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型態加速進化,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婉宜:假訊息越趨「精緻化」

心慌保全來訪問 Ep.27

  • 作者 = 心慌保全
  • 編輯 = IORG 研究總部
  • 訪問日期 = 2021.1.12
  • 發布 = 2021.3.17 12:00

針對假訊息的流傳,民主基金會長期調查追蹤,每年也固定以民調的方式調查現階段民眾對於資訊判讀的意識,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婉宜分享上一份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2019 臺灣民主價值與治理」民調報告,調查發現民眾看待假訊息,對於自身的影響程度遠低於他人。

圖片來源: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IORG 製圖。

假新聞對他人影響大於自己?

在調查中,認為假訊息的流傳有時或經常影響「自己」對公共事務判斷的受訪者,比例佔 68.7%;而認為假訊息的流傳有時或經常影響「他人」對公共事務判斷,佔比高達 91.7%,幾乎全數受訪對象皆認為,自己以外的其他民眾會被假訊息所影響,做出非純粹自願的判斷。其中,覺得假訊息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危害很大的民眾超過 6 成,會有一點危害的佔比則為 28.5%

「絕大部分的人都有共識,覺得假訊息是對民主發展有負面效果的,只是在看待影響上,都對自己意外有自信。」陳婉宜進一步分析,「自己會覺得自己被假訊息影響應該不會這麼多,但我的朋友、家人都比較會被影響」

2017 年嗅到煙硝

陳婉宜分享,在 2017 年時民主基金會第一次針對假訊息做嘗試性的研究,當時初步發現臉書上的粉絲團,有少數類似的傳播內容,針對的議題多是以兩岸主題發揮,「比如說像三年多前的 M503 春節包機事件,當時就有些訊息講說,蔡政府不讓他們回家,在中國唸書的學生或台商,都因蔡政府而沒有辦法回家跟家人團聚過年。」從那時候開始發現內容農場形式的操作。

「而我們在 2018 之後,發現這些操作以及訊息的變化,型態更多、數量也倍數成長,以文字雲大數據跑下來,發現最常被攻擊的 term 就是『蔡英文』。」她整理這幾年下來的調查,假訊息的種類以及包裝手法越來越精緻,也不只單打政治議題,更擴及到民生、健康等主題,讓一般閱聽眾更難以即時分辨真偽。

國際交流轉型線上論壇,持續討論解方

持續推動國際間對於媒體識讀與反制資訊操弄的意識,民主基金會在過去兩年,連續舉辦「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培養媒體識讀以捍衛民主」國際工作坊,聯合美國在台協會(AIT)、外交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美國「國際民主協會」(NDI)、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等單位,共議資訊識讀的可能解方。

陳婉宜強調,國際工作坊的目的,是要將臺灣因應資訊戰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未來仍然會持續針對相關議題舉辦大型論壇,轉以線上形式配合疫情期間的旅遊限令,藉由網路分享,也能同時觸及更廣大的受眾。

  • 資訊操弄
  • 陳婉宜
  • NGO
  • 台灣民主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