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於 2023 年 2 月透過全國民意調查嘗試了解台灣民眾的 YouTube 平台觀影及使用習慣。調查內容包括民眾網路使用、YouTube 使用時長、影片選擇方式、觀看影片類型、抖音使用、政黨認同、對假消息的態度,以及對美國、中國的好感度。
- 考量調查方法涵蓋率差異,本研究以合併市話及手機調查(合稱電話調查)資料推論整體台灣民眾的狀況,同時以網路調查了解資訊科技能力較高民眾的狀況。
網路使用
- 約兩成(21.4%)民眾常轉發時事資訊(回答有時或經常)。
- 資訊科技能力較高者,轉發時事資訊的比例(53.7%)高於整體。
YouTube 使用
- 約四分之三(74.2%)的台灣民眾有使用 YouTube。
- 民眾平均每週使用 YouTube 5.1 天,每天使用 1.7 小時。(不限定眼睛盯著螢幕)
- 總體而言,年齡層越低,使用 YouTube 的時長越長。
- 過半數(58.2%)民眾常透過關鍵字搜尋想看的影片,是最常見的影片選擇方式,顯示民眾在 YouTube 平台上仍偏向主動尋求資訊。
- 38% 民眾常透過 YouTube 短影音(Shorts)觀看影片,比例超越外部連結(35.5%),顯示短影音機制對民眾的影片選擇已具一定影響力。
- 民眾最常觀看的 YouTube 影片類型依序為音樂(38.3%)、新聞時事(22.2%)、搞笑影片或戲劇(14.9%)。資訊科技能力較高的民眾最常觀看的 YouTube 影片類型依序為動漫或卡通(44.7%)、商品開箱或介紹(37.8%)、遊戲影片(34.9%),新聞時事(33.4%)則排名第 4,比例仍高於整體的 22.2%。
- 超過五分之一的民眾常在 YouTube 上觀看新聞時事類型影片(22.2%),各年齡層又以 60 歲以上族群比例最高,有 34.5% 透過 YouTube 觀看新聞時事,顯示 YouTube 平台在公共事務資訊傳播的角色具有一定重要性。
抖音使用
- 各年齡層的 YouTube 使用者當中,使用抖音的比例皆在 25% 以上,40 歲以上使用者更接近三成(27-29%)。
- 不同年齡層之間,使用抖音的比例並無顯著差異,意即抖音使用者不限於年輕族群(本次調查範圍不包括未滿 20 歲民眾)。
- 資訊科技能力較高者使用抖音比例高於整體(20-29 歲除外),其中以 50-59 歲 YouTube 使用者有 46.8% 使用抖音為最高,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
假消息的政府管制、平台自治、學校教育
- 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假消息普遍存在於生活中,資訊科技能力較高的民眾更有超過八成這麼認為(87.0%)。
- 總體而言,民眾對於「政府要求平台自我管理」、「學校加入判讀假訊息的課程」有共識,同意比例均超過八成以上,但對於「政府直接管制」則有分歧,資訊科技能力高的民眾同意比例為 65.1%,低於整體 79.4%。
- 資訊科技能力高的民眾之中,認為假消息普遍的人(相對於認為假消息不普遍的人)反而更不同意政府管制。這或許是因為這些民眾擁有更多網路資訊來源及查證管道,或對於網路言論自由的保障更敏感。
影音平台使用 × 政黨認同 × 美中好感度
- 民眾對美國平均好感度大於中國,對美 5.7 分,對中 3.6 分(0-10 分,分數越高,好感越高)。其中,資訊科技能力高的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更低,僅 2.8 分,對美國的好感度則差異不大(5.6 分)。
- 超過六成(63.7%)的民眾對美國好感度大於中國,反之則僅有 13.9%,22.4% 的民眾對兩國好感沒有差異。
- 相對中立認同者,泛藍政黨認同者偏向給美國更低分,給中國更高分。泛綠認同者則相反,給美國更高分,給中國更低分。
- 觀看 YouTube 新聞時事影片會提升泛綠認同者對美好感度,以及提升泛藍認同者對中好感度。此一差異顯示民眾透過 YouTube 平台觀看新聞時事影片,可能存在同溫層效果(echo chamber)。
- 使用 YouTube 短影音(Shorts)頻率對所有黨派民眾的美中好感度皆沒有顯著影響。
- 使用抖音對提升對中好感度的效果和政黨認同有關,對中立及泛藍民眾有顯著效果。使用抖音也會提升中立認同者的對美好感度。
1. 網路使用
1.1. 約兩成民眾常轉發時事資訊,資訊科技能力較高者轉發比例及 YouTube 使用比例皆高於整體民眾
- 電話調查中有 88.9% 受訪者會使用網路,電話調查與網路調查平均每日網路使用時間接近。
- 在網路使用者當中,電話調查受訪者約 21.4% 表示有時或經常轉貼、轉寄或分享時事相關新聞、訊息或影片;網路調查受訪者此一比例約為 53.7% ,顯示資訊科技能力較高者可能更頻繁轉發時事資訊。
- YouTube 使用經驗中,電話調查中約 74.2% 受訪者會使用 YouTube,網路調查中則有 96.6%。兩項調查受訪者使用時間接近,每週約使用 5.1 到 5.2 天,每天平均使用 1.7 至 1.9 小時。
民眾網路使用時間、分享時事頻率及 YouTube 使用時間。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本文各項數據分析皆使用扣除不知道(don’t know)及拒答(decline to anwer)後的數據,特此說明。
1.2. 每日 YouTube 使用時長隨年齡層降低
- 整體而言,平均每日 YouTube 使用分鐘數隨年齡層上升而下降。
- 電話調查中,30-39 歲族群 YouTube 每日使用時長顯著較高,網路調查中則是 20-29 歲族群顯著使用更久。
不同年齡層 YouTube 使用者平均每日使用分鐘數。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本文各項分析中以紅色三角形代表經統計檢定後,該分組數據顯著高於其他分組;綠色三角形則代表顯著低於其他分組。當比較分組僅有兩組時,使用的統計檢定方法為獨立樣本 t 檢定;三組以上比較時則使用 ANOVA 檢定。兩種檢定方法信心水準皆設定為 95%,特此說明。
2. YouTube 使用
2.1. 最常選擇影片的方式為關鍵字搜尋,短影音已具一定程度傳播能力
- 無論在電話調查或網路調查,使用關鍵字搜尋影片都是 YouTube 使用者最常使用的影片選擇方式。
- 值得注意的是觀看 YouTube 短影音(Shorts)的比例,在電話調查中約有 38% 表示有時或經常觀看,超越透過外部連結進入 YouTube 的比例(35.5%)。在網路調查中也有約 56.3% YouTube 使用者表示常觀看短影音,顯示這類型的影片具有一定程度的傳播能力。
YouTube 使用者選擇觀看影片的方式。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2.2. 超過五分之一的 YouTube 使用者平常會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
- 電話調查中 YouTube 使用者常觀看的影片類型前五名依序為「音樂」、「新聞時事」、「搞笑影片或喜劇」、「影集或戲劇」及「主題教學」。
- 網路調查中 YouTube 使用者常觀看的影片類型前五名則為「動漫或卡通」、「商品開箱或介紹」、「遊戲影片」、「新聞時事」及「主題教學」。
- 雖然排序不同,但「新聞時事」類型影片在兩項調查中都位居常觀看的影片類型前五名,且都有超過五分之一的 YouTube 使用者會從此接收公共事務資訊,顯示 YouTube 平台在公共事務資訊傳播的角色具有一定重要性。
YouTube 使用者常觀看的影片類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2.3. 六十歲以上者更傾向在 YouTube 上看新聞,高度資訊科技使用者則相反
- 針對新聞時事類型影片,60 歲以上的 YouTube 使用者使用 YouTube 觀看新聞的比例與其他年齡層不同,且在電話調查與網路調查中趨勢相反。
- 電話調查中,60 歲以上的 YouTube 使用者在 YouTube 上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網路調查中則顯著低於其他年齡層。
- 以整體民眾而言,60 歲以上族群可能更傾向將 YouTube 當作接收公共事務的管道之一,但對高度資訊科技使用者來說,則是 60 歲以下更有這樣的傾向。
不同年齡層 YouTube 使用者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比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3. 抖音使用
3.1. 各年齡層間使用抖音比例沒有顯著差異,抖音觸及年齡層已經擴散
- 針對 YouTube 使用者調查其同時也使用抖音的情況,整體而言電話調查的 YouTube 使用者同時使用抖音的比率較網路調查的 YouTube 使用者低,但每週使用天數更長。
- 觀察不同年齡層的 YouTube 使用者使用抖音的情形,電話調查中各年齡層使用抖音的比例與時長並無顯著差異。
- 網路調查中 50-59 歲 YouTube 使用者有使用抖音的比例更高,20-29 歲更低。使用時長則各年齡層沒有顯著差異。
- 整體而言,使用抖音的比例在各年齡層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中高年齡層使用比例甚至更高,顯示抖音的觸及族群不只有年輕族群。
YouTube 使用者中使用抖音的比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 假消息的政府管制、平台自治、學校教育
4.1. 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假消息在其生活中普遍或非常普遍
- 調查民眾對假消息在生活中普遍程度的主觀認知,發現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假消息在其生活中普遍或非常普遍。
- 電話調查受訪者認為假消息普遍或非常普遍的比例為 67.7%。
- 網路調查受訪者認為假消息普遍或非常普遍的比例則為 87%,對高度資訊科技使用者而言,可能因資訊接收的管道較為多元,因此也更容易在生活中遇到假消息。
民眾認為假消息在生活中普不普遍。網路調查中因為沒有訪員進一步追問,為避免答案過於趨近中間,因此未提供中間選項(Middle alternative)。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2. 假消息因應上,民眾對於政府要求平台自我管理及學校加入判讀課程有共識,但對政府是否直接管制則有分歧
- 本研究以三個題目探索民眾對不同因應假消息方式的態度。
- 首先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假消息也是言論自由所允許的,所以政府不應該管制假消息」這樣的說法,電話調查中有 79.4% 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網路調查中則有65.1%。顯示資訊科技能力高者可能對政府管制態度更為敏感。
- 接著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政府應該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假消息的管理辦法」,電話調查中表示同意的比例有 85.3%,網路調查中則有 83.7%。
- 最後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應該在學校中加入如何判斷假消息內容的課程」,電話調查中表示同意的比例有 80.8%,網路調查中則有 87.3%。
- 總結來說,民眾對於政府要求平台自我管理,以及學校加入資訊判讀課程的共識較高,但在政府是否直接管制的態度上,高度資訊科技使用者與整體民眾之間則有較高落差。
民眾對假消息應對處理的態度。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4.3. 資訊科技能力高者之中,認為假消息普遍的人反而相對不同意政府管制假消息
- 針對假消息普遍程度認知及假消息因應措施態度做交叉分析,發現認為假消息普遍的受訪者,有更高比例同意政府應要求平台自我管理,以及在學校加入判讀課程。
- 對於政府是否直接管制假消息,網路調查與電話調查則呈現不同分佈。
- 電話訪問的受訪者中,無論認為假消息普不普遍,對於政府管制的態度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在整體民眾之中,同意政府應該管制假消息的態度存有共識。
- 而網路調查中,如前所述雖有 87% 的受訪者認為假消息普遍,但對於資訊科技能力較高的這些受訪者而言,覺得假消息普遍者同意政府應該管制的比例反而較低。
- 這或許因為這些資訊科技能力較高者雖然更容易接觸到假消息,但也同時有更多管道進行查證,且可能對於網路上言論自由的保障更敏感,因而傾向更不支持政府直接管制。
認為假消息普不普遍與同意政府管制假消息的比例。回答假消息普遍或非常普遍者歸類為「假消息普遍」,回答普通、不普遍及非常不普遍者歸為「假消息不普遍」。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 影音平台使用 × 政黨認同 × 美中好感度
5.1. 超過六成民眾對美國好感度大於對中國,對中好感大於對美者約佔一 成
- 隨著疑美論與中國資訊操弄的訊息越來越多,對於美、中兩國的好感度將是相關資訊操弄能否影響公民態度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也針對民眾對兩國的好感度進行調查,我們採用情感溫度計(feeling thermometer)的方式,請受訪者以 0 到 10 分的,0 代表非常不喜歡;10 代表非常喜歡來測量受訪者對兩國的態度。
- 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高於中國,兩項調查給美國的平均分數相近,電話調查平均為 5.7 分,網路調查平均為 5.6 分。
- 給中國的平均分數在兩項調查中則相差較大,電話訪問平均為 3.6 分,網路調查平均為 2.8 分。
- 兩項調查中分佈上都是給予兩國各 5 分的受訪者最多,多數受訪者集中在給美國 5 到 8 分且給中國 0 到 5 分。
- 將美國與中國好感度相減以後,超過六成民眾屬於傾美派(給美國的分數大於中國);兩成左右屬於中間派(給兩國的分數相同);屬於傾中派的則約一成(給中國的分數大於美國)。
民眾對美國及中國好感度及傾向,其中給美國分數大於中國者歸類為「傾美」,給中國分數大於美國者歸為「傾中」,兩國分數相等者歸為「中間」。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2. 各政黨認同者對美、中好感度
- 將受訪者政黨認同分成「泛藍」、「泛綠」、「民眾黨」及「中立」(independent)四類,整體而言泛藍政黨認同者相對中立政黨認同者更偏向給美國更低分,給中國更高分。泛綠認同者則相反,給美國更高分並給中國更低分。民眾黨認同者則相對接近中立政黨認同者。
- 各政黨認同者中,電話調查與網路調查受訪者給美國的分數差異不大,而網路調查受訪者對中國的好感度則不分黨派,都比電話調查分數更低。
各政黨認同認同者的美中好感度平均值。政黨認同回答「民進黨、時代力量、泛綠」者歸為「泛綠」,回答「國民黨、泛藍」者歸為「泛藍」,回答「都沒有」及無反應選項者歸「中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3. 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提升泛綠對美好感度及泛藍對中好感度
- 對於在 YouTube 常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是否會影響民眾對美、中的好感度,分析發現對不同黨派民眾而言有相反效果。
- 在電話調查中,常在 YouTube 觀看新聞時事會提升泛綠認同者對美國的好感度,及泛藍認同者對中國的好感度。此一差異可能來自泛藍與泛綠認同者觀看的影片內容不同,因此同樣是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造成的效果卻不同。顯示在 YouTube 觀看影片可能也存在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
- 網路調查中,觀看新聞時事類影片僅在民眾黨認同者中提升對美國好感度,對其他政黨則沒有顯著影響。
不同政黨認同者在 YouTube 收看新聞時事類影片對其美中好感度影響。政黨認同回答「民進黨、時代力量、泛綠」者歸為「泛綠」,回答「國民黨、泛藍」者歸為「泛藍」,回答「都沒有」及無反應選項者歸「中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4. 常不常看短影音對美中好感度無顯著影響
- 電話調查中,常看短影音(Shorts)對各政黨認同者的美、中好感度都無顯著影響。
- 網路調查中,常看短影音(Shorts)顯著提升泛綠及民眾黨認同者對中國的好感度,但其具體影響仍尚待檢驗。
不同政黨認同者在常不常看短影音(Shorts)對其美中好感度影響。政黨認同回答「民進黨、時代力量、泛綠」者歸為「泛綠」,回答「國民黨、泛藍」者歸為「泛藍」,回答「都沒有」及無反應選項者歸「中立」;常不常看短影音(Shorts)回答「經常、有時」歸為「常看」,回答「很少、有時」歸「不常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5.5. 抖音使用提升對中好感度效果與政黨認同有關,對中立及泛藍民眾效果較明顯
- 不同於 YouTube 短影音(Shorts)對民眾美、中好感度影響不大,抖音對民眾的美、中好感度有顯著影響,但在不同政黨認同者身上效果不同。
- 電話調查中,對中立者而言,抖音使用會同時提升其美、中好感度。對泛綠認同者而言,使用抖音則會提升其中國好感度。(民眾黨認同者的對美好感度雖有顯著差異,但有使用抖音者的樣本數小於 30,統計結果僅供參考)
- 在網路調查中,對泛綠認同者而言,使用抖音會提升其對中國好感度,同時降低對美國好感度。對中立者及民眾黨認同者而言則會提升對中國好感度。
- 總結來說,使用抖音而與對中國好感度之間的關係,不同政黨認同之間的效果不同。整體而言在中立以及泛藍民眾之中,抖音提升中國好感度的效果較明顯。
不同政黨認同者使用抖音或只使用 YouTube 對其美中好感度影響。政黨認同回答「民進黨、時代力量、泛綠」者歸為「泛綠」,回答「國民黨、泛藍」者歸為「泛藍」,回答「都沒有」及無反應選項者歸「中立」。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受訪者輪廓
受訪者生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及政黨認同。資料來源:IORG 台灣 YouTube 使用者習慣調查;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研究設計
調查方法 | 市話 | 手機 | 網路 |
---|---|---|---|
調查對象 | 戶籍地在全台灣 20 縣市(不含金門、馬祖)且年滿 20 歲之一般民眾 | 戶籍地在全台灣 20 縣市(不含金門、馬祖)且年滿 20 歲之一般民眾 | 調查平台資料庫中,戶籍地在全台灣 20 縣市(不含金門、馬祖)且年滿 20 歲之民眾 |
執行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 | 關鍵調查有限公司 |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 台大動態民意研究計畫 |
執行時間 | 2023 年 2 月 14-19 日
| 2023 年 2 月 13-20 日
| 2023 年 2 月 14-20 日 |
經費來源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抽樣設計 |
|
|
|
完成總樣本數 |
|
|
|
樣本代表性加權 |
|
|
|
資料申請
民意調查相關資料已開放申請,敬請由此前往填寫申請表單。
IORG 歡迎各界伙伴與我們協力改善台灣公共討論,強化台灣資訊環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 data [at] iorg.tw 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