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美中好感度影響賴清德支持度,訴諸戰爭恐懼的疑美論有利柯、侯

  • 作者 = 許良亦(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研究員)
  • 作者 = 王希(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研究員)
  • 發布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Published = 2023.12.11 18:00

2024 總統大選倒數不到兩個月,此前各界廣泛討論的「疑美論」是否會在這次選舉影響選民的投票選擇呢?繼 2 月的 YouTube 使用習慣全國民調之後,IORG 在 10 月再次調查資訊操弄對台灣民眾政治態度的影響。結果發現,對美國好感高、對中國好感低的選民傾向投給賴清德,而越認同「政府親美是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的選民,也越傾向投給柯文哲、侯友宜。統計模型分析顯示,選民的投票行為受到美中好感度及資訊操弄的影響,跨越選民自身的政黨認同。

40 歲以上選民賴清德佔優勢,柯文哲吸引年輕選民但不受女性青睞

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為今年 10 月 2 日至 21 日,當時賴清德獲 27.3% 民眾支持,暫居第一,其次為柯文哲 22.5%、侯友宜 15.9%。然而,仍有約四分之一的民眾回答還沒決定要投給誰(圖一)。

(圖一)各候選人支持度(2023.10.2-21),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拒答、不去投票、投廢票等選項。

以人口屬性交叉分析,賴清德在 40 歲以上選民之中較有優勢。柯文哲則吸引 40 歲以下選民。然而,柯文哲在女性選民中不受青睞,支持度不僅落後賴清德近 8 個百分點,也低於侯友宜(圖二)。

(圖二)候選人支持度及年齡、教育程度、性別交叉分析。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無反應(不知道、拒答)、不去投票、投廢票等選項。

台灣社會 63.6% 傾美,國民黨支持者偏離社會共識

和今年 2 月相同,本次調查 IORG 詢問民眾「如果我們以 0 到 10 分來表示您對一個國家的感覺, 0 表示非常不喜歡, 10 表示非常喜歡。請問在 0 到 10 之間,您會給美國(中國)幾分?」,希望知道民眾對兩國的好感度,並觀察 2 月及 10 月之間的差異。

結果和前次調查差距不大,圖三受訪者對美國好感度平均為 5.82;對中國則為 3.76。相對 2 月的調查,台灣民眾對美、中的好感度都有上升,且對中國的好感度上升較多(0.21 分)全體民眾之中,「傾美」(給美國分數大於中國)佔 63.6%,「傾中」(給中國分數大於美國)佔 16.2%,「中間」(給兩國相同分數)則為 20.2%。

(圖三)台灣民眾總體美中好感度分佈。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無反應(不知道、拒答)選項。

此外,和 2 月的調查結果相比,民眾對民進黨及國民黨的支持度變化不大,對民眾黨的支持度則增加超過三倍,從 5.9% 上升至 17.8%,各黨支持者對美、中好感度的變化則略顯差異(圖四)。

相較於 2 月,民進黨支持者對美、中的好感度都略有上升,但差距不大。民眾黨支持者對美、中的支持度雖都有上升,但對中好感度上升達 0.91 分,是三個政黨之中最多。2 月的調查顯示國民黨支持者的對美國的好感度高於中國,然而到了 10 月,國民黨支持者對美好感下降,對中好感上升,對中國好感也超越美國。

綜上所述,隨著選舉接近,台灣民眾的政治態度表態更趨明確,沒有明確政黨認同的選民比例下降,民眾黨的支持度大增。對美、中的好感度都有上升,但只有國民黨支持者在本次調查的對中國好感度超越美國,相較其他政黨支持者,可說是偏離台灣社會整體傾美的共識。

(圖四)政黨支持度變化及各黨美中好感度變化。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無反應(不知道、拒答)選項。

可疑論述降低對美好感,提升對中好感,有利中國政治宣傳

本次調查 IORG 選擇了四項和美、中兩國相關的常見可疑論述,希望了解民眾對這些可疑論述的認可程度。這些可疑論述有些包含資訊操弄,有些屬於 IORG 定義的「疑美論」,有些則和中國政治宣傳內容相符。這四項論述分別是: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是美國在掏空台灣」

「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跟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

「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

「台灣經濟要好,就一定要跟中國簽各種貿易協議」

以四分類量表詢問民眾對四項論述的認同程度(非常不認同、不認同、認同、非常認同),結果發現「政府進口美國豬肉與日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獲得最高的認同比例(47.2%),其次是「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41.2%),皆在四成以上 。四項可疑論述皆有超過三成的認同比例,意即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台灣民眾認可疑美論或中國政治宣傳之下的特定論述,對我國和民主國家的盟友關係是一項警訊。(圖五

(圖五)民眾對美中相關可疑論述認同程度。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無反應(不知道、拒答)選項。

以「認同」、「不認同」為分界,認同這四項論述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好感度顯著更高,對美國的好感度則顯著更低(圖六)。也就是說,認同這些論述的民眾更不喜歡美國,而且更喜歡中國。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這些論述在台灣資訊環境中傳播,有「貶低美國、稱頌中國」的效果,為華語讀者建立了符合中國利益的世界觀。

(圖六)美中相關可疑論述對美中好感度的影響。數值已經代表性加權,並排除無反應(不知道、拒答)選項。統計檢定方法請見補充說明。

訴諸戰爭焦慮的可疑論述有利非綠陣營,衝擊賴清德選情

最後,我們以統計模型更嚴謹的檢驗美中好感度、資訊操弄和選民投票行為的相關性。根據目前的選情(包括資訊環境的近況),我們預期公共討論應會朝向「泛綠」、「非綠」的「對決」發展,因此我們以賴清德為基準,分別檢驗「賴柯」、「賴侯」的影響因素(模型檢驗結果如圖七)。

首先,美中好感度和部分可疑論述都影響了選民的投票行為,即便在控制政黨認同的情況下,這些因素仍具有統計顯著性。也就是說,美中好感及可疑論述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是跨越政黨認同的。

其次,無論選戰朝向「賴柯」或「賴侯」發展,訴諸戰爭焦慮的論述「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圖七「親美會戰爭」)皆有顯著影響。越認同這樣論述的人,越傾向投給柯文哲或侯友宜。

綜合來說,在野黨高喊明年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這樣的口號確實會衝擊賴清德的選情。此外,在「賴柯」、「賴侯」之間,對美、對中的好感度影響力不同。「賴柯」對決時,傾中選民更傾向投給柯文哲;「賴侯」對決,則是傾美選民更傾向投給賴清德。

(圖七)美中好感度、可疑論述對投票行為影響的迴歸模型。每一個圓點為模型推估出該自變項與依變項的相關係數;圓點兩側為 95% 信心水準下的誤差區間(error bar),圖中深藍色如「對美好感」、「對中好感」、「美豬福食」、「親美會戰爭」,表示統計上具有顯著相關。詳細模型設定請見補充說明。

資訊操弄干擾選舉,有礙民主發展,更可能導致威權擴散,台灣民主需要社會各界協力守護

IORG 自 2019 年成立以來,持續以科學研究、公開報告揭露許多和台、美、中關係相關的華語資訊操弄論述(詳見 IORG 網站)。這些論述常常包含不合理的因果關係,有時包含錯誤內容,甚至是陰謀論,本次調查發現,部分民眾的確認同這些論述,反映資訊操弄可能形塑民眾對於各國的觀感及國際關係的觀點,也就可能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

本次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台灣民眾仍對美國較有好感,不過,隨著台灣選情和國際情勢的發展,資訊操弄論述可能進一步擴散。資訊操弄不只干擾選舉,有礙台灣民主的健全發展,也可能因民眾認同符合中國利益的資訊操弄,提高對中國的好感度,強化中國主導區域秩序的正當性,導致威權擴散。面對挑戰,社會各界應持續強化防治資訊操弄、改善公共討論的各項作為,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

補充說明

研究設計說明

  • 調查對象:戶籍地在全台灣二十縣市(不含金門、馬祖)且年滿 20 歲之一般民眾
  • 執行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
  • 執行時間:2023 年 10 月 2 日至 10 月 21 日,平假日 18:30 至 21:30;假日 13:00 至 16:00。
  • 經費來源: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抽樣設計:依母體人口比例分配各縣市樣本數,利用住宅電話資料庫,採「尾數末兩碼隨機」方法抽取中選電話號碼。電話接聽後再以戶中抽樣法隨機選取戶中樣本,使每位合格的受訪者皆有公平中選的機會。
  • 完成總樣本數 1,129,以 95% 的信心水準估計,最大抽樣誤差不超過 3%
  • 樣本代表性加權(weighting):由於採隨機抽樣所完成調查的樣本在人口特徵上可能與母體不一致,因此在調查完成後,根據母體資料,針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等變項進行樣本代表性加權。加權方法採「多變項反覆加權法」(raking)進行,加權後樣本與母體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分佈一致。

差異檢定說明(圖六)

  • 採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在 95% 的信心水準下,當某組顯著高(低)於另至少兩組時則標記為顯著較高(低)。

迴歸模型說明(圖七)

  • 依變數:2024 總統投票對象,僅比較回答賴清德、柯文哲與侯友宜者,並以賴清德為對照組。
  • 自變數與控制變數:對美好感度、對中好感度、四組可疑論述認同程度、政黨認同、性別、年齡(五分類)、教育程度(五分類),其中政黨認同以中立選民與其他小黨支持者為對照組;性別以女性為對照組。
  • 模型 Pseudo R square: 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