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選前夕:傳播熱度上升,中國上升幅度為台灣 6.8 倍,中共放大川普「保護費」衍生的「疑美論」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3 個月間,台灣、中國資訊環境相較前期(6 至 7 月間) DA.88 皆更為關注美國選舉,台灣平台傳播熱度平均上升 19.60%,中國則上升 132.93%,幅度為台灣的 6.8 倍。
- 相較前期,美國選舉的台灣新聞、微博、中共傳播熱度上升,Facebook 及 YouTube 傳播熱度則較前期下降 13.15% 及 0.71%。
- 10 月 26 日川普再提「保護費」、批評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後,中共傳播熱度出現傳播高峰,異於其他平台,現象和川普前次提及「保護費」相似 DA.88 DA.84,可合理推論中共意在放大「保護費」衍生的「疑美論」。
美選前夕:台灣轉向關注共和黨、川普,民主黨「換將」後賀錦麗傳播熱度上升,仍不及川普
- 2024 年 6 月起,台灣、中國兩國的資訊環境皆轉向關注共和黨(及川普),相較前期,中國資訊環境更偏向關注共和黨(及川普),台灣資訊環境對兩黨(及兩黨候選人)的關注較為均衡。
- 7 月 22 日,時任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民主黨「換將」提名時任副總統賀錦麗競選總統,8 月至選前,賀錦麗的傳播熱度快速上升至 56-69%,仍不及川普 80-85%。
- 中國(中共)相關文本則相對台灣較少直接提及候選人,可能反映中共於美國選舉期間針對主要政治人物的宣傳策略相對保守。
中國、經濟、台灣維持熱門議題,中國關注通訊投票、非法移民、槍枝政策
- 美國對外政策(如外交、戰爭、關稅、貿易)在華語資訊環境的傳播熱度名列前茅,美國選民較關注的國內議題(如墮胎、健保)則排序偏低,二者交集為經濟、移民、通膨 3 項議題,反映美國經濟及移民政策的全球影響力。
- 通訊投票、非法移民、槍枝政策在微博、中共抖音、中共官媒(跨平台)的傳播熱度相對高於其他平台,反映中共放大美國選舉制度特點(疑慮)、國內爭議議題的優先順序。
美、中、台關係以美中競爭為基調,美國「霸道」形象或因川普而強化,中共批評美國「打壓他國」,以反台獨為台海和平的前提,強調美國民主政黨利益至上、政治暴力、社會分裂,同時強調美中「合作」,反映中共的「兩手策略」
「美式民主」用語已外溢,可能影響華語讀者對民主普世性的信念,提高華語讀者對中共所稱「中国式民主」、习近平所謂「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政治宣傳的接受度
YouTube、TikTok 熱門影片觀點及可信程度皆有差距:YouTube 多見具名反共網紅探討兩黨候選人抗中立場,TikTok 多位匿名帳號、內容農場,強調美國內部亂象、川普不會保台
台灣新聞、微博、中共較前期更為關注美國選舉,中共傳播熱度上升超過 1.5 倍,社交媒體傳播熱度則下降,兩國差距較前期大幅縮小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 11 月 5 日間,美國選舉的台灣新聞平均傳播熱度為各平台之中最高,約為 3.78%,其次為 YouTube,約為 2.03%,Facebook 最低,約為 0.05%,和前期(2024 年 6-7 月)狀況一致,惟中共平均傳播熱度大幅上升 150.55%,為各平台之中最高。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 11 月 5 日間,美國選舉在台灣資訊環境的平均傳播熱度約為中國的 2.6 倍,相較於前期(2024 年 6-7 月)5.04 倍大幅縮小,顯示中國對美國選舉的關注程度於選前大幅提高。
報告用語 | 搜尋條件 |
---|---|
提及美國選舉 | { 美國 } + { 民主黨 共和黨 拜登 川普 特朗普 賀錦麗 哈里斯 } + { 美選 選舉 大選 競選 選戰 選情 介選 候選 勝選 敗選 參選 退選 初選 辯論 } |
報告用語及對應搜尋條件,搜尋條件內詞語並列為聯集,加號為交集。
平台 | 6-7 月平均 | 8-10 月平均 | 變化 % |
---|---|---|---|
台灣新聞 | 2.8007 | 3.7839 | +35.11 |
0.0555 | 0.0482 | -13.15 | |
YouTube | 2.0493 | 2.0348 | -0.71 |
微博 | 0.0782 | 0.0818 | +4.60 |
中共抖音 | 0.2974 | 0.1711 | -42.47 |
中共 | 0.5707 | 1.4299 | +150.55 |
美國選舉 2024 年 6-7 月、8 月至選前(11 月 5 日)平均傳播熱度及變化(6-7 月熱度為分母),單位皆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資料集以平台區分,中共為中共官方、官媒跨平台控制帳號之集合;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資訊環境 | 6-7 月平均 | 8-10 月平均 | 變化 % |
---|---|---|---|
台灣 | 1.6352 | 1.9556 | +19.60 |
中國 | 0.3245 | 0.7559 | +132.93 |
比值 | 5.0396 | 2.5873 | -48.66 |
美國選舉 2024 年 6-7 月、8 月至選前(11 月 5 日)平均傳播熱度及變化,單位皆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資料集以台灣(新聞網站、Facebook、YouTube)、中國(微博、中共官方、中共官媒,包含抖音)常用平台區分;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美選前夕 3 次傳播熱度高峰:川賀辯論、川普二度遇襲、川普再提「保護費」
- 美選前夕 3 個月,除選前數日外出現 3 次單日傳播熱度高峰:9 月 11 日(川普及賀錦麗電視辯論)、9 月 16 日(川普二度遇襲)及 10 月 28 日(川普再提「保護費」、批評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後 2 日)。
- 各平台單日傳播熱度最高峰多為 9 月 11 日川賀辯論,中共及中國平台則在 10 月底川普「保護費」達到期間最高峰,這樣的現象和川普前次提及「保護費」相似 DA.88 DA.84,可合理推論中共意在放大「保護費」衍生的「疑美論」。
- 在數個台灣(臉書粉專、台灣新聞)及中國平台(微博、中共抖音)上,選前傳播熱度高峰仍不及 7 月時川普遇襲及拜登退選等事件。可推論此次選舉選前討論熱度不及先前所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
2024 年 6 月 1 日至 11 月 5 日間華語資訊環境各平台美國選舉單日傳播熱度趨勢、傳播熱度高峰及重大事件。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川普二次遇襲關注度低,二次提及「保護費」獲中共強調
- 川普二次遇襲,所獲關注小於首次遇襲。比較川普於 7 月及 9 月兩次遇襲前後二日(首次:7 月 14-15 日;二次:9 月 16-17 日)的美國選舉平均傳播熱度,在台灣減少 38.73%,在中國則減少 23.01%。
- 川普二次提及「保護費」,在台灣所獲關注小於首次提及,在中國則獲強調。比較川普於 7 月及 10 月兩次提及「保護費」前後二日(首次:7 月 16-17 日彭博刊登川普專訪當日及後一日;二次:10 月 26-27 日川普上 podcast 節目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再提「保護費」、批評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的美國選舉平均傳播熱度,在台灣減少 40.37%,在中國則增加 19.14%。(以上日期皆為台灣時間)
平台 | 川普遇襲 | 二次遇襲 | 變化 % | 保護費 | 二次提及 | 變化 % |
---|---|---|---|---|---|---|
台灣新聞 | 10.4658 | 6.8109 | -34.92 | 7.0424 | 4.7450 | -32.62 |
0.2449 | 0.0612 | -75.02 | 0.1526 | 0.0605 | -60.37 | |
YouTube | 4.2901 | 2.3196 | -45.93 | 4.5371 | 2.1906 | -51.72 |
微博 | 0.5908 | 0.1391 | -76.45 | 0.2442 | 0.1170 | -52.08 |
中共抖音 | 2.2765 | 0.1919 | -91.57 | 1.0361 | 0.1534 | -85.19 |
中共 | 1.1383 | 1.1922 | +4.74 | 0.5180 | 0.7912 | +52.72 |
台灣 | 5.0003 | 3.0639 | -38.73 | 3.9107 | 2.3320 | -40.37 |
中國 | 0.8645 | 0.6656 | -23.01 | 0.3811 | 0.4541 | +19.14 |
比值 | 0.1729 | 0.2173 | +25.66 | 0.0975 | 0.1947 | +99.80 |
川普二次遇襲、二次提及「保護費」期間各平台美國選舉平均傳播熱度及變化,單位皆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資料集以平台區分,事件日期為台灣時間;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民主黨「換將」後賀錦麗傳播熱度快速上升,仍不及川普
- 7 月 22 日,時任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民主黨「換將」提名時任副總統賀錦麗競選總統,8 月至選前,賀錦麗的傳播熱度快速上升,台灣資訊環境平均傳播熱度為 69.32%,中國則為 56.28%,仍不及川普的 85.06%、79.78%。
- 比較兩黨候選人的各平台平均傳播熱度,普遍有台灣高於中國的現象,台灣美選相關文本傾向提及候選人,而中國(中共)相關文本則相對較少直接提及候選人,可能反映中共於美國選舉期間針對主要政治人物的宣傳策略相對保守。
平台 | 川普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賀錦麗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拜登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
台灣新聞 | 67.21 | 47.46 | 85.30 | 89.64 | 31.79 | 3.55 | 24.03 | 79.97 | 56.13 | 68.86 | 70.00 | 31.88 |
62.98 | 51.93 | 75.09 | 81.54 | 20.01 | 2.19 | 20.53 | 61.74 | 48.87 | 56.39 | 62.51 | 22.38 | |
YouTube | 66.90 | 54.93 | 85.87 | 83.99 | 23.52 | 4.39 | 29.06 | 66.24 | 74.05 | 77.74 | 82.78 | 60.20 |
微博 | 71.69 | 64.75 | 69.31 | 81.06 | 24.51 | 1.08 | 19.40 | 52.02 | 38.73 | 44.29 | 59.66 | 15.70 |
中共抖音 | 68.88 | 67.60 | 63.10 | 78.11 | 19.47 | 0.73 | 21.03 | 56.73 | 45.51 | 48.29 | 60.80 | 22.89 |
中共 | 50.16 | 47.20 | 69.78 | 78.49 | 8.81 | 4.17 | 24.41 | 60.53 | 66.58 | 68.33 | 66.94 | 44.21 |
台灣 | 65.70 | 51.44 | 82.09 | 85.06 | 25.11 | 3.38 | 24.54 | 69.32 | 59.68 | 67.66 | 71.76 | 38.15 |
中國 | 60.93 | 55.98 | 69.55 | 79.78 | 16.66 | 2.63 | 21.91 | 56.28 | 52.66 | 56.31 | 63.30 | 29.96 |
比值 | 0.93 | 1.09 | 0.85 | 0.94 | 0.66 | 0.78 | 0.89 | 0.81 | 0.88 | 0.83 | 0.88 | 0.79 |
以美國選舉為母體,2021 年 4 月至 2024 年 5 月、2024 年 6-7 月、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川普、賀錦麗、拜登平均傳播熱度,單位皆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拜登執政期間,台灣較關注(執政)民主黨,中國資訊環境則更關注(在野)共和黨,關注度長期高於台灣
- 拜登執政扣除 2024 選戰期間(2021 年 4 月至 2024 年 5 月)台灣較為關注執政的民主黨,中國資訊環境則更為關注在野的共和黨。在台灣資訊環境,共和、民主兩黨比值為 0.83,川普、拜登比值則為 0.77,相同時間區間,在中國資訊環境,比值則分別為 1.13、1.08。
- 拜登執政期間(2021 年 4 月至 2024 年 10 月),中國資訊環境更關注共和黨的程度長期高於台灣,惟 2024 年 6-7 月間,台灣資訊環境更關注共和黨的程度超過中國。DA.88
2024 年 6 月起至選前,台灣資訊環境轉向更關注共和黨及川普
- 2024 年 6 至 7 月,台灣、中國兩國的資訊環境皆轉向關注共和黨及川普,共和、民主兩黨比值為 1.09、1.06,川普、拜登比值則為 1.15、1.10,且台灣較中國更為關注共和黨及川普。
- 2024 年 8 月至選前,台灣、中國兩國的資訊環境維持對共和黨(及川普)較高的關注度,並回歸中國資訊環境更關注共和黨的程度高於台灣的常態。
平台 | 共和/民主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川/賀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川/拜 | 21-24 年 5 月 | 6-7 月 | 8-10 月 |
---|---|---|---|---|---|---|---|---|---|---|---|---|
台灣新聞 | 0.91 | 0.77 | 1.15 | 1.02 | 2.11 | 13.37 | 3.55 | 1.12 | 1.20 | 0.69 | 1.22 | 2.81 |
1.04 | 0.98 | 1.12 | 1.14 | 3.15 | 23.71 | 3.66 | 1.32 | 1.29 | 0.92 | 1.20 | 3.64 | |
YouTube | 0.85 | 0.75 | 0.99 | 0.98 | 2.84 | 12.50 | 2.95 | 1.27 | 0.90 | 0.71 | 1.04 | 1.40 |
微博 | 1.29 | 1.46 | 1.10 | 1.30 | 2.92 | 60.18 | 3.57 | 1.56 | 1.85 | 1.46 | 1.16 | 5.16 |
中共抖音 | 1.23 | 1.46 | 0.98 | 1.13 | 3.54 | 92.50 | 3.00 | 1.38 | 1.51 | 1.40 | 1.04 | 3.41 |
中共 | 0.81 | 0.79 | 1.01 | 1.06 | 5.70 | 11.31 | 2.86 | 1.30 | 0.75 | 0.69 | 1.04 | 1.78 |
台灣 | 0.93 | 0.83 | 1.09 | 1.05 | 2.70 | 16.53 | 3.39 | 1.24 | 1.13 | 0.77 | 1.15 | 2.62 |
中國 | 1.05 | 1.13 | 1.06 | 1.18 | 4.31 | 35.75 | 3.22 | 1.43 | 1.30 | 1.08 | 1.10 | 3.47 |
比值 | 1.13 | 1.35 | 0.97 | 1.13 | 1.60 | 2.16 | 0.95 | 1.16 | 1.15 | 1.39 | 0.96 | 1.33 |
2021 年 4 月至 2024 年 5 月、2024 年 6-7 月、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共和黨/民主黨、川普/賀錦麗、川普/拜登平均傳播熱度比值(無單位)。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中國、經濟、台灣維持最熱門議題,移民議題獲得關注
- 美國選舉相關議題之中,兩黨(共和黨、民主黨)及兩位總統候選人(川普、賀錦麗)在各平台皆佔熱門議題前 4 名,惟 YouTube 排序之中,中國(議題)超越賀錦麗,而中共(跨平台)官宣排序以中國(議題)居首。
- 移民(議題)成為美國選舉相關熱門議題,在多個平台僅次於經濟、中國、台灣。
美國民調重要議題:台灣關注經濟、外交、戰爭,中國特別關注通訊投票、非法移民、槍枝政策
- 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聯合出口民調 National Election Pool、AP VoteCast 於 9 月中旬及選舉日(11 月 5 日)進行的全國民調指出美國選民重視的各項議題,包括經濟、民主、移民、墮胎等。
- 美國對外政策(如外交、戰爭、關稅、貿易)在華語資訊環境的傳播熱度名列前茅,美國選民較關注的國內議題(如墮胎、健保)則排序偏低,二者交集為經濟、移民、通膨 3 項議題,反映美國經濟及移民政策的全球影響力。
- 華語資訊環境的熱門議題多為川普支持者的優先議題(經濟、外交、移民、通膨、邊境),賀錦麗支持者所重視的議題除槍枝政策排名較高,墮胎、氣候變遷、健保等議題熱門程度較低。
- 通訊投票、非法移民、槍枝政策在微博、中共抖音、中共官媒(跨平台)的傳播熱度相對高於其他平台,反映中共放大美國選舉制度特點(疑慮)、國內爭議議題的優先順序。
排序 | 台灣新聞 | YouTube | 微博 | 中共抖音 | 中共 | |
---|---|---|---|---|---|---|
1 | 共和黨 | 共和黨 | 民主黨 | 共和黨 | 共和黨 | 中國 |
2 | 民主黨 | 川普 | 共和黨 | 川普 | 川普 | 共和黨 |
3 | 川普 | 民主黨 | 川普 | 民主黨 | 民主黨 | 民主黨 |
4 | 賀錦麗 | 賀錦麗 | 中國 | 賀錦麗 | 賀錦麗 | 川普 |
5 | 拜登 | 拜登 | 賀錦麗 | 拜登 | 拜登 | 賀錦麗 |
6 | 經濟 | 中國 | 經濟 | 中國 | 中國 | 台灣 |
7 | 中國 | 經濟 | 拜登 | 經濟 | 經濟 | 拜登 |
8 | 台灣 | 台灣 | 台灣 | 俄烏 | 以哈 | 通訊投票 |
9 | 選舉人制度 | 移民 | 戰爭 | 移民 | 外交 | 經濟 |
10 | 外交 | 戰爭 | 以哈 | 以哈 | 俄烏 | 非法移民 |
11 | 戰爭 | 俄烏 | 俄烏 | 槍枝政策 | 移民 | 外交 |
12 | 美中 | 以哈 | 外交 | 關稅 | 台灣 | 合作 |
13 | 移民 | 外交 | 移民 | 戰爭 | 關稅 | 美中 |
14 | 俄烏 | 關稅 | 朝鮮 | 外交 | 槍枝政策 | 戰爭 |
15 | 通膨 | 美中 | 美中 | 台灣 | 戰爭 | 國家利益 |
16 | 以哈 | 貿易 | 貿易 | 美中 | 美中 | 競爭 |
17 | 關稅 | 通膨 | 晶片 | 通訊投票 | 邊境 | 台海 |
18 | 貿易 | 晶片 | 治安 | 選舉人制度 | 台海 | 移民 |
19 | 台海 | 槍枝政策 | 通膨 | 貿易 | 貿易 | 川普:個人風格 |
20 | 朝鮮 | 朝鮮 | 教育 | 邊境 | 墮胎 | 俄烏 |
以美國選舉為母體,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各平台熱門議題前 20 名,按議題長期平均熱度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國際戰區、區域衝突熱點:俄烏排序高於以哈,台灣社交平台關注朝鮮,中國資訊環境少提朝鮮,中共官媒關注台海,中共抖音關注以哈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烏)、以色列、哈瑪斯衝突(以哈)的中國社交媒體(微博、抖音)排序高於台灣新聞及社交媒體。
- 台灣海峽(台海)的中共(跨平台)排序較其他平台高(18),且高於俄烏、以哈的中共(跨平台)排序(20、30)。
- 中共抖音關注以哈,排序(8)僅次於兩黨、候選人、中國、經濟,為各平台之中最高。
- 朝鮮(派兵援俄)的 YouTube 排序最高(14),中國資訊環境則少提及此事。
候選人爭議:邊境為跨黨重大議題,川普個人風格、賀錦麗能力受關注,中共強化連結賀錦麗、以哈
- 華語資訊環境普遍關注川普、賀錦麗的邊境政策及過去施政績效,反映邊境(連結移民)在華語資訊環境為跨黨派重大議題。
- 川普相關爭議之中,其個人風格(爭議言論、行事誇張等)最受關注,除中共抖音外,各平台排序皆高於其他相關爭議。
- 賀錦麗相關爭議之中,台灣平台關注邊境,中國平台則強調以哈,賀錦麗的能力也受到關注。
- 中國平台強化連結賀錦麗、以哈,中共(跨平台)也持續強化連結拜登、以哈。
涉台議題論述方向
- 美國選舉議題之中,美國外交政策、對中政策、台美關係是台灣民眾的關注焦點,也是資訊操弄論述的潛在方向。
- 本節列舉外交、兩岸、台美 3 類論述方向,觀察華語資訊環境(台灣、中國)各平台的關注焦點、中共意圖強化的論述方向。
議題 | 台灣資訊環境 | 中國社交媒體 | 中共 |
---|---|---|---|
外交 |
|
|
|
兩岸 |
|
|
|
台美 |
|
|
|
台美(中共宣傳) |
|
|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涉台議題各平台論述方向,以台灣(新聞、Facebook、YouTube)、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中共抖音)、中共(跨平台)區分。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美國外交:台灣新聞、台灣社交媒體、中國社交媒體關注美中競爭,中共更強調美中合作,淡化兩國緊張關係,同時也透過抖音強調美國打壓他國、美中對抗關係,反映其「兩手策略」
- 「美中競爭」的台灣新聞、Facebook、YouTube、微博排序居首,為華語資訊環境之中性基調。
- 中共(跨平台)官方宣傳排序「美中合作」居首,「美中競爭」次之,中共抖音排序居首的則是「美國打壓他國」,或為凝聚國內共識,也反映中共宣傳策略因平台而異的「兩手策略」。
- 「美國霸道」的各平台排序以 Facebook 最高,反映美國全球霸權形象強化,不限於中國資訊環境,可能和川普選前發言、政策有關。
兩岸關係:統獨為主要爭點,台灣關注兩岸對話,中共以反台獨為台海和平的前提
- 「兩岸統一」(中國併吞台灣)、「台獨」、「一個中國」3 項議題佔據各平台排序前 3,惟中共(跨平台)官方宣傳更強調「台海和平」,反映美選前夕中共宣傳的策略放軟。
- 「台獨」的中共(跨平台)官方宣傳排序高於「台海和平」,反映中共以反對台獨為台海和平的前提。
- 「一個中國」用語上呈現台灣使用「一個中國政策」、中國使用「一個中國原則」的明確分野。
- 「兩岸對話」在台灣資訊環境的排序高於中國,反映台灣政府(及民間)在政治語言上較為友善。
台美關係:華語資訊環境各平台最關注晶片,YouTube 關注美國棄台、毀台,中共抖音宣傳美台軍售老舊、延宕、昂貴
- 「晶片」的華語資訊環境各平台排序皆居首。
- 美國「放棄台灣」、「毀滅台灣」的 YouTube 排序為各平台最高,僅次於「晶片」,「協防台灣」的排序則是各平台最低,反映美選前夕「疑美論」於 YouTube 傳播情形可能更為嚴重。
- 「軍售」的華語資訊環境各平台排序居 2-4 位,中共抖音更強調批評美台軍售「老舊」、「延宕」、「昂貴」,排序皆為各平台最高。
美國民主論述方向
- 美國選舉議題之中,美國民主的本質(價值或利益)及民主制度下(中共宣傳用語為「美式民主」)的各項問題也是資訊操弄論述的潛在方向。
- 本節列舉民主本質、民主問題 2 類論述方向,觀察華語資訊環境(台灣、中國)各平台的關注焦點、中共意圖強化的論述方向。
議題 | 台灣資訊環境 | 中國社交媒體 | 中共 |
---|---|---|---|
民主本質 |
|
|
|
民主問題 |
|
|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美國民主各平台論述方向,以台灣(新聞、Facebook、YouTube)、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中共抖音)、中共(跨平台)區分。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台灣關注民主價值、民主同盟,私人利益排序上升,中共強調政黨利益、選舉利益
- 「民主價值」、「民主同盟」的台灣新聞排序高於「私人利益」、「政黨利益」,「私人利益」的 Facebook、YouTube 排序則超過「民主價值」及「民主同盟」。
- 中國資訊環境強調「利益」,包括「政黨利益」、「選舉利益」、「私人利益」,反映中共宣傳弱化民主的價值面向,強調(美式)民主為政治菁英獲利的手段。
民粹主義、政治暴力為首要問題,YouTube 關注選制不公,中共少提民粹,強調社會分裂,「美式民主」用語已外溢
- 「民粹主義」、「政治暴力」(如槍擊、暴動)為華語資訊環境各平台關注的首要問題,YouTube 特別關注「選制不公」,排序為各平台最高,可能影響華語讀者對美國民主正當性的認知。
- 「民粹主義」的中共(跨平台)官宣排序為各平台最低,「社會分裂」排序則為各平台最高,反映中共宣傳策略。
- 「美式民主」(或「美國式民主」)為中共宣傳用語(帶有貶義),其中共(跨平台)官宣排序為各平台最高,同時可見於 Facebook、YouTube,顯示這項用語已經自中國資訊環境外溢,可能影響華語讀者對民主普世性的信念,提高華語讀者對中共所稱「中国式民主」、习近平所謂「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政治宣傳的接受度。
YouTube 熱門影片前 20 多來自「反共網紅」,「老高與小茉」列首位,報導者「長大當記者」影片名列第 9
- 提及美國選舉的 YouTube 影片,以觀看次數為熱門程度排名,前 20 部之中有 16 部為網紅影片。其中 11 部來自「文昭談古論今」,若加上「攝徒日記」或「江峰时刻」,意味 YouTube 熱門影片多數來自「反共網紅」頻道。
- YouTube 熱門影片前 20 部之中有 6 部影片提及選情、6 部提及兩人抗中立場,此外也有影片比較川賀政見異同、提及選前美國社會分裂、國際情勢不穩等狀況。
排名 | 頻道名稱 | 觀看次數 | 觀點 | 內容 |
---|---|---|---|---|
1 | 4,295,567 |
|
| |
2 | 1,872,651 |
|
| |
3 | 1,745,595 |
|
| |
4 | 1,553,422 |
| ||
5 | 1,547,539 |
|
| |
6 | 1,544,494 |
|
| |
7 | 1,340,444 |
|
| |
8 | 1,281,515 |
|
| |
9 | 1,183,633 |
|
| |
10 | 1,139,068 |
|
| |
11 | 1,114,565 |
|
| |
12 | 1,102,988 |
|
| |
13 | 1,081,405 |
|
| |
14 | 973,414 |
| ||
15 | 936,562 |
|
| |
16 | 896,084 |
|
| |
17 | 889,667 |
|
| |
18 | 865,320 |
|
| |
19 | 860,883 |
|
| |
20 | 858,999 |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提及美國選舉 YouTube 熱門影片列表,按觀看次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TikTok 熱門影片前 20:美國社會問題、選舉亂象、川普可能不會保台,郭正亮影片名列第 20
- 提及美國選舉的 TikTok 影片,以觀看次數為熱門程度排名,皆來自匿名帳號、內容農場,或相對小眾的網紅,惟郭正亮的「郭正亮頻道」的影片「賀錦麗當選機率?美國會如何支持和平統一?」名列第 20。
- TikTok 熱門影片前 20 部多有提及美國國內社會問題及選舉亂象,其中包括社會分裂、民主黨進步主張不得民心等,其中 3 部提及烏俄戰爭、2 部指川普不會出兵保衛台灣、2 部指川普有孤立主義傾向。
排名 | 頻道名稱 | 觀看次數 | 觀點 | 內容 |
---|---|---|---|---|
1 | 454,600 |
|
| |
2 | 434,800 |
|
| |
3 | 422,900 |
|
| |
4 | 354,200 |
|
| |
5 | 350,200 |
|
| |
6 | 345,000 |
|
| |
7 | 275,800 |
|
| |
8 | 248,200 |
|
| |
9 | 216,800 |
| ||
10 | 207,200 |
|
| |
11 | 203,500 |
|
| |
12 | 187,300 |
| ||
13 | 186,800 |
|
| |
14 | 183,000 |
|
| |
15 | 181,500 |
|
| |
16 | 178,300 |
|
| |
17 | 164,600 |
|
| |
18 | 155,600 |
|
| |
19 | 150,500 |
|
| |
20 | 147,600 |
|
|
2024 年 8 月 1 日至選舉日(11 月 5 日)期間提及美國選舉 TikTok 熱門影片列表,按觀看次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