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這週過得還好嗎?又到了應用「訊息可信度評量」強化資訊判讀力的時間!上週,在 Cofacts 出現一則超過 2 萬次瀏覽,400 次詢問的回報訊息,與近期的「BT 釣魚」事件有關,就和 IORG 一起來挑戰這次的時事練習題,強化資訊判讀力吧!
「BT 釣魚」訊息可判定為「資訊操弄」,這並不是說「釣魚」行為合法或合理,如果經過司法調查,當事人有相關犯罪行為,當然必須負起法律責任。不過,目前案件還在偵查階段,需要由司法機關釐清具體事實,讀者應避免只看片段報導就「未審先判」,尊重並且共同維護司法獨立。另外,IORG 的判讀結果也不是標準答案,你認為這則訊息的可信度如何呢?
拆解訊息,分清「事實陳述」及「觀點」
- 訊息大部分內容是事實陳述,例如「這兩天有關運動員⋯公司被檢察官搜查」、「高中大學生都知道 BT」,少數為觀點,例如「上傳沒事」、「手法很厲害」。
查證「資訊來源」及「事實內容」是否正確且完整
拆解完訊息,下一步是查證每一則事實陳述的來源及內容,確保其正確且完整。
我跟大家說明一下
- 這個「我」到底是誰? 🤨 這則訊息內容包含資訊科技及法律專業,卻缺乏訊息生產者的相關資訊。
叫 BT 的網站
- BT 是 BitTorrent 在台灣的俗稱,BitTorrent 是一個「通訊協定」,主要用來分享檔案,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網站」。
現在這個下載方式被改變了
- 透過 BitTorrent 分享某個檔案的時候,每個使用者會同時下載這個檔案的部分內容,也上傳自己已經擁有的部分內容,和其他使用者分享。這件事從 BitTorrent 在 2001 年被 Bram Cohen 提出後就沒有改變過,當年的《連線》雜誌報導可以佐證。
上傳⋯是沒事的,下載⋯也是沒事的,因為沒有營利⋯
- 感謝 Cofacts 貢獻者找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2009 年令函,使用 BitTorrent 可能侵害「著作權人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並不會因為「沒有營利」而「沒事」,也就是說,無論「沒有營利」是否為真,都無法推論到「沒事」這個觀點。
已經⋯10 多年以上
- 訊息宣稱某件事已經 10 多年,是長期的現象,但卻沒有提供證據支持這樣的說法。
犯了非法傳播的罪
- 我國並沒有所謂「非法傳播」的罪名,訊息所指應為《著作權法》87 條第 1 項第 7 款、第 92 條的「公開傳輸」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的相關刑責。
從「事實」到「觀點」,檢驗推論過程是否合理
完成查證事實,下一步是檢驗推論,也就是檢查訊息提供的觀點是否有充足的證據支持,推論是否合理。
⋯公司簽定⋯合約⋯自己上傳⋯引誘⋯下載⋯提吿⋯取財
- 訊息提及的公司是否有「簽約、自行上傳、引誘下載、提告取材」,也就是俗稱的「釣魚」行為,必須等待司法單位調查,才能確定。
這手法⋯比詐騙集團更高招!
- 訊息提及的案件尚待司法調查,在確認侵害法益和犯罪行為前,無法確定就是俗稱「詐騙」的詐欺,因此為錯誤類比。另外,訊息也未指出相比的手法,無法判斷是否「更高招」。訊息「未審先判」認為該公司「詐騙」,可能造成讀者對案件的錯誤理解,甚至影響司法獨立。
以免被吿⋯付出鉅款;成為⋯肥羊
- 訊息提及「被告」、「付出鉅款」、「成為肥羊」,可能引起讀者對訴訟、賠償、詐騙的恐懼。
判定訊息可信度
最後一步,就是累計前面步驟判定的標籤,綜合判斷這則訊息的可信度。
- 根據定義, 是 標籤,而 是 標籤。
- 因為「BT 釣魚」這則訊息獲得 1 個以上的資訊操弄標籤,因此可以判定為資訊操弄。
觀察其他特徵
除了訊息可信度評量既有的 4 步驟,查證事實、檢驗推論,我們也可以更仔細觀察訊息的其他特徵,並且思考這些特徵會對讀者造成什麼影響?
訊息提到「已經⋯10 多年以上」,宣稱某件事是長期現象,可能讓讀者認為這則訊息更可信。
訊息呼籲讀者「告戒家裡青少年」、「提醒家中小孩」,也是一種「轉傳」,可能藉由親友之間的信任,擴大有問題資訊的傳播。
IORG 訊息可信度評量時事練習題所使用的 Cofacts 資料,由 Cofacts 真的假的工作小組 Cofacts WG 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 – 相同方式分享 CC BY-SA 4.0 條款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