論述皆有超過三成的認同比例,即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台灣民眾認可疑美論或中國政治宣傳之下的特定論述。
  • 旺中集團的觀眾無論在哪個論述中,認同的比例皆顯著高於其他集團的觀眾。TVBS 則在「政府進口美豬、福食,是犧牲民眾健康」這項論述上有更高的認同度。
  • 可疑論述認同度存在高度黨派差異,國民黨支持者更認同親中反美的可疑論述。
  • 認同這些論述的民眾更不喜歡美國,而且更喜歡中國。可疑論述有「貶低美國、稱頌中國」的效果,將為華語讀者建立符合中國利益的世界觀。

投票行為 × 媒體集團 × 可疑論述

  • 40 歲以上選民賴清德佔優勢,柯文哲吸引年輕選民但不受女性青睞。
  • 旺中的觀眾將近一半支持侯友宜(45%);TVBS 的觀眾近半支持柯文哲(45.8%)。賴清德則在三立的觀眾中獲超過八成(80.7%)的支持率。
  • 美中好感度和部分可疑論述都影響了選民的投票行為,且其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是跨越政黨認同的。
  • 越認同訴諸戰爭焦慮的論述「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越傾向投給柯文哲或侯友宜。
  • 在「賴柯」、「賴侯」之間,對美、對中的好感度影響力不同。「賴柯」對決時,傾中選民更傾向投給柯文哲;「賴侯」對決,則是傾美選民更傾向投給賴清德。

抖音使用

  • 18.2% 的民眾會使用抖音,平均每週使用約 4.4 天。
  • 「20-29 歲」及「40-49 歲」的受訪者使用抖音的比例顯著較高,,顯示抖音的使用者並非集中於年輕族群。
  • 抖音使用者更認同「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與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及「台灣經濟要好就一定要跟中國簽各種貿易協議」。

民主支持

  • 超過四成(41.3%)的民眾可以接受民主體制以外的選項如「有些情況下,專權的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或「民主體制也好,非民主體制也好,都一樣」,意味民主尚未成為「唯一的遊戲規則」。
  • 可疑論述降低對民主的支持,認同「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的受訪者僅有不到一半(48.1%)認為民主比其他體制好。
  • 訴諸戰爭恐懼的可疑論述不僅對民眾對美中的好感度及投票行為產生影響,更可能已經侵蝕了民眾對民主的支持,當相關的資訊操弄擴散,將導致威權擴張,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受到破壞。

1. YouTube 新聞使用概況

1.1 超過五分之一的民眾以 YouTube 作為最主要新聞接收管道,YouTube 已成為重要新聞傳播平台,

  • 台灣民眾最常透過電視獲得政治或公共相關議題,其次即為 YouTube,22.5% 的民眾以 YouTube 作為主要的新聞接收管道。
  • 若不限於「最常用」的管道,則有 39.1% 的受訪者會在 YouTube 上看新聞,這些受訪者平均每天使用 YouTube 約 1.9 小時(113.3 分鐘),其中收看新聞的時間平均為 47.9 分鐘。
  • 超過五分之一的民眾以 YouTube 為主要的新聞接收管道,且會用 YouTube 看新聞的民眾中,看新聞的時間佔其 YouTube 使用總時數 42%,顯示 YouTube 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新聞傳播平台。

民眾主要新聞來源與 YouTube 新聞使用概況。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本文各項數據分析皆使用扣除不知道(don’t know)及拒答(decline to anwer)等無反應選項後的數據,特此說明。

1.2 三成民眾不聚焦特定媒體集團,單一媒體集團以旺中、TVBS 獲最高收看比例

  • 32.6% 民眾表示沒有特別常看單一頻道新聞的新聞,即未聚焦特定媒體集團。
  • 單一媒體集團中獲最多民眾觀看的為旺中集團,包含中天新聞、中時新聞網、工商時報、CTWant 等頻道;其後依序為 TVBS、茂德(東森新聞)、三立。
  • 其他媒體集團頻道觀看比例合計達 18.7%,但個別集團佔比皆未超過 5%。

民眾在 YouTube 上最常看的媒體集團。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1.3 YouTube 新聞選擇存在政黨認同上的區別,國民黨支持者對旺中黏著度高

  • 分析各黨派 YouTube 使用者常看的媒體集團,發現各政黨認同者在 YouTube 上的新聞選擇存在明顯偏好。
  • 單一媒體集團中,民進黨支持者最常看的為三立;國民黨為旺中;民眾黨則為 TVBS。而中立選民則與總體分佈接近,常看比例最高為旺中,其次 TVBS。
  •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支持者對單一媒體集團的黏著度更高。民進黨、民眾黨與中立選民當中,單一媒體集團的佔比皆不是該群體中最高。而國民黨支持者中,佔比最高的為旺中集團,將近四成(39.4%)最常看的是旺中旗下新聞頻道。

各政黨 YouTube 使用者常看的媒體集團,其中回答其他政黨、泛藍、泛綠、都沒有及無反應選項者皆歸類為「中立選民」。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2. 美國、中國好感度 × 政黨認同 × 媒體集團

2.1 美國、中國好感度相較 2 月皆小幅提高,傾美傾中比例大致不變

  • 與 2 月相同,此次再度針對民眾對兩國的好感度進行調查,測量採用情感溫度計(feeling thermometer)的方式,請受訪者以 0 到 10 分的,0 代表非常不喜歡;10 代表非常喜歡來表達受訪者對兩國的態度。
  • 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高於中國,給美國平均 5.82 分,給中國平均 3.76 分。
  • 與 2 月調查相比,美、中好感度平均分數皆提高,但幅度不大。美國提高 0.13 分;中國提高 0.21 分。
  • 將美國與中國好感度相減,63.6% 民眾屬於傾美派(給美國的分數大於中國);20.2% 屬於中間派(給兩國的分數相同);16.2% 屬於傾中派(給中國的分數大於美國)。此分佈與 2 月調查差距不大。

民眾對美國及中國好感度及傾向,其中給美國分數大於中國者歸類為「傾美」,給中國分數大於美國者歸為「傾中」,兩國分數相等者歸為「中間」。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2.2 隨選舉接近,民眾政治態度表態更明確,國民黨支持者對中好感超越對美好感

  • 和 2 月的調查結果相比,民進黨及國民黨的支持度變化不大,對民眾黨的支持度則增加超過三倍,從 5.9% 上升至 17.8%。
  • 民進黨支持者對美、中的好感度都略有上升,但差距不大。
  • 民眾黨支持者對美、中的支持度同樣都有上升,但對中好感度上升達 0.91 分,是三個政黨之中最多。
  • 2 月的調查顯示國民黨支持者對美國的好感度高於中國,然而到了 10 月,國民黨支持者對美好感下降,對中好感上升,且對中國好感已超越美國。
  • 隨著選舉接近,台灣民眾的政治態度表態更趨明確,沒有明確政黨認同的選民比例下降。且對美、中的好感度都有上升,但只有國民黨支持者在本次調查的對中國好感度超越美國。

2 月與 10 月調查相比,政黨支持度及各黨支持者美中好感度變化。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2.3 媒體集團觀眾立場分歧,三立最傾美反中,旺中最傾中反美

  • 不同媒體集團的新聞報導可能形塑民眾對美、中兩國的觀感。以給兩國的平均分數差值來看,各媒體集團的觀眾從最「傾美」到最「傾中」依序為:三立(最傾美反中)、其他集團、茂德、不特定集團、TVBS、旺中(最傾中反美)。
  • 多數受訪者給予美國的分數大於中國,而旺中的觀眾則是唯一給中國的平均分數大於美國的。

YouTube 上各媒體集團觀眾對美中好感度平均分數。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3. 美中相關論述熟悉程度

3.1 民眾對對非經濟類論述較熟悉,近七成聽過「中國會透過抖音這種 APP 竊取個資」,超過六成聽過「美國會為了己利,插手他國內政造成負面影響」

  • 本次研究希望了解美中關係特定論述在台灣的傳播情形。為平衡不同議題可能造成的測量偏誤,因此依照「國家」與「議題」兩個面向挑選出常見於台灣政論節目中的美中關係相關論述。每一項論述皆詢問受訪者是「從來沒有」、「很少」、「有時」或「經常」聽過這樣的說法。

國家/議題

經濟

非經濟

親美反中

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是贏家,中國是輸家

美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插手他國內政,造成不好的影響

親中反美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中國會透過像是抖音這樣的 APP,竊取個人資料

美中相關論述列表。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 四項論述中,民眾對「非經濟」論述的熟悉程度較高,聽過(有時與經常)比例最高的是「中國會透過像是抖音這樣的 APP,竊取個人資料」(69.5%),其次為「美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插手他國內政,造成不好的影響」(62.3%)。

美中相關論述熟悉程度。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3.2 美中相關論述熟悉度,旺中、三立觀眾身處的資訊環境落差大

  • 不同媒體集團的觀眾之間,旺中及三立的觀眾所處的資訊環境有顯著差異。
  • 旺中的觀眾更常聽到「美國會為了己利插手他國內政造成負面影響」的說法,更不常聽到「中國會透過抖音這種 APP 竊取個資」。
  • 三立的觀眾則更常聽到「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是贏家,中國是輸家」。
  • 旺中觀眾身處的資訊環境「親中反美」,而三立觀眾身處的資訊環境「親美反中」,這樣的差異可能構成兩群觀眾對台美中關係全然不同的世界觀。。

YouTube 上各媒體集團觀眾對美中相關論述熟悉度。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本文各項分析中以紅色三角形代表經統計檢定後,該分組數據顯著高於其他分組;綠色三角形則代表顯著低於其他分組。當比較分組僅有兩組時,使用的統計檢定方法為獨立樣本 t 檢定;三組以上比較時則使用 ANOVA 檢定。兩種檢定方法信心水準皆設定為 95%,特此說明。

4. 可疑論述認同程度

4.1 約三分之一的民眾認可疑美論或中國政治宣傳之下的特定論述,是對民主同盟關係的警訊

  • 本次調查選擇了四項和美、中兩國相關的常見可疑論述,希望了解民眾對這些可疑論述的認可程度。這些可疑論述有些包含資訊操弄,有些屬於 IORG 定義的「疑美論」,有些則和中國政治宣傳內容相符。

可疑論述列表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是美國在掏空台灣

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跟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

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

台灣經濟要好,就一定要跟中國簽各種貿易協議

可疑論述列表。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 以四分類量表詢問民眾對四項論述的認同程度(非常不認同、不認同、認同、非常認同),發現「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與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獲得最高的認同比例(47.2%),其次是「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41.2%),皆在四成以上 。
  • 四項可疑論述皆有超過三成的認同比例,意即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台灣民眾認可疑美論或中國政治宣傳之下的特定論述,對我國和民主國家的盟友關係是一項警訊。

美中相關可疑論述認同程度。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2 旺中、TVBS 成功形塑觀眾對親中反美可疑論述的認同

  • 無論是哪個論述,旺中集團的觀眾認同的比例皆顯著高於其他集團的觀眾。TVBS 則在「政府進口美豬、福食,是犧牲民眾健康」這項論述上有更高的認同度。
  • IORG 過去的多則報告所揭露,旺中與 TVBS 經常是這些可疑論述的傳播者,民調結果則證實其觀眾成功接受了這些媒體傳達的觀點。

YouTube 上各媒體集團觀眾對可疑論述認同度。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3 可疑論述認同度存在高度黨派差異,國民黨支持者更認同親中反美的可疑論述

  • 以政黨認同與可疑論述認同交叉分析發現,民進黨支持者對四個可疑論述都的認同度都顯著較低,僅有約一成的支持者認同這些論述。
  • 國民黨相較另兩黨與中立選民,顯著更認同這些可疑論述。並且對每一個可疑論述的認同比例都超過 60%,是三個政黨中最認同這些可疑論述的群體。
  • 民眾黨支持者相對兩黨,對可疑論述的認同度較接近總體分佈。
  • 可疑論述的認同度上存在高度黨派差異,可能代表藍營選民更容易受疑美論影響。

政黨認同與可疑論述認同。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4 可疑論述降低對美好感,提升對中好感,有利中國政治宣傳

  • 以「認同」、「不認同」為分界,認同這四項論述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好感度顯著更高,對美國的好感度則顯著更低。
  • 認同這些論述的民眾更不喜歡美國,而且更喜歡中國。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這些論述在台灣資訊環境中傳播,有「貶低美國、稱頌中國」的效果,為華語讀者建立了符合中國利益的世界觀。

可疑論述認同與美中好感度。其中回答非常認同、認同者歸類為「認同」,回答非常不認同、不認同者歸類為「不認同」。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 投票行為 × 媒體集團 × 可疑論述

5.1 40 歲以上選民賴清德佔優勢,柯文哲吸引年輕選民但不受女性青睞

  • 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為 2023 年 10 月 2 日至 21 日,當時賴清德獲 27.3% 民眾支持,暫居第一,其次為柯文哲 22.5%、侯友宜 15.9%。約四分之一的民眾回答尚未決定要投給誰。
  • 賴清德在 40 歲以上選民之中較有優勢。柯文哲則吸引 40 歲以下選民。
  • 柯文哲在女性選民中不受青睞,支持度不僅落後賴清德近 8 個百分點,也低於侯友宜。

2024 總統選舉各候選人支持度(2023.10.2-21)。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年齡、教育程度、性別與投票對象。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2 候選人在不同媒體集團頻道中各具優勢,不利跨黨派的公共討論

  • 交叉分析 YouTube 上各媒體集團觀眾的投票對象分佈,未集中收看特定集團的民眾,在候選人支持的分佈上較接近全體民眾。
  • 旺中的觀眾將近一半支持侯友宜(45%);TVBS 的觀眾也有近半支持柯文哲(45.8%)。賴清德則在三立的觀眾中獲超過八成(80.7%)的支持率。
  • YouTube 上不同媒體的觀眾之間存在分歧,各候選人在不同媒體頻道中各具優勢。代表選民各自聚集,和各自常收看的媒體形成一個個同溫層,不利於跨黨派的公共討論。

YouTube 上各媒體集團觀眾的投票對象分佈。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3 訴諸戰爭焦慮的可疑論述有利非綠陣營

  • 以統計模型檢驗美中好感度、資訊操弄和選民投票行為的相關性。根據目前的選情(包括資訊環境的近況),可以預期公共討論應會朝向「泛綠」、「非綠」的「對決」發展,因此以賴清德為基準,分別檢驗「賴柯」、「賴侯」的影響因素。
  • 美中好感度和部分可疑論述都影響了選民的投票行為,即便在控制政黨認同的情況下,這些因素仍具有統計顯著性。意即,美中好感及可疑論述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是跨越政黨認同的。
  • 無論選戰朝向「賴柯」或「賴侯」發展,訴諸戰爭焦慮的論述「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皆有顯著影響。越認同這樣論述的人,越傾向投給柯文哲或侯友宜。
  • 在「賴柯」、「賴侯」之間,對美、對中的好感度影響力不同。「賴柯」對決時,傾中選民更傾向投給柯文哲;「賴侯」對決,則是傾美選民更傾向投給賴清德。

美中好感及可疑論述對投票行為影響迴歸模型。每一個圓點為模型推估出該自變項與依變項的相關係數;圓點兩側為 95% 信心水準下的誤差區間(error bar),圖中藍色字體,表示該變項在統計上具有顯著相關。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迴歸模型採多元羅吉斯迴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依變數為 2024 總統投票對象,僅比較回答賴清德、柯文哲與侯友宜者,並以賴清德為對照組。自變數中政黨認同以中立選民為對照組;性別以女性為對照組。

6. 抖音使用

6.1 近兩成民眾使用抖音,使用者年齡層分散

  • 除 YouTube 之外,本研究也調查了民眾使用抖音的情形。調查結果發現 18.2% 的民眾會使用抖音,平均每週使用約 4.4 天。
  • 各年齡層當中,「20-29 歲」及「40-49 歲」的受訪者使用抖音的比例顯著高於 50 歲以上受訪者,顯示抖音的使用者並非集中於年輕族群。

抖音使用概況。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6.2 抖音使用者對可疑論述認同程度更高

  • 有使用抖音者,在本次調查的四項可疑論述當中,有三項的認同程度顯著高於沒有使用的受訪者。
  • 有使用抖音的受訪者對「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與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及「台灣經濟要好就一定要跟中國簽各種貿易協議」等三項論述都有顯著更高的認同程度。

抖音使用與可疑論述認同。其中可疑論述回答非常認同、認同者歸類為「認同」,回答非常不認同、不認同者歸類為「不認同」。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7. 民主支持

7.1 超過四成民眾接受民主體制以外的選項

  • 為了解可疑論述是否對台灣民眾的民主支持態度產生影響,本次調查以詢問對下列三個選項:「無論怎樣,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政府體制來的好」、「在有些情況下,一個專權的政府(也就是威權的政府)比民主體制來得好」及「 對我來說,民主體制也好,非民主體制也好,都一樣」的偏好來測量民眾的民主態度。
  • 調查結果發現,58.7% 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政府體制來的好」。
  • 13.6% 的受訪者認為「有些情況下,專權的政府比民主體制來的好」。
  • 27.7% 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體制也好,非民主體制也好,都一樣」。
  • 超過四成(41.3%)的民眾可以接受民主體制以外的選項,意味著民主尚未成為「唯一的遊戲規則」,是對我國民主治理的危險訊號。當國家出現戰爭或重大經濟危機時,將可能導致民主體制被捨棄。

民主支持概況。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7.2 可疑論述降低對民主的支持,訴諸戰爭恐懼可能助長威權擴張

  • 以認為「民主體制總是比其他政府體制來的好」作為民主支持的指摽,並與可疑論述的認同程度做交叉分析,結果發現認同這些可疑論述的受訪者,對民主支持的比例皆顯著低於不認同者。
  • 四個可疑論述中,認同「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的受訪者有最低的民主支持比例,僅有不到一半(48.1%)認為民主比其他體制好。
  • 訴諸戰爭恐懼的可疑論述不僅對民眾對美中的好感度及投票行為產生影響,更可能已經侵蝕了民眾對民主的支持。當相關的資訊操弄進一步擴散,使得更多的台灣民眾因為中國的武力威脅而轉向接受威權體制時,將導致威權擴張,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受到破壞。

可疑論述認同與民主支持。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受訪者輪廓

受訪者生理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與戶籍地區。資料來源:IORG YouTube 使用與政治態度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調查方法

  • 調查母體:戶籍地在全台灣二十縣市(不含金門、連江)且年滿 20 歲之一般民眾
  • 調查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
  • 執行時間:2023 年 10 月 2 日至 10 月 21 日,平假日 18:30 至 21:30;假日 13:00 至 16:00 及 18:30 至 21:30。
  • 經費來源: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抽樣設計:依母體人口比例分配各縣市樣本數,利用住宅電話資料庫,採「尾數末兩碼隨機」方法抽取中選電話號碼。電話接聽後再以戶中抽樣法隨機選取戶中樣本,使每位合格的受訪者皆有公平中選的機會。
  • 完成總樣本數 1,129,以 95% 的信心水準估計,最大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 2.92%。
  • 樣本代表性加權(weighting):由於採隨機抽樣所完成調查的樣本在人口特徵上可能與母體不一致,因此在調查完成後,根據母體資料,針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等變項進行樣本代表性加權。加權方法採「多變項反覆加權法」(raking)進行,加權後樣本與母體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分佈一致。

資料申請

民意調查相關資料已開放申請,敬請由此前往填寫申請表單

IORG 歡迎各界伙伴與我們協力改善台灣公共討論,強化台灣資訊環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 data [at] iorg.tw 詢問。

  • 報導
  • 民調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