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大罷免不正當」「大罷免不可通過」世界觀:5 項中共觀點、32 項資訊操弄論述、10 項設計技巧、6 項操作戰術

IORG 週報第 111 期 2025.1.1-6.30

  • 作者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Published = 2025.7.10 21:30
  • Updated = 2025.7.11 11:30

行動建議:1 要 4 不要

要留意接收訊息內容是否呼應中共世界觀、是否以資訊操弄宣稱「大罷免不正當」「大罷免不可通過」、是否包含「民調數據」「外國專家」「外媒報導」、是否利用人類思考慣性增加可信度

  • 接收大罷免相關訊息時,請讀者參考本文 8 對象、6 類、32 項「大罷免不正當」「大罷免不可通過」資訊操弄論述內容,判斷訊息內容針對的「對象」、意欲為其塑造的「形象」,評估是否出現類似本文所列舉的資訊操弄論述內容。
  • 全國各地由公民發起的罷免連署具有強烈草根公民運動色彩,許多反對大罷免的論述將大罷免扭曲為「執政黨主導、奪權、獨裁的政爭」,是一種偏離實情、否定公民自主性、帶有陰謀論色彩的資訊操弄。
  • 民眾的意見調查數據常被稱作民調,用於代表民意,提高論述可信度、立場正當性。請讀者嚴格檢驗任何宣稱基於民調的說法,以「透明度」「研究設計」「推論過程」判讀民調可信度。(IORG另外,街訪、網路投票都不是民調,不能代表民意。
  • 外國學者、專家、政治人物發言、新聞影片常被片面引用、變造(「超譯」、不符原意的影片字幕),用於提高論述可信度、立場正當性,或被用於代表該國立場(「美國人士 = 美國立場」)。請讀者嚴格檢驗任何宣稱引用外國學者、專家、權威人士的說法,確實查證原始來源。

不要相信、不要散播「作票」謠言、陰謀論

  • 請讀者不要相信「作票」謠言、陰謀論,相關資訊操弄論述已再次出現,於投票日前、投票結束後可能出現更多論述。
  • 台灣是成熟的民主國家,投票、開票過程公開透明,大規模作票難度極高。選務瑕疵不等於作票,合理有據地檢討選務瑕疵有助維護選舉公正、公眾信任,各級政府及各地選務機關都有責任確保開票流程正確、減少錯誤。
  • 除非證據確鑿,任意宣稱「作票」(指控中選會、選務人員、特定政黨⋯)或傳播相關謠言、陰謀論,不僅腐蝕公眾對選舉公正、民主制度的信任,也可能觸法。
  • 接受選舉結果,尊重民主機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素養。無論投票結果是否符合自身立場,都應接受選舉結果,尊重選務機關、司法機關專業。

不要相信「政治、非政治」「罷免、個人權益」二元對立的「零和論述」

  • 本文所列舉的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之中,數項論述宣稱大罷免通過就一定會對民生、區域和平穩定造成負面影響,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因果關係,也沒有論述內容所暗示「得此必失彼」的「零和」關係。
  • 中共及其協力者過去經常利用物價、民生物資缺乏、戰爭恐懼,借民生、國防議題攻擊台灣政府、貶低台灣主體性 DA 101 DA 102,目前也已出現多項資訊操弄論述,宣稱台灣政府(執政黨)「只顧罷免、不顧民生」、「罷免通過、就會戰爭」。
  • 無論立場為何,過度簡化的因果關係都會妨礙重要社會議題、制定重要政策所必須的公共討論,請讀者不要相信,也不要散播。

不要受「引發強烈情緒」「情節異常誇張」「謾罵一般民眾」「沒有討論空間」的訊息內容影響: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 「引發強烈情緒」「故事異常誇張」(可能是反串、創作文)的社交媒體貼文會使讀者產生高強度情緒,減少講道理、實質對話的空間,「謾罵一般民眾」「沒有討論空間」則容易流於發洩情緒,引來更多的謾罵、加深對立。(例外:政治人物、公眾人物的言行應受公評)
  • 請讀者同時注意和自己立場相反,以及和自己立場相同的訊息,無論訊息立場是否和自己相符,具有上述特徵的訊息,都容易加深不同立場者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惡化脆弱的社會連結。

不要和可疑帳號爭論不要回應可疑帳號提問:把時間和精神留給重要公共議題和身邊親友

  • 閱覽社交媒體時,請讀者特別注意貼文內容是否「刻意引戰」(常見爭議:世代、性別、地域、職場、社會經濟地位)「情節誇張」(如:@sayaka6433 @ninying_hsu @sophia890707),並適度懷疑貼文作者的真實性及其意圖。
  • Threads 為大罷免輿論「主戰場」,有不少刻意引發情緒、激化對立的可疑帳號,可能收到惡意行為者控制。請讀者根據帳號貼文內容、行為判斷其真實性,也可以參考網友分享的主題清單(hashtag 推薦封鎖名單建議封鎖名單),對所有資訊保持批判、斟酌使用。
  • 可疑帳號的目的是擾亂、破壞網路公共討論,請讀者不要與之爭論、不要回應其提問,節省時間,保護自己的個人資訊,也把時間和精神留給重要公共議題和身邊親友。

Bonus:4 個面向協助判斷 Threads 帳號真實性

  • 匿名 Threads 帳號可能是機器人,可能由敵對勢力、公關公司、協力者(受雇者)控制,可能挪用他人真實資訊,或以 AI 生成意欲營造的人物設定。
  • 在和匿名 Threads 帳號互動前,請讀者先點進帳號的個人頁面,並以下列 4 個面向協助判斷帳號真實性、可信度。

面向

判斷方式

大頭貼是否為真

  • 無大頭貼
  • 盜用他人頭像
  • 使用 AI 生成人物頭像

連結 IG 帳號是否為真人

  • 無大頭貼
  • 粉絲數、追蹤帳號數很少或沒有
  • 貼文數量很少或沒有
  • 近期貼文數量大幅增加

連結 Threads 和 IG 帳號:點擊 Threads 帳號頁面上方 IG 圖示,可連結至該帳號的 IG 頁面,若無 IG 圖示,表示該 Threads 帳號已隱藏其 IG 連結,可以複製 Threads 帳號 ID,手動至 IG 應用程式搜尋。

粉絲、追蹤名單數量是否過少、是否為真人

  • 粉絲數、追蹤帳號數很少或沒有
  • 追蹤名單之中的可疑帳號比例是否過高

貼文內容、留言內容

  • 貼文內容、寫法意思「刻意引戰」
  • 貼文立場反覆,針對某些議題時而支持、時而反對
  • 留言回覆頻率高,且持續引起紛爭
  • 貼文常以提問蒐集網友意見

協助判斷 Threads 帳號真實性的 4 各面向及判斷方式。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大罷免期間的數位公民行動建議:1 要 4 不要。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摘要

事件背景

  • 2024 年 2 月新國會上任以來,朝野在法案修訂、預算審查上出現多次爭議及衝突。公民社會於是發起抗爭(稱「青鳥行動」),也開始出現罷免不適任立委的意見。2025 年 1 月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喊出罷免立法院長及藍委的「雙罷免」,引起國民黨「以罷制罷」回應,最終形成公民社會各界動員發起罷免各地立委、縣市首長、縣市議員的全國性社會運動,本文簡稱「大罷免」。
  • 歷經數月的公民連署、送件、審查、補件,中選會於 6 月 30 日公告第一波 24 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將在 7 月 26 日舉行。
  • 本期報告彙整、分析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半年期間提及「大罷免」的華語文本(包含影音逐字稿),揭露宣稱「大罷免不正當」、「大罷免不可通過」的資訊操弄論述內容、設計技巧、操作戰術

傳播熱度分析

  • 華語資訊環境各大平台之間,提及罷免的 Threads 文本數量最多,可謂大罷免輿論的「主戰場」,其次為 Facebook、YouTube。
  • 中共官媒提及罷免的傳播熱度最高峰落在 4 月 29 日國民黨「戰獨裁」集會後,以及 6 月 20 日中選會公告 24 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成案。
  • 民進黨著重經營 Facebook、Threads,國民黨則重視 YouTube;Threads 經營成效最佳的是民進黨,Facebook 則是國民黨;民眾黨各平台文本數都是最少,YouTube 影片平均觀看數則超過民進黨的 6 倍、國民黨的 3 倍。
  • 台灣媒體集團文本總數、YouTube 影片數、YouTube 影片累積觀看總數最高,依序皆為三立、旺中、民視。

中共官媒放大反罷免名嘴言論:提及前 10 名嘴立場多數反罷免、「館長」陳之漢是唯一網紅,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名列政治人物第 5,是前 10 中唯一非兩大黨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台灣政論名嘴前 10 名之中,除曹興誠外多為反對大罷免立場,名列第 5 的「館長」陳之漢是唯一網紅出身。相較之下,台灣媒體最常提及的前 10 名中有 6 位支持大罷免。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政治人物前 10 名之中,總統賴清德排名第 1 且明顯高於其他人,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排名第 4 較台灣媒體排名第 8 更高,足見中共更強調民進黨在大罷免中角色。未直接受大罷免影響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排名第 5,是前 10 名中唯一非兩大黨政治人物。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區域立委前 10 名之中,有 7 位是面臨第三階段罷免的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徐巧芯、傅崐萁、羅智強、葉元之、賴士葆、李彥秀。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排名第 1,相較於在台灣媒體中排名第 2,可能是其幹部身份,以及受「罷雙吳」運動挑戰獲中共較高關注。

中共官媒強調大罷免由民進黨主導、強調罷免團體是「侧翼」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政黨是民進黨,強化民進黨(主導、影響)大罷免的印象,台灣媒體最常提及的則是國民黨。
  • 中共官媒提及罷免團體(「罷團」)的文本數少於民眾黨,強調具政黨色彩的言論,台灣媒體則相反。
  • 相較於台灣媒體,中共官媒更常使用具貶抑性的「侧翼」說法指稱罷免團體,否定罷免團體的自主性,強化罷免團體、大罷免運動由民進黨主導的印象。

5 項中共觀點:批評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绿色恐怖」「独裁」、大罷免支持者是「蟾蜍」「邪教」,宣稱台灣「民怨沸腾」,多數民意反對民進黨執政,也反對大罷免

  • 中共官媒、香港官媒藉大罷免事件發表評論,抹黑台灣總統、執政黨、大罷免支持者,形塑「大罷免不正當」、「多數台灣民意反對民進黨也反對大罷免」的世界觀。
  • 中共宣稱大罷免是由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主導、而非是由公民團體發起,本質是政治鬥爭,是綠色恐怖、獨裁的展現。大罷免支持者偏激、不理性,受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鼓動,是少數民意。多數的台灣民意是反對大罷免,也反對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的極端政治。
  • 中共官媒共發表 20 則評論文章(非引用台灣人士言論),可歸納為 5 項資訊操弄論述「赖清德及民进党政府绿色恐怖」、「赖清德及民进党政府独裁」、「赖清德及民进党政府政治斗争,撕裂台湾社会」、「大罢免支持者如同邪教」、「台湾民怨沸腾,岛内民众大喊我反绿」。
  • 20 則文本以 「中国台湾网」專欄評論,以及 「凤凰网」引用自中共官媒品牌「日月谭天」、「经济观察报」、「海峡导报社」的評論為主要來源,其他來源包含 「环球网」、「国际在线」、「新华网」、「海峡飞虹」、 「海峡之声」、「澎湃新聞」。

爭議用詞:中共官媒偏好「绿色恐怖」「独裁」、台灣媒體偏好「獨裁」「綠共」,「旺中」「TVBS」「聯合」是最常使用「綠色恐怖」連結大罷免的台媒

  • 歸納中共官媒及台灣媒體提及大罷免文本,可列舉 6 項常見批評大罷免及支持者的說法「獨裁」、「綠共」、「綠色恐怖」、「綠衛兵」、「蟾蜍」、「塔綠班」。
  • 中共官媒較偏好使用「绿色恐怖」(5.10)、「独裁」(5.03),但完全不使用「绿共」「塔绿班」。
  • 台灣媒體較偏好使用「獨裁」(7.18)、「綠共」(2.28)、「綠色恐怖」(1.32)。
  • 使用「綠色恐怖」連結大罷免事件,將台灣當前民主體制下民進黨執政的特定作為不當類比為威權時期國民黨統治的作為,洗白國民黨「白色恐怖」歷史、消費政治受害者,是混淆是非的說法。台灣媒體集團中,旺中、TVBS、聯合為使用比例前 3 高的媒體集團。
  • 無論是否支持大罷免,台灣媒體相關報導普遍使用煽動性強烈、容易產生爭議用詞,整體使用比例為 9.74,與中共官媒(9.29)相當。
  • 提及爭議用詞文本數前 10 的媒體集團中,比例前 5 高的媒體集團為 TVBS、旺中、風傳媒、東森、聯合。
  • 旺中 6 項爭議用詞使用比例皆大於平均,為所有台灣媒體集團中最多,其次是 TVBS、東森(5),再其次是聯合(4)。

2025 年 1-6 月間中共發布 5 項觀點抹黑總統賴清德、執政黨、大罷免支持者。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圖。

632 項資訊操弄論述否定大罷免正當性,主要攻擊執政民進黨政治惡鬥、黨國不分,強化民進黨的「恐怖」「獨裁」色彩,直接或間接呼籲讀者反對罷免

  • 歸納反對大罷免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可分為 6 類:「政爭說」「牟利說」「民怨說」「汙名說」「害台說」及「黑手說」。「政爭說」指大罷免運動為民進黨發起的政治鬥爭;「牟利說」指罷團是為了利益而非理念而投入大罷免運動;「民怨說」指大罷免運動是民進黨為了轉移執政失敗所發起的運動;「汙名說」則透過指出罷免支持者形象不佳影響大眾對整場大罷免運動觀感;「害台說」則指大罷免運動會造成台灣國安、經濟、社會、政治的傷害;「黑手說」則指民進黨將透過介入行政及司法體系支持大罷免運動並阻礙反罷免運動。
  • 各類論述主要圍繞 3 個問題:「為何支持反罷?」「反罷遭遇哪些阻力?」「反罷是否會成功」。前 5 類論述主要構成「為何支持反罷?」的理由。「反罷遭遇哪些阻力?」的相關論述主要聚焦在「黑手說」。「反罷是否會成功」的相關論述則包含了「政爭說」(民進黨不團結)、「民怨說」(民進黨支持度低將造成大罷免失敗)以及「黑手說」(民進黨將透過選舉舞弊推動大罷免成功)。
  • 6 類說法共涵蓋 32 項論述,依據攻擊對象可以分為「執政黨」「罷團」「支持者」「中選會」「選務人員」「司法及檢調」「行政部門」「民意」等 8 個攻擊對象。
  • 執政黨為資訊操弄論述主要攻擊對象,論述將其形塑成「只顧政治惡鬥、奪權牟利」的形象,並操控中選會、選務人員、司法機關等中立單位,強化民進黨「黨國不分」「恐怖」「獨裁」的色彩。

每逢選舉必「作票」:「作票」謠言已經開始傳播,包含預言執政黨會作票或宣稱「選務瑕疵」等同作票,扭曲中選會、選務人員公正性

  • 2019 年起,每逢選舉、公投、罷免都會出現「作票」資訊操弄論述 DA 19 DA 36 DA 67,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為止也已經出現「1.1 民進黨會作票」「4.1 民進黨操控中選會」「4.3 中選會不容置疑」的論述。
  • 2024 年台灣總統大選後出現將「選務瑕疵」等同為作票行為的資訊操弄,目前也已再度出現相同論述如「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5.2 唱票開票不一致」「5.3 票箱夾層藏票」。DA 67
  • 除了目前已經出現的作票謠言以外,過去曾出現更多質疑選務機關、選務人員、選舉過程的謠言,包括「空白票灌票」「選票印製導致廢票」「電腦更改計票」「選務人員遭撤換」「選務人員是政黨指派的」(IORG),皆可能於本次罷免投票再次出現。

大罷免資訊操弄論述常見 4 類 10 項設計技巧,利用「認知偏誤」「情感驅動」「社會認同」「敘事框架」思考慣性,組合不同技巧增加論述說服力

  • 資訊操弄論述的設計技巧,利用人類認知和情緒的慣性「說服」閱聽人皆受某個真實或立場,使其更容易相信敘事的真實性。
  • 結合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宣傳手法,建構出包含「認知偏誤」「情感驅動」「社會認同」「敘事框架」4 類操弄弱點,其下共計 10 項的資訊操弄設計技巧。
  • 10項資訊操弄設計技巧常搭配多種技巧組成「組合技」以提升說服效果。大罷免論述中常見的 4 種組合包括:包含:「陰謀論點 + 負向標籤」(如 1.5 民進黨不擇手段打壓反對者,大搞綠色恐怖);「虛假二分法 + 訴諸情感」(如 1.4 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關聯謬誤 + 負向標籤」(如 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單方論證 + 從眾效應」(如 8.1 民調顯示多數民意不支持大罷免)。

大罷免論述戰術包括傳播形式(直播)、發起者(匿名帳號反串、權威發言或引用)、內容(民調資料、民生議題)等面向操作,最後皆回應大罷免論述主軸「大罷免不正當」「大罷免不可通過」

  • 分析作為論述載體的戰術有助釐清論述傳播者的目的及相應選擇的手法,可提高閱聽人對資訊操弄的警覺。
  • 資訊操弄的戰術分析重點為「發起者」欲達成的目標(造成效果 / 影響)及選擇相應的手段(利用手法),論述戰術分析內容包含戰術目的、發起者、戰術說明、造成現象等。
  • 本期報告選擇 6 個明顯應用特定戰術的個案為分析對象,個案分別應用在傳播形式(直播)、發起者(匿名反串帳號、官方發言)、內容(民調資料、民生議題)等面向的操作,影響台灣民眾與罷免各方利害關係人對議題的判斷與決策。

7 月起重要日期

流程

罷免 26 案國民黨籍立委

罷免 2 案國民黨籍立委

電視說明會

7 月 16-25 日

8 月 13-22 日

公告投票人數

7 月 22 日前

8 月 19 日前

投票日

7 月 26 日 8 時起投票、16 時起開票

8 月 23 日 8 時起投票、16 時起開票

中選會審定並公布投票結果

8 月 1 日前

8 月 29 日前

補選

11 月 1 日前

11 月 29 日前

2025 年 7 月起大罷免相關重要日期。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事件背景

  • 依時序,「大罷免」可分為「醞釀」「發酵」「升溫」「提案」「二階連署」「成案投票」6 段時期

醞釀期:2024 年 5 月在野兩黨推動「國會改革法案」引發「青鳥行動」的抗爭,當時開始有罷免立委的聲音

  • 2024 年 5 月藍白立委馬拉松式以舉手表決通過數項「國會改革法案」,17 日發生立法院暴動肢體衝突,引發泛綠支持者的不滿,連日抗爭而後發動「青鳥行動」表達反對立場。
  • 當時立院的附近出現「最想罷免的立委排行榜」圖像,黃國昌、傅崐萁、徐巧芯、葉元之等在野黨立委皆被提及。
  • 當時的罷免團體以罷免國民黨立委為主,最早在 2024 年 5 月逐漸形成,7 月開始蒐集罷免連署書,不過正值國會休會期,影響有限。(報導者

發酵期:2024 年 12 月在野兩黨再推〈​​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修法,再度引發「冬季青鳥」的抗爭行動,罷免關注度明顯升溫

  • 強推的三項修法中,〈選罷法〉修正「提高罷免案提跟連署門檻」,並於當月 20 日三讀通過,促使更多民眾開始關注罷免權益。
  • 在野兩黨強推三項法案通過後,總統賴清德於 21 日表示:「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可能強化連結「行使罷免權」和「民主的解決方式」,間接增溫罷免的參與熱度。
  • 面對強推三法案,執政黨以違憲和行事不中立理由,提議改選立法院長韓國瑜,但院會不予處理,使得執政黨可能需採取其他行動。

升溫期:從罷免到「大罷免」,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提「雙罷」立法院正副院長,國民黨回應「以罷制罷」,各黨支持者紛紛組罷團罷免敵方立委

  • 2025 年 1 月 4 日,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開記者會提及要雙雙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和副院長江啟臣,引發在野兩黨不滿。
  • 國民黨團開記者會回應,與民眾黨共同推動「罷免反綠民意」作為反制,稱作「以罷制罷」,預計分階段提案罷免 38 席民進黨立委。
  • 罷免升溫,各政黨皆陸續組不同罷團,蒐集各地區的罷免申請。

提案期:各地、各方罷團紛紛就定位,開始進行宣傳與提案連署,第一階段共有 59 案提議申請順利進入第二階段

  • 由於 2 月 20 日即將改至較嚴格的〈選罷法〉,罷團大多趕在新制前送件第一階段提議申請,2025 年 2 月 3 日至 19 日間中選會共收到 61 案申請,最終有 59 案通過審查進入第二階段連署流程,包含 34 名國民黨立委、15 名民進黨立委、1 名無黨籍立委、8 名縣市議員與 1 名市長。
  • 泛綠罷團於 2 月 3 日送出 19 組罷免提議案,泛藍罷團則於 2 月 1 日開始連署提議。

二階連署:各黨全面投入地方罷免連署行動,泛綠及泛藍陣營分別於 4 月在凱道發起大型集會,團結支持者士氣並呼籲連署衝刺

  • 罷團陸續收到中選會罷免提案通過的公文,正式投入地方罷免連署。
  • 幽靈連署事件:2025 年 4 月 15 日新北地檢署獲舉,新北綠委蘇巧慧、吳琪銘、張宏陸及李坤城罷免案涉嫌偽造情資,並聲押國民黨三重區黨部執行長、板橋區黨部執行長及 6 名相關人士。
  • 泛綠陣營:2025 年 4 月 19 日由網紅八炯、閩南狼發起「拒絕統戰,凱道集會」(419 大遊行),並聲稱「國民黨立委為親共立委」,呼籲罷免不適任國民黨立委。集會主要宣講者有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矢板明夫和數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黃捷、王定宇、王義川、陳培瑜、郭昱晴)等。
  • 泛藍陣營:2025 年 4 月 26 日在野兩黨共同發起「反綠共,戰獨裁」遊行,活動訴求為賴清德總統下台、終結大罷免及釋放柯文哲等。重要的出席者有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立法院長韓國瑜、台中市長盧秀燕及網紅館長陳之漢等。

成案投票:截至 2025 年 7 月 2 日,中選會公布 26 案國民黨籍立委罷免投票案成立,並分別於 7、8 月完成兩波罷免投票;團結十講成反罷批評目標

  • 中選會於 2025 年 6 月 20 日公布 24 位國民黨籍立委投票案成立,並於 2025 年 7 日 26 日進行首播立委罷免案投票。
  • 中選會於 2025 年 7 月 2 日公布 2 位國民黨籍立委投票案成立,並綁定「重啟核三公投」,共同於 2025 年 8 月 23 日進行投票。
  • 賴清德總統於 2025 年 6 月 22 日展開「團結十講」,截至 6 月 30 日已就「國家」、「團結」、「憲政體制」等題目發表三場演說。其演說內容成為反罷方攻擊目標。

傳播熱度分析

Threads 成為罷免輿論「主戰場」

  •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共 6 個月間,IORG 資料庫共備份華語資訊環境之中 675,586 則提及罷免文本(包括影片),來自台灣新聞網站、台灣社交平台(Dcard)、國際大型社交平台、中國社交平台、中共官方機構、官方媒體網站及社交媒體帳號。
  • 華語資訊環境各大平台之間,以 Threads 文本超過 40 萬則數量最多,佔提及罷免跨平台文本總量 59.38% 比例也最高,其次是 Facebook(21.24%)、YouTube(9.47%)。

報告用語

文本內容篩選條件

提及罷免;提及大罷免

罷免 + NOT ( 韓國 南韓 尹錫悅 )

報告用語、文本內容(含影音逐字稿)篩選條件。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平台

提及罷免文本數

平台文本數

平均熱度

Facebook

143,472

69,196,261

0.2075

Threads

401,166

41,721,648

0.9559

台灣新聞

51,705

1,184,590

4.3653

YouTube

64,008

4,970,105

1.2652

Dcard

2,482

833,398

0.3187

TikTok

8,894

1,064,339

0.9067

微博

3,249

88,718,691

0.0039

抖音(中共官媒)

610

1,041,562

0.0595

中共(跨平台)

4,509

4,082,774

0.1089

華語資訊環境

675,586

208,730,594

0.3408

2025 年 1-6 月間各大平台提及罷免文本數量、平均熱度。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平均熱度單位為百分比(%),華語資訊環境平均熱度計算方式:各平台單日平均熱度加總後平均。

台灣、中國各大平台熱度傳播高峰各異,中共(中國)最關注國民黨反罷免相關作為,包括 4 月「战独裁」集會、5 月「罢免赖清德」

  • 台灣資訊環境之中,Facebook、YouTube、台灣新聞傳播熱度高峰出現時間相近,其他平台時間各異,中國資訊環境各平台傳播熱度高峰出現時間又異於台灣。
  • Facebook、YouTube、台灣新聞在 2、4、6 月皆有傳播熱度高峰,且時間相近,皆在 2 月初(罷免連署開始)、4 月 19 日(大罷免集會)、21 日(中選會宣布首波罷免成案次日)
  • 各大平台之間 Threads 傳播熱度高峰出現最早,為 1 月 17 日(立法院審查 2025 年中央政府總預算)。
  • 4 月中,全國各地檢察官搜查國民黨罷免連署造假案,所有平台(抖音除外)出現傳播熱度高峰,Dcard 最早(17 日)、TikTok、微博次之(18 日)、Facebook、YouTube、台灣新聞次之,反映該事件的高度敏感程度,也凸顯 Dcard 匿名使用者、中國社交平台對該事件的反應速度。
  • 4 月 29 日,國民黨、民眾黨發起「反綠共、戰獨裁」集會,中共(跨平台)、抖音出現傳播高峰,且為半年內單日最高,反映中共高度關注該次反罷免集會
  • 5 月 2 日,國民黨主席提出罷免賴清德,微博出現傳播熱度高峰,且為半年內單日最高,反映中國社交平台高度關注國民黨反罷免相關作為,高於台灣及中國任何平台。
  • 6 月 20 日,中選會宣布首波罷免成案,中共(跨平台)、TikTok 於當日及出現傳播熱度高峰,反映中共對此時的快速反應,台灣資訊環境各大平台則在次(21)日出現傳播高峰。

民進黨著重於 Facebook、Threads 經營,國民黨則著重 YouTube

  • 民進黨、國民黨、台灣民眾黨的黨公職人員及組織在 Facebook、YouTube、Threads 皆有經營帳號(發布貼文、影片),也各自獲得群眾迴響(讚、愛心、其他情緒反應、觀看)。
  • 民進黨著重經營 Facebook、Threads,Threads 成效為三黨最佳,Facebook 成效卻是三黨最低。
  • 國民黨著重經營 YouTube、Facebook,YouTube 成效並不佳、Facebook 成效則為三黨最佳,Threads 經營及成效則相對薄弱。
  • 民眾黨各平台文本數皆為三黨最少,不過 YouTube 成效則為三黨最佳,為民進黨的 6.34 倍、國民黨的 3.71 倍。

政黨

FB 文本數

YT 文本數

TH 文本數

FB 平均互動數

YT 平均互動數

TH 平均互動數

民進黨

4,719

383

3,206

1,788.73

4,525.92

2,357.68

民眾黨

467

146

78

2,074.22

28,696.08

1,170.82

國民黨

3,592

595

149

2,542.57

7,745.76

774.41

民進黨、民眾黨、國民黨黨公職人員帳號、組織帳號 Facebook(FB)、YouTube(YT)、Threads(TH)平台發布文本(貼文、影片)數、文本平均互動(讚、愛心、其他情緒反應、觀看)數。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台灣媒體提及罷免文本數前 3 多的集團是「三立」「旺中」「民視」,傳統紙媒「自由」「聯合」為第 4、6 多,YouTube 影片累積觀看數前 3 多是「三立」「旺中」「民視」

  • 上半年度台灣媒體集團發布提及罷免文本數前 3 多的媒體集團為三立(21,170)、旺中(17,120)、民視(12,334)。第 4-10 多的媒體集團依序是自由、TVBS、聯合、公廣集團、年代、競鋒、東森。自由、聯合 2 家傳統紙媒的文本數為第 4、6 多。
  • 新聞網站文本數前 3 多的媒體集團為旺中、民視、自由。
  • YouTube 影片數及觀看總數前 3 多的媒體集團皆為三立、旺中、民視。

排序

媒體集團

文本總數

新聞網站文本數

YouTube 影片數

YouTube 觀看數

1

三立

21,170

5,723

15,447

267,233,674

2

旺中

17,120

6,665

10,455

206,776,236

3

民視

12,334

6,460

5,874

86,938,141

4

自由

7,512

5,976

1,536

33,274,340

5

TVBS

6,737

1,617

5,120

79,614,362

6

聯合

6,537

5,972

565

4,175,847

7

公廣集團

4,809

2,788

2,021

8,589,043

8

年代

4,770

1,487

3,283

69,614,853

9

競鋒(新頭殼)

3,579

3,564

15

23,793

10

東森(ETtoday)

3,191

3,029

162

11,74,951

全體台媒

108,184

52,601

55,583

757,415,240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罷免」文本數 Top 10,依文本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中共官媒提及台灣公眾人物 Top 10:名嘴郭正亮居首、「館長」陳之漢為唯一網紅、黃國昌為唯一民眾黨政治人物、7 名區域立委面臨罷免第三階段

  • 上半年度,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政論名嘴前 10 名之中,以 2024 年美選前中共官媒抖音最常用台灣人物第 3 名的郭正亮最多。除徐巧芯罷免案領銜人曹興誠為支持大罷免立場,其他多為反對大罷免立場、或無明顯立場。「館長」陳之漢排名第 5,為唯一網紅出身者。DA 100
  • 中共官媒有擴大反罷免名嘴聲量傾向,相較台灣媒體最常提及的政論名嘴前 10 名之中,支持大罷免者立場者為 6 人(曹興誠、「八炯」溫子渝、「3Q」陳柏惟、「四叉貓」劉宇、吳靜怡、王時齊),中共官媒僅曹興誠 1 人。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政治人物前 10 名之中,以總統賴清德最多,其他多為民進黨、國民黨之現任或曾任重要黨公職者。台灣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名列第 5,是唯一非兩大黨之政治人物。
  • 中共官媒在大罷免議題突顯賴清德角色,提及賴清德文本數為第 2 名韓國瑜的 2.91 倍,,比例明顯高於台灣媒體的 1.25 倍。
  • 中共官媒放大呼籲推動大罷免的柯建銘、及在 6 月份訪中的馬英九聲量。柯建銘在中共官媒排名第 4,台灣媒體排名第 8。馬英九在中共官媒排名第 7、台灣媒體排名第 19。
  • 黃國昌在中共官媒、台灣媒體皆擁有高聲量,被提及次數皆為第 5 名。
  • 中共官媒最常提及的區域立委前 10 名之中,除民進黨籍的吳思瑤與吳沛憶之外,其他 8 位立委皆為國民黨籍,包含 7 位進入罷免第三階段的王鴻薇(北市 3)、徐巧芯(北市 7)、傅崐萁(花蓮)、羅智強(北市 6)、葉元之(新北 7)、賴士葆(北市 8)、李彥秀(北市 4)。
  • 中共官媒放大受反罷方「罷雙吳」運動挑戰的吳思瑤、吳沛憶聲量。吳思瑤為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在中共官媒排名第 1、台灣媒體排名 2。吳沛憶在中共官媒排名第 6、台灣媒體排名第 7。

排序

政論名嘴

文本數

政治人物

文本數

區域立委

文本數

1

郭正亮

183

賴清德

2,080

吳思瑤

232

2

趙少康

173

韓國瑜

715

王鴻薇

189

3

曹興誠

113

朱立倫

611

徐巧芯

187

4

謝寒冰

102

柯建銘

411

傅崐萁

128

5

陳之漢(館長)

92

黃國昌

257

羅智強

127

6

蔡正元

82

吳思瑤

232

吳沛憶

125

7

張亞中

47

馬英九

192

葉元之

84

8

游盈隆

47

王鴻薇

189

賴士葆

81

9

吳子嘉

35

徐巧芯

187

陳玉珍

72

10

沈富雄

33

卓榮泰

174

李彥秀

56

2025 年 1-6 月中共官媒提及政論名嘴、政治人物、及區域立委文本數 Top 10,依文本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政論名嘴

文本數

政治人物

文本數

區域立委

文本數

1

曹興誠

5,598

賴清德

28,683

徐巧芯

13,422

2

趙少康

5,347

韓國瑜

22,982

吳思瑤

12,404

3

陳之漢(館長)

3,215

朱立倫

19,916

傅崐萁

11,381

4

溫子渝(八炯)

2,874

徐巧芯

13,422

王鴻薇

8,262

5

陳柏惟(3Q)

2,721

黃國昌

12,894

葉元之

8,122

6

謝寒冰

2,525

吳思瑤

12,404

李彥秀

6,101

7

四叉貓劉宇

2,371

傅崐萁

11,381

吳沛憶

5,874

8

郭正亮

2,336

柯建銘

10,177

羅智強

4,799

9

吳靜怡

2,253

柯文哲

9,299

陳玉珍

4,006

10

王時齊

1,618

蔣萬安

8,993

林俊憲

3,893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提及政論名嘴、政治人物、及區域立委文本數 Top 10,依文本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中共官媒較台灣媒體更強調民進黨,更常使用「侧翼」指稱罷免團體

  • 關於大罷免各相關政黨、團體被提及次數,中共官媒提及民進黨次數最多,台灣媒體提及國民黨次數最多。中共官媒提及罷團次數低於民眾黨,台灣媒體提及罷團次數則高於民眾黨。可推論中共官媒突顯民進黨在大罷免中的重要性,並忽略罷團角色。
  • 中共官媒較台灣媒體更常使用具有貶抑性的「侧翼」說法指稱罷免團體。中共官媒提及「侧翼」文本數 229 則,佔提及「侧翼、罢团、罢免团体」文本數 494 則的比例為 46.36%,台灣媒體則是 17.12%。

排序

中共官媒

文本數

台灣媒體

文本數

1

民进党、民主进步党

2,477

國民黨、中國國民黨

73,002

2

国民党、中国国民党

1,661

民進黨、民主進步黨

61,534

3

民众党

523

罷團、罷免團體

31,422

4

罢团、罢免团体

322

民眾黨、台灣民眾黨

20,609

5

侧翼

229

側翼

5,979

2025 年 1-6 月中共官媒、台灣媒體提及政黨及政治團體文本數,依文本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中共的「大罢免」世界觀:赖清德及民进党政府主导、针对在野党的政治斗争,展现「绿色恐怖、独裁」本质,支持者是「青鸟、黑熊、蟾蜍」像邪教,撕裂台湾社会,「岛内民众」高喊「我反绿」

  • 中共官媒藉大罷免事件,強化賴清德、民進黨政府、大罷免支持者及台灣民主負面形象。宣稱大罷免由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主導,是不尊重選舉結果呈現的民意、撕裂台灣社會的政治鬥爭,顯示「綠色恐怖、獨裁」本質。另一方面,中共官媒形塑大罷免支持者為偏激的「青鳥、黑熊、蟾蜍」、是受民進黨鼓動、政治狂熱的少數民眾,多數台灣民意呈現的是反對民進黨執政、反對大罷免的態度。
  • 1 月 3 日, 海峡之声發布文章「反民主、增軍費、叫嚣對抗……賴清德 2025 繼續埋雷」評論賴清德總統元旦演說,宣稱「赖发言中还透露出对全台大罢免的支持态度。他宣称,“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複决的权利”。这说明,2025 年民进党不仅要在相关法案的制定上折腾,还要针对在野党 “立委” 发起罢免攻势。“斗” 字仍是赖当局 2025 施政的中心思想」。
  • 2025 年上半年,中共官媒共發布 20 則評論文章(非引用台灣名嘴、政治人物說法),可歸納 5 項資訊操弄論述「大罢免是赖清德及民进党实行绿色恐怖,台湾同胞应该要团结,打倒绿色恐怖政权」、「大罢免是赖清德及民进党想要巩固自身权力,是独裁、专制、打压异己」、「大罢免是赖清德及民进党想要巩固自身权力針对在野党发动的攻势,是独裁、专制、打压异己」、「大罢免支持者是青鸟、黑熊、蟾蜍,邪教式的宣传令台湾社会反感」、「民进党发动大罢免,导致民怨沸腾,岛内民众高喊:我是台湾人,我反绿」。
  • 20 則中共官媒評論性文本,有 5 則文本來自 「中国台湾网」的評論、5 則文本來自 「凤凰网」引用自「海峡导报社」「经济观察报」「环球网」的評論。其他來源包含 「环球网」、「海峡飞虹」、 「海峡之声」、「新华网」、「澎湃新聞」、「国际在线」。

論述

攻擊對象

文本

關鍵詞、文本數

大罢免是赖清德及民进党实行绿色恐怖、绿色独裁,台湾同胞应该团结,打倒绿色恐怖政权

總統賴清德、民進黨

  • 绿色恐怖 238

大罢免是赖清德及民进党想巩固自身权力針对在野党发动攻势,是独裁、专制、打压异己

總統賴清德、民進黨

  • 独裁 235
  • 专制 34
  • 打压异己 33

大罢免显示赖清德及民进党只顾政治斗争,撕裂台湾社会,不顾民生

總統賴清德、民進黨

  • 撕裂 231
  • 政治斗争 195
  • 不顾民生 12

大罢免支持者是青鸟、黑熊、蟾蜍,邪教式宣传令台湾社会反感

大罷免支持者

  • 青鸟 129
  • 黑熊 54
  • 蟾蜍 9
  • 邪教 4

民进党发动大罢免,导致民怨沸腾,岛内民众高喊:我是台湾人,我反绿

民進黨

  • 民怨 73
  • 我反绿 8

2025 年 1-6 月中共官媒 5 項大罷免論述列表,依論述文本提及關鍵詞次數降冪排列。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中共官媒大量使用「绿色恐怖」「独裁」批評台灣民主及執政黨,使用「蟾蜍」「绿卫兵」批評大罷免支持者,但不使用「绿共」「塔绿班」

  • 中共官媒使用「绿色恐怖」「独裁」等數項爭議用詞描述賴清德、民進黨政府,否定大罷免正當性。上半年度中共官媒跨平台共有 4,671 則文本提及「罢免」,其中有 238 則文本提及「绿色恐怖」、235 則文本提及「独裁」。
  • 中共官媒使用「蟾蜍」此非人化說法及「綠衛兵」形容大罷免支持者。上半年度中共官媒跨平台 4,671 則文本中,有 9 則文本提及「蟾蜍」、4 則文本提及「绿卫兵」。
  • 中共官媒並不使用「绿共」「塔绿班」說法。IORG 資料庫顯示,上半年度中共官媒跨平台 4,671 則文本中,沒有任何文本提及「绿共」「塔绿班」。
  • 4 月 26 日,國民黨、民眾黨在凱道舉辦「反綠共、戰獨裁」集會,當日及次日微博上曾有多則來自中共官媒帳號發布的文本,內容提及集會主題「反绿共、战独裁」,然而後續皆已下架。DA 108

爭議用詞

文本數

比例

提及「绿色恐怖」

238

5.10

提及「独裁」

235

5.03

提及「蟾蜍」

9

0.19

提及「绿卫兵」

4

0.09

提及「绿共」

0

0

提及「塔绿班」

0

0

提及上述任何用詞

434

9.29

文本總數

4,671

100.00

2025 年 1-6 月中共官媒跨平台提及爭議用詞文本數及比例列表,依文本數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台灣媒體集團使用爭議用詞比例以「TVBS」「旺中」「風傳媒」「東森」「聯合」等集團為前 5 多,「旺中」6 項爭議用詞使用比例皆大於平均

  • 台灣媒體提及罷免事件,普遍使用「獨裁」、「綠共」、「綠色恐怖」、「綠衛兵」、「蟾蜍」等爭議用詞。另,爭議用詞「塔綠班」除少數台灣媒體在罷免脈絡下延續使用外,使用率低於千分之 1。
  • 上半年度台灣媒體集團跨平台共有 108,184 則文本提及「罷免」,其中有 7,773 則文本提及「獨裁」、比例為 7.18%,為最常使用的爭議用詞。其次是「綠共」,有 2,467 則文本提及、比例為 2.28%,可能與 4 月 26 日在野黨發起「反綠共,戰獨裁」遊行主題名稱有關。再其次依序是「綠色恐怖」、「綠衛兵」、「蟾蜍」、「塔綠班」。
  • 提及爭議用詞文本數前 10 的媒體集團中,比例前 5 高者為 TVBS、旺中、風傳媒、東森、聯合。
  • 旺中 6 項爭議使用比例皆大於平均,為所有媒體集團中最多。其次是 TVBS、東森(5),再其次是聯合(4)。

爭議用詞

文本數

比例

提及「獨裁」

7,773

7.18

提及「綠共」

2,467

2.28

提及「綠色恐怖」

1,428

1.32

提及「綠衛兵」

856

0.79

提及「蟾蜍」

430

0.40

提及「塔綠班」

60

0.06

提及上述任何用詞

10,541

9.74

文本總數

108,184

100.00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跨平台提及爭議用詞文本數及比例列表,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爭議用詞

文本總數

比例

1

TVBS

1,019

6,737

15.13

2

旺中

2,424

17,120

14.16

3

風傳媒

274

2,270

12.07

4

東森(ETtoday)

377

3,191

11.81

5

聯合

726

6,537

11.11

6

競鋒(新頭殼)

338

3,579

9.44

7

三立

1,753

21,170

8.28

8

公廣集團

383

4,809

7.96

9

年代

341

4,770

7.15

10

民視

864

12,334

7.01

全體台媒

10,541

108,184

9.74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爭議用詞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獨裁」

文本總數

比例

1

TVBS

745

6,737

11.06

2

旺中

1,822

17,120

10.64

3

東森(ETtoday)

294

3,191

9.21

4

風傳媒

204

2,270

8.99

5

聯合

541

6,537

8.28

6

競鋒(新頭殼)

264

3,579

7.38

7

公廣集團

308

4,809

6.40

8

三立

1,175

21,170

5.55

9

民視

611

12,334

4.95

10

年代

215

4,770

4.51

全體台媒

7,773

108,184

7.18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獨裁」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綠共」

文本總數

比例

1

茂德(東森新聞)

62

1,673

3.71

2

TVBS

218

6,737

3.24

3

旺中

519

17,120

3.03

4

東森(ETtoday)

89

3,191

2.79

5

競鋒(新頭殼)

86

3,579

2.40

6

聯合

154

6,537

2.36

7

三立

488

21,170

2.31

8

民視

231

12,334

1.87

9

年代

78

4,770

1.64

10

公廣集團

76

4,809

1.58

全體台媒

2,467

108,184

2.28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綠共」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綠色恐怖」

文本總數

比例

1

旺中

379

17,120

2.21

2

TVBS

146

6,737

2.17

3

聯合

112

6,537

1.71

4

東森(ETtoday)

53

3,191

1.66

5

風傳媒

36

2,270

1.59

6

三立

249

21,170

1.18

7

競鋒(新頭殼)

41

3,579

1.15

8

年代

54

4,770

1.13

9

民視

99

12,334

0.80

10

公廣集團

33

4,809

0.69

全體台媒

1,428

108,184

1.32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綠色恐怖」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綠衛兵」

文本總數

比例

1

TVBS

99

6,737

1.47

2

年代

53

4,770

1.11

3

旺中

186

17,120

1.09

4

茂德(東森新聞)

16

1,673

0.96

5

東森(ETtoday)

30

3,191

0.94

6

三立

162

21,170

0.77

7

聯合

49

6,537

0.75

8

民視

81

12,334

0.66

9

公廣集團

27

4,809

0.56

10

競鋒(新頭殼)

18

3,579

0.50

全體台媒

856

108,184

0.79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綠衛兵」文本數 Top 10,依總文本數佔比降冪排列,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蟾蜍」

文本總數

比例

1

上報

14

1,044

1.34

2

TVBS

64

6,737

0.95

3

茂德(東森新聞)

12

1,673

0.72

4

聯合

40

6,537

0.61

5

旺中

93

17,120

0.54

6

東森(ETtoday)

14

3,191

0.44

7

三立

72

21,170

0.34

8

競鋒(新頭殼)

11

3,579

0.31

9

年代

13

4,770

0.27

10

民視

25

12,334

0.20

全體台媒

430

108,184

0.40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蟾蜍」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黃色底色為高於全體台媒平均。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排序

媒體集團

提及「塔綠班」

文本總數

比例

1

哏傳媒

2

350

0.57

2

匯流傳媒

2

372

0.54

3

芋傳媒

2

762

0.26

4

旺中

21

17,120

0.12

5

中廣

1

998

0.10

6

上報

1

1,044

0.10

7

風傳媒

2

2,270

0.09

8

三立

18

21,170

0.09

9

民視

5

12,334

0.04

10

TVBS

2

6,737

0.03

全體台媒

60

108,184

0.06

2025 年 1-6 月台灣媒體各集團跨平台提及「塔綠班」文本數 Top 10,依比例降冪排列,比例單位為百分比(%)。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提及大罷免,針對 8 類對象:執政黨、罷免團體、支持者

  • 2025 年 1-6 月間至少出現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提及大罷免,針對(攻擊)對象共 8 類:「執政黨」「罷免團體」「大罷免支持者」「中選會」「選務人員」「司法及檢調」「行政部門」「民意」,其中以針對執政黨 10 項論述最多,其次為罷免團體、大罷免支持人、司法及檢調。

1. 針對執政黨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1.1 民進黨可能會作票,罷免投反對票也沒有用

1.2 民進黨妄圖實現綠色獨裁,啟動罷免以消滅在野黨,實現獨斷專行

1.3 如果大罷免成功,台灣會變一黨獨大、一黨專政的獨裁國家,讓台灣民主成為一場空

1.4 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若大罷免成功,民進黨立院又過半,台灣將難逃戰爭

1.5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不擇手段打壓在野及罷綠民意,大搞綠色恐怖

1.6 民進黨只顧鬥爭,不顧民生經濟,若再次完全執政,新增的國定假日及軍警調薪都將成空

1.7 大罷免的選務預算需 12 億,民進黨拿民脂民膏埋單惡罷,是浪費人民納稅錢

1.8 國民黨還錢於民,凸顯執政黨當家鬧事,只會拚鬥爭

1.9 全世界都在關心烏克蘭、關稅戰,執政黨卻還在講罷免

1.10 賴清德柯建銘說法不一致,顯示大罷免背後有民進黨黨內鬥爭

2. 針對罷免團體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2.1 罷團有錢到嚇人,全職月收入大概可以到 8 萬 2

2.2 罷團拿了大量政府補助,是非常有錢,擁有國家機器、國家力量的一群人

2.3 罷團是社會邊緣人的集合體

2.4 罷團打著公民團體名義,實際上是民進黨側翼、民進黨團體

2.5 罷藍立委連署有大量違規,大罷免是大造假

3. 針對大罷免支持者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3.1 扮演大罷免支持者,塑造政治狂熱形象:性別趴氣球戳破後不是公布性別,而是出現大罷免大成功的布簾

3.2 扮演大罷免支持者,發文公審路上測量人員:投票日期越接近,中國間諜活動越多

3.3 大罷免支持者是一群愚民

3.4 海外台人不負戰爭風險,支持大罷免不負責任

4. 針對中選會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4.1 中選會被民進黨操控,若不解決作票問題,反罷免不會成功

4.2 柯建銘、罷免宣傳車預言投票日成功代表中選會受操控,中選會變成忠選會

4.3 就算監票發現有瑕疵,中選會也不容質疑,還會告你

5. 針對選務人員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大罷免,大選務瑕疵令人擔心

5.2 唱票開票不一致,賴清德是這樣當選,大罷免一樣會用這招

5.3 以 24 年大選選務人員整理票箱選票影片宣稱民進黨會在夾層藏票

6. 針對司法、檢調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6.1 司法雙標,辦藍白不辦綠,罷綠無效連署檢調傾巢而出,罷藍無效連署檢調至今無動作

6.2 檢調發動搜索,是有計畫性的綠色恐怖,比白色恐怖還恐怖,就像警總復辟

6.3 大法官淪為行政權側翼,替不願尊重立院多數決而發起大罷免的民進黨跑龍套

6.4 柯文哲被羈押是政治因素,若大罷免成功可能被關一輩子,小草應反罷免,為柯文哲復仇

7. 針對行政部門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7.1 政府已違反行政中立,到各地方政策宣講,就是為了大罷免

7.2 行政院違法刪減地方補助款,目的是要創造朝野衝突,為大罷免添柴火

8. 針對民意

論述

傳播節點

訊息可信度評量

8.1 民調顯示多數民意認為大罷免不民主,因此不支持大罷免,也不會去投票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提及罷免,針對 8 個對象共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列表。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3 項「作票」資訊操弄論述已經出現

  • 2019 年起,每逢選舉、公投、罷免都會出現宣稱選舉「作票」的可疑論述。DA 19 DA 36 DA 67
  • 2025 年 1-6 月間,至少已經出現 3 項「作票」資訊操弄論述:「1.1 民進黨會作票」「4.1 民進黨操控中選會」「4.3 中選會不容置疑」。
  • 2024 年台灣總統大選後出現將「選務瑕疵」等同為作票行為的資訊操弄,目前也已再度出現相同論述如「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5.2 唱票開票不一致」「5.3 票箱夾層藏票」。DA 67
  • 除了目前已經出現的作票謠言以外,過去也曾出現如「空白票灌票」「選票印製導致廢票」「電腦更改計票」「政黨指派的選務人員混入」「選務人員遭撤換」等質疑選務機關的論述(IORG),相關資訊操弄可能於本次罷免投票再次出現。

32 項資訊操弄論述可分 6 類:政爭、牟利、民怨、污名、害台、黑手

  • 整體而言,反對大罷免運動的敘事圍繞三個問題:「為何支持反罷?」、「反罷遭遇哪些阻力?」、以及「反罷是否會成功?」。
  • 針對上述被攻擊者的意圖、能力、及行為等面向,敘事可分為六大類:政爭、牟利、民怨、污名、害台、黑手。

面向

為何支持反罷?

反罷遭遇哪些阻力?

反罷是否會成功?

意圖

A. 政爭說

B. 牟利說

F. 黑手說

A. 政爭說

能力

C. 民怨說

D. 汙名說

F. 黑手說

C. 民怨說

行為

E. 害台說

F. 黑手說

F. 黑手說

依被攻擊者的意圖、能力、行為與敘事區分 6 類論述。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A. 政爭說:大罷免運動實則是民進黨政治鬥爭的一環;罷團僅是民進黨政爭的側翼。政爭對象不僅會針對在野黨,也針對民進黨黨內人士。

  • 進黨對在野黨發動政治惡鬥:該論述認為大罷免運動並非是純粹由公民團體發起的公民運動,而是由民進黨發動的政黨惡鬥。其目的除了要使民進黨在 2024 大選失去完全執政地位後重奪國會多數,也是為了未來選舉動員。另有敘事指出,罷免若成功,影響的對象不只是直接受到罷免的國民黨,還包括被宣稱「司法迫害」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
  • 民進黨黨內鬥爭、不團結:該論述主張民進黨有政治領袖希望透過大罷免運動鞏固或擴張黨內地位,較常被提及的除了主席賴清德,也包括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黨內政爭說的延伸敘事也包括民進黨內部對大罷免運動意見分歧,甚至有民進黨政治人物不支持大罷免,以免自身可能受到反罷波及。民進黨內部意見不一也進而影響大罷免運動的成敗。
  • 該敘事聚焦大罷免運動中民進黨的主導角色,而忽視罷團的主動性或視之為政爭工具。在大罷免運動早期有較多強調黨內意見分歧的說法。在反罷運動不順且參與者面臨司法調查後,政黨惡鬥相關的論述較為凸顯。大罷免運動若不成功,支持罷免方的內部矛盾也可能成為解釋罷免失敗的敘事方向。

B. 牟利說:大罷免運動並非如罷團聲稱純粹為改變國會及台灣政治生態,而是為了背後利益。

  • 罷團有錢拿:該論述指稱參與大罷免運動的志工人數眾多,是因為志工看中了參與運動可獲取的金錢利益,而非出於自發性的理想動機。
  • 該論述質疑罷免支持者參與動機,在進入第三階段罷免選舉或補選階段時或因罷團或罷免支持者角色下降,而較少被提起。

C. 民怨說:大罷免運動是為了轉移民進黨執政失敗所發起的政治運動,而民進黨為了支持該運動也不顧民生。民進黨或大罷免運動因不得民心,使得該運動無法成功。

  • 執政失敗:該敘事認為民進黨及賴清德執政無能、貪腐,而支持大罷免運動是為了轉移民眾對民進黨執政失敗的民怨。甚至在只是大罷免運動過程中,民進黨政府更進一步不顧民生需求。
  • 支持率低:該敘事認為民進黨或罷團激起的民怨使得民眾對大罷免運動的支持率不高,進而使得該運動難以成功。反罷方甚至對民眾訴求將反罷視為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 該論述將大罷免運動視為民進黨轉移執政問題的手段,並將罷免結果等同於民意表現。但若罷免選舉有利罷免方,論述方向可能會走向與民進黨執政切割,或者質疑罷免制度問題。

D. 汙名說:罷免支持者形象不佳,影響民眾對整場大罷免運動觀感。不良形象包括罷免支持者的性格狂熱、私德敗壞,或者社會階級與一般人有落差。

  • 罷團狂熱、私德有問題:該論述將支持罷免者形象描述為激進、狂熱、不理性、有攻擊性、甚至不負責任不顧台灣人死活。此外也有論述攻擊罷免支持者或領銜人的緋聞等私德問題,藉以影響民眾對整場運動觀感。
  • 罷免支持者是有錢人 / 邊緣人:該敘事將支持罷免者形象描述為有錢有閒或者無生活目標的社會邊緣人,藉以訴諸大眾的仇富或鄙視情緒。
  • 如同牟利說,汙名說也是針對罷免支持者個人形象,在進入第三階段罷免選舉或補選階段時也可能較少被提及。

E. 害台說:大罷免運動將為台灣內外部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無論是兩岸兵凶戰危、勞民傷財、社會對立、乃至民主政治崩壞。

  • 兩岸對立:該論述認為大罷免運動動員過程中為尋找內外敵人而操作兩岸對立情緒,民進黨操作抗中保台也將台灣推上戰場。
  • 勞民傷財:該論述認為大罷免運動的動員耗費大量社會成本,罷免選舉本身也將耗費大量公帑。
  • 撕裂社會:該論述認為大罷免運動的支持反對聲音壁壘分明,該運動的仇恨動員也造成民心躁動、社會分裂。
  • 傷害民主:該論述認為大罷免運動若成功,將使得民進黨政府失去制衡,進而造成「綠色獨裁」及「綠色恐怖」。
  • 該敘事大抵延續在野黨過去批評民進黨政府的主要議題。可預期未來會在罷免選舉將近,或者伴隨賴清德「團結十講」的相關議題發酵。

F. 黑手說:民進黨政府以政策或政治干預手段協助大罷免運動,並干擾反罷。前者指在國安、民生、或朝野協商議題提升大罷免運動聲勢,後者指透過行政不中立、舞弊及司法追殺等干預手段,推動罷免運動成功或阻礙在野陣營反罷。

  • 操作議題:該論述指控民進黨政府提出各項政策,其目的是為推動大罷免運動。其中被提及的政策包括 3 月賴清德提出的 17 項國安因應策略(「賴 17 條」)及相關的恢復軍審與境外敵對勢力說、朝野關係的 2 月院際協調會議及 6 月賴擬對在野黨進行國安簡報、民生相關的調整水電費等。
  • 介入行政司法:該論述指控民進黨違反行政中立、介入司法,以協助大罷免運動並妨礙反罷運動。其中包括中選會收取連署書時對罷免方放水對反罷方嚴審,檢調司法對相關政黨負責幹部進行司法迫害,甚至質疑罷免選舉中可能出現作票狀況。
  • 該敘事因提及的議題及介入手法眾多,論述也較為多元。可預期在罷免選舉前會有更多樣態出現。該敘事也可能在大罷免運動成功後成為解釋成功原因的主要敘事。

面向

為何支持反罷?

反罷遭遇哪些阻力?

反罷是否會成功?

意圖

A. 政爭說

  • 1.2 民進黨為實現綠色獨裁而發動罷免
  • 1.6 民進黨只顧鬥爭不顧民生
  • 2.4 罷團是民進黨側翼
  • 6.4 大罷免成功柯文哲會被關一輩子

B. 牟利說

  • 2.2 罷團拿大量政府補助

F. 黑手說

  • 2.5 大罷免大造假
  • 6.1 司法檢調雙標
  • 6.2 檢調打壓罷綠團體
  • 6.3 大法官淪為側翼
  • 7.1 政府違反行政中立
  • 7.2 行政院刪補助款為大罷免助攻

A. 政爭說

  • 1.10 大罷免背後有民進黨內鬥爭

能力

C. 民怨說

  • 1.9 民進黨只關心罷免不關心全球大事

D. 汙名說

  • 2.1 罷團有錢到嚇人
  • 2.3 大罷免支持者是社會邊緣人
  • 3.1 大罷免支持者政治狂熱
  • 3.2 大罷免支持者公審路人
  • 3.3 大罷免支持者是一群愚民
  • 3.4 海外罷免支持者不負責人

C. 民怨說

  • 8.1 民調顯示多數民意不支持大罷免

行為

E. 害台說

  • 1.3 大罷免成功台灣會變獨裁國家
  • 1.4 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
  • 1.5 大罷免是綠色恐怖
  • 1.7 大罷免浪費納稅錢
  • 1.8 國民黨還錢於民凸顯民進黨當家鬧事

F. 黑手說

  • 1.1 民進黨會作票
  • 4.1 民進黨操控中選會
  • 4.2 中選會變忠選會
  • 4.3 中選會不容置疑
  • 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
  • 5.2 唱票開票不一致
  • 5.3 票箱夾層藏票

6 類論述類型與 32 項論述對照。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10 項設計技巧:強化資訊操弄論述的說服力

原理:利用人類思考慣性「認知偏誤」「敘事框架」「情感驅動」「社會認同」設計更具說服力、達成「植入」「放大」「固化」說服效果的資訊操弄論述

  •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為更有效率地使用認知資源、透過情緒線索快速產生有利生存的行動,人類有認知和情緒的「慣性」思維反應。而藉由這些「弱點」刻意操弄,設計敘事內容與方法,更能「說服」閱聽人接受某個事實或立場。
  • 操弄弱點會依據其特性產生不同的說服效果,將說服的歷程分成三種主要效果「植入」「放大」「固化」。植入為建構閱聽人的事實基礎,屬於「認知偏誤」和「敘事框架」的操弄類型。放大為透過連結閱聽人情緒增強對事實的反應,屬於「情感驅動」的操弄類型。固化為運用閱聽人社會認同傾向,塑造群體共識,深化對事實的信任,屬於「社會認同」的操弄類型。
  • 這些強化說服力的論述設計技巧結合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傳播的宣傳手法。若閱聽人沒有刻意覺察,則不易發現,通常會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影響其判斷和決策。

操弄弱點

說明

說服效果

認知偏誤

利用人類認知處理的系統性偏誤和邏輯謬誤來影響判斷

植入

敘事框架

透過特定的敘事結構和框架來塑造對事件的理解和詮釋

植入

情感驅動

繞過理性思考,直接訴諸情感來影響態度和行為

放大

社會認同

利用人類的社會性和從眾心理來影響個人判斷

固化

4 項操弄弱點、說明、說服效果。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10 項設計技巧

  • 設計技巧主要針對「認知偏誤」「敘事框架」「情感驅動」「社會認同」4 項操弄弱點。各項弱點對應不同的說服效果,藉此強化資訊操弄論述的說服力。本文依據大罷免資訊操弄論述,並參考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宣傳相關理論,綜合整理出以下常見的 10 項技巧

操弄弱點

操弄技巧

定義

案例

說服效果

更多論述案例

認知偏誤

虛假二分 False Dilemma

將複雜議題簡化為二選一的選擇,忽略其他可能性

大罷免是戰爭與和平對決

植入大罷免是「戰爭」「和平」二選一的事實基礎

​​1.4、1.8

認知偏誤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

聲稱一個相對小的第一步會導致一系列相關的負面事件

大罷免若成功,台灣變成一黨專政的獨裁國家,民主制度崩毀

植入「大罷免成功 → 執政黨一黨專政 → 獨裁國家 → 民主制度消失」一系列關聯的事實基礎

1.3、1.6、6.4

認知偏誤

單方論證(又稱:採櫻桃謬誤)Cherry-picking

選擇性地呈現支持特定立場的證據,忽略矛盾或不利的證據

透過有問題的民調數據「詮釋」對自己有利的事實

植入「客觀數據顯示反罷才是多數民意」的事實基礎

8.1、2.1、5.1 、5.2

認知偏誤

關聯謬誤 Association Fallacy

錯誤地建立或解釋事物間的關聯性,包括資訊判讀力提及的:因果謬誤、以偏概全及錯誤類比

執政黨不顧民生、經濟困境,不關心俄烏戰爭、關稅戰,只在乎大罷免

植入「執政黨因投入大罷免,不關心民生議題和世界局勢的」事實基礎

1.3、1.6-1.10、2.3、3.4、4.1、5.1-3、7.2

敘事框架

陰謀論點 Conspiratorial Ideation

有權勢的行為者或團體秘密規劃一個奪權或改變體制的行動,通常缺乏充分證據支持

執政黨發動大罷免、執政黨用司法打壓反對民意

植入大罷免、司法「由執政黨暗中掌控」的事實基礎

1.2、1.5、2.4、2.5、4.1-3、6.2-4、7.1-2

敘事框架

極化思維 Polarization

將議題推向極端立場,消除中間地帶和妥協空間

支持大罷免就是支持民主,反對就是反民主

植入「大罷免成功等同於執政黨一黨專政」的事實基礎

1.4、1.8

情感驅動

訴諸情感 Appeal to Emotion

利用恐懼、憤怒、同情、自豪等情感來說服,而非理性論證。常見包含訴諸恐懼、訴諸憤怒等

執政黨發動大罷免且「罷藍不罷綠」根本是「綠色恐怖」

連結台灣人對白色恐怖、威權政府的恐懼、憤怒,放大對大罷免的負面感受

1.3-1.7、4.3、6.2、6.4

情感驅動

負向標籤 Labeling

使用貶義詞彙或標籤來描述對方,而非針對論點進行討論

執政黨操控中選會、司法機關,根本是「大罷免、大造假」

以「大造假」連結台灣人對作假的道德意象,放大對大罷免的負向感受

1.1、1.5、1.6、2.1-3、2.5、3.1-4、5.1-3

社會認同

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

暗示「大家都這麼做」或「多數人都支持」來影響個人選擇

民調數據顯示多數民眾不支持大罷免

塑造多數民意反對罷免,引導閱聽人傾向與團體共識一致

8.1、1.9

社會認同

群體對立 Us Versus Them

強化內群體認同和外群體敵意,製造對立和分化

國民黨致力於「還錢於民」凸顯民進黨只顧大罷免爭鬥、當家鬧事

塑造「國民黨為民為國,反觀民進黨當家鬧事」的群體對立

1.8、3.4、6.1

10 項論述設計技巧、定義、案例、說服效果。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4 個「組合技」實際案例

  • 依據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若一項論述要說服具有高政治參與度者,需要給予較多細節資訊。而若要說服低政治參與度者,直接連結情感或社會認同的效果較好。
  • 由於政治參與度為「光譜」特性,閱聽人對不同政治主題的投入程度有所差異。論述常同時搭配多種技巧,相互強化來提升說服效果。以下列舉大罷免常見的四個「組合技」(combo)

技巧組合

說服效果組合

運作機制

論述案例

陰謀論點 + 負向標籤

植入 + 放大

先用陰謀論建構「背後操控」的認知框架

再用負向標籤將抽象威脅具體化為可攻擊目標

1.5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不擇手段打壓在野及罷綠民意,大搞綠色恐怖

2.5 罷藍立委連署有大量違規,大罷免是大造假

虛假二分 + 訴諸情感

植入 + 放大

先將複雜議題簡化為「二選一」的情境

再用強烈情感推向特定選項,消除理性思辨空間

1.4 票投大罷免,全民上戰場,若大罷免成功,民進黨立院又過半,台灣將難逃戰爭

關聯謬誤 + 負向標籤

植入 + 放大

先建立錯誤的因果關聯

再用負向標籤將關聯包裝成道德問題,讓邏輯錯誤在情緒中被接受

2.1 罷團有錢到嚇人,全職月收入大概可以到 8 萬 2

5.1 選務瑕疵就是作票,大罷免,大選務瑕疵令人擔心

單方論證 + 從眾效應

植入 + 固化

先選擇性呈現支持特定立場的數據

再利用群體壓力影響個人選擇,形成「大家都這麼想」的社會壓力,引導閱聽人趨於社會共識

8.1 民調顯示多數民意認為大罷免不民主,因此不支持大罷免,也不會去投票

4 項「組合技」實際案例。資料來源:IORG 資料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6 項操作戰術:擴大資訊操弄傳播效果

  • 利用閱聽人的思考慣性,能使資訊操弄論述內容更具說服力。利用適當的戰術(tactic)、技術(technique)、流程(procedure)(三者常合稱 TTPs),則能針對不同目標群體擴大資訊操弄的傳播效果
  • 本文根據 2025 年 1-6 月間 6 起資訊操弄實際案例整理 6 項操作戰術,設想規劃、執行各項戰術所需各類行為者及各項技術,標定各項戰術的目的(即其可能效果)。

戰術

行為者

技術

目的

匿名角色扮演

社交平台匿名帳號、帳號控制者(個人或組織)、委託者

已知行為者

設計匿名帳號人物設定(persona)、符合設定的貼文內容,扮演罷免支持者

發布負面、誇張、無法證實真偽的故事情節

抹黑個人:形塑罷免支持者不講道理、偏激、狂熱、人格瑕疵的負面形象

偷換主題:建立以個人行為品行決定是否支持公民運動的認知捷徑

數據製造民意

政黨、名嘴、媒體、友好學者、民調執行單位

已知行為者

  • 中国台湾网 << 今日新聞
  • 中時新聞網 << 哏傳媒
  • 中国台湾网 << 中時新聞網
  • 國民黨
  • 震傳媒

設計並執行(或委託執行)有問題的民調、街訪

宣傳有問題的民調、街訪結果,宣稱代表民意

騎劫民意:宣稱大罷免不受民意支持、會失敗

網紅另開戰場

網紅、中間人、友好媒體、政論節目

已知行為者

  • 「館長」陳之漢

於大罷免運動期間赴中國遊覽

協調取得中共官方許可赴中國遊覽、「翻牆」開 YouTube 直播、宣稱自由旅行

協調友好媒體擴大宣傳行程

宣稱執政黨說謊(塑造錯誤的中國形象),並宣稱自身誠實(直播)

協助中共宣傳中國文化優秀、建設進步、民主自由

利用名人(網紅)地位公開表態反對罷免

另開戰場:分散一般民眾、罷免支持者注意力、減少新聞媒體報導大罷免

優劣對比:強化執政黨(掌權者)說謊的負面形象、網紅(公民)誠實的正面形象

超譯外國意見

名嘴、友好媒體、政論節目

已知行為者

  • 郭正亮

擷取片段外國權威人士的外文意見,改寫為反對罷免的華文內容

標籤外國權威人士為親近或支持執政黨

強調外國權威人士立場反轉為反對執政黨

宣稱當事人個人意見代表該國立場

借刀殺人:變造

否定外援:

時差攻擊:利用語言隔閡、資訊環境隔閡避免當事人即時澄清,在時間差之內造成損害

民主不是晚餐

在野黨、在野黨政治人物、中共官方、中共官媒

已知行為者

  • 中国台湾网
  • 新华网
  • 羅智強
  • 國民黨
  • 郭正亮
  • 呂秀蓮
  • 聯合新聞網 <<

設計論述,連結大罷免和其他當下受到公眾關注的時事

設計論述,以政治(惡鬥)描述大罷免,和其他「非政治」議題並陳,例如:民生、經濟

宣稱執政黨「只顧罷免」而「不顧」其他迫切時事,也「不顧」其他「非政治」議題

宣稱如果大罷免(政治)成功,其他「非政治」議題就會失敗,例如:民生、經濟

負面黨性:不滿執政黨治理表現的民眾情緒更趨負面

政治冷漠:平時較不關心政治、對政治較無興趣的民眾因認為權益可能受損而轉向反對大罷免

台灣民主倒退

中共官員、官方發言人

已知行為者

  • 發言人朱凤莲

利用官方地位公開定性大罷免是執政黨主導的政治鬥爭

設計論述,形塑中共官方正面形象(關心台灣民眾、為民喉舌),對比台灣執政黨負面形象(只顧政治、不顧人民、綠色恐怖)

利用官方地位公開呼籲台灣民眾反對執政黨、反對罷免

權威發言:官方發言將可透過官方管道、國際媒體廣泛傳播,在世界各國資訊環境之中塑造台灣形象

批台捧中:宣稱中共愛民、台灣執政黨背叛人民,形成對比

6 項資訊操弄操作戰術、行為者、技術、目的,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製表。

實例:Threads 匿名帳號假扮大罷免支持者,發布無法證實情節真偽的政治狂熱動態,以及攻擊一般民眾的爭議言論

  • 6 月 19 日 Threads 匿名帳號 ninying_hsu 發布動態,宣稱在聽到下列故事深受感動「聽到隔壁上班族對話:參加朋友舉辦的性別趴,氣球戳破時不是公布性別,而是出現『大罷免大成功』的布簾」。該匿名帳號發布的訊息內容情節誇張且無法證實內容真偽,呈現大罷免支持者荒謬、政治狂熱形象。
  • 6 月 30 日 Threads 匿名帳號 sophia890707 發佈動態(原文已刪除),宣稱「大家要注意,路上測量人員可能是中共間諜,投票日越接近、中共間諜活動越多」。該匿名帳號具有多項不合理特徵,包含發布動態當下的大頭貼為盜用圖片,過去有盜用他人圖片發文的紀錄,多數動態包含刻意引發爭議內容。此動態可能是假扮大罷免支持者,故意發布爭議訊息,塑造大罷免支持者不理性、不講道理的負面形象。

實例:利用有問題的民調宣稱大罷免會失敗、不具民意正當性

  • 1 月 14 日今日新聞引用「Yahoo! 新聞」的網路投票結果,宣稱在超過 4.7 萬人的投票中,有 41% 的人不想罷免;26.6% 的人支持罷免。該報導於同日獲 中国台湾网」協力傳播。
  • 1 月 18 日 中時新聞網引用「哏傳媒」 YouTube 網路投票結果,針對「年後大罷免可能啟動,你認為最後結局是?」的題目,參與投票的網友有 82% 認為國民黨將「成功反殺,挫敗賴清德狂想」。該報導於隔日獲 中国台湾网」協力傳播。特定網站的網路投票無法調查到非該網站使用者,無法用於推論整體民意,是一項不具母體代表性的民調。
  • 2 月 21 日國民黨發布民調稱 56% 的受訪者支持停止大罷免,發言人楊智伃稱民調結果顯示「民進黨號召的大罷免,並不能代表民意所向」。(中央社)該民調結果並未開放原始資料,但根據國民黨記者會的簡報畫面(13:35 開始),民調以「有人呼籲,惡性大罷免會導致台灣全面政治惡鬥,應該停止,請問您支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來詢問,是一種引導式的提問,先預設罷免是「惡性」「導致惡鬥」,使受訪者產生「不支持停止罷免就是放任政治惡鬥」的錯誤認知。
  • 6 月 23 日中時新聞網上傳影片,內容以街訪畫面為素材,宣稱「年輕人狂批賴清德,怒轟民進黨搞大罷免不民主」。街訪僅能獲得採訪當下願意受訪的民眾意見,不能作為推論所有年輕人意見的論證,因此不具母體代表性。
  • 6 月 26 日震傳媒發布民調報告,其中以「請問您會不會去投票罷免或反對罷免您這個選區的立委?」為題目詢問受訪者,獲得 31.9% 會去投反對票,35.7% 不會去投票的結果。此題將投票意願(會不會去投票)與投票對象(罷免或反罷免)置於同一題目詢問,違反了問卷設計不可「一題兩問」的原則,受訪者作答時可能產生混亂,導致調查結果出現偏差。

實例:網紅「館長」陳之漢直播上海遊訪行轉移大罷免焦點,並借題側面抨擊執政黨

  • 6 月 10 日網紅「館長」陳之漢遊訪中國上海 6 天 5 夜,並全程直播(漢我遊上海),目的為辯證「民進黨對中國的不實傳言」,同時借題發揮側面抨擊執政黨「專政獨裁」的負面黨性。
  • 館長強調此行「沒有事先安排」,並使用「直播」的傳播方式,創造眼見為憑的真實感,透過真實畫面破除先前被「民進黨刻意塑造出的中國負向印象」,特別聚焦於民進黨支持者在意的事情,例如刻意在文化和基礎設施上比較中國和台灣的狀況,使用煽動性言論「廁所有門」、「這個台灣有嗎」,反駁大家認定的中國印象,創造紛爭並分散罷團攻擊泛藍立委的注意力。
  • 值得注意的是,館長暗示「執政黨刻意塑造民眾對中國的負向印象是假的」,與國台辦抨擊「民進黨製造信息繭房」的口徑一致,國台辦發言人朱凤莲在 6 月 25 日記者會表示館長此行「反应长期以来,民进党当局和绿营政客一味操弄“反中抗中”,企图封堵岛内同胞了解大陆真情实况的渠道,误导台湾社会和民众对大陆的认知」「随着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到大陆走走看看、分享所见所闻,民进党当局编造的谎言一一被戳穿,制造的“信息茧房”正在崩塌。」

實例:名嘴郭正亮變造美國學者任雪麗意見

  • 1 月 6 日郭正亮於大新聞大爆卦節目引用美國政治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於去年 9 月 12 日演說中提出「台灣現今政局令我感到恐懼」說法,以批評綠營策動大罷免運動受國際學者反對,並稱任雪麗以「白色恐怖」形容台灣政局。
  • 郭正亮指稱任雪麗「親民進黨」立場,並提及呂秀蓮、游盈隆等人的批評,以形塑「綠營自己人看不過去」敘事。強調任雪麗美國學者,推測有強調任雪麗發言份量目的,形塑「美國人對民進黨的負評開始出現」敘事。並因所引用原文的語言隔閡,造成閱聽人查證困難。

實例:連結大罷免與民生、經濟發展,塑造執政黨只顧鬥爭不在乎民生疾苦、經濟發展的形象

  • 2 月 8 日 中国台湾网」發表作者為「望东南」的文章,主旨為批評民進黨只顧反中、鬥爭,不顧產經發展。內文以 DeepSeek 的發展為對比,批評民進黨政府限制公務機關使用 DeepSeek 是「逢中必反」的「政治性封杀」。同時民進黨「发动大罢免」「发动青鸟作战」讓台灣社會持續內耗,升高仇恨。文末總結「当 DeepSeek 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黑马 [...] 民进党却故步自封,以封禁、追杀、围堵等方式大搞政治操弄 [...] 终有一天被时代抛弃、被人民唾弃」。
  • 2 月 15 日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於臉書粉專宣稱「綠營發動全台大惡罷,要罷免國民黨41名立委,預估將燒掉12億元人民納稅錢」,認為「惡罷明明就是害台灣,豈能讓民進黨拿民脂民膏來埋單」。
  • 3 月 5 日前副總統呂秀蓮接受網路政論節目專訪稱「當全世界在緊張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的時候,政黨居然只是在講罷免,實在說不過去」「全面性罷免毫無道理」。
  • 3 月 14 日國民黨召開記者會,推動「還錢於民」政策(包含普發 1 萬、財劃法修正等),宣稱「要讓全民瞭解這段時間國民黨做了什麼 [...] 藉此凸顯執政黨當家鬧事,只會拚鬥爭、大罷免的真相」。
  • 4 月 3 日郭正亮於網路節目針對川普欲對台課徵高關稅一事批評民進黨政府「什麼都不會,竟然還要民眾去搞大罷免?簡直是混蛋政府!」。
  • 5 月 19 日 新华网」發表文章整理賴清德執政一年來的 6 大「恶行」,其中之一為「执政乱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民生福祉」,宣稱賴政府執政一年來「岛内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缺人才等问题更加突出」,賴清德「将重心放在针对在野党民意代表的大罢免上,导致岛内政治乱象丛生」。
  • 6 月 21 日聯合新聞網報導引述國民黨立委與不具名藍營人士說法,認為若大罷免成功,民進黨重回立院多數,則除國定假日五天可能被砍,地方財源、80歲長者免巴氏量表,軍警調薪等政策都可能消失。

實例:中国国台办發言人朱凤莲評論賴清德總統「绿色独裁」、「打压“在野”政党」、「绿色恐怖」、大罷免是「政治恶斗」

  • 6 月 25 日中國國台辦記者會,發言人朱凤莲針對大罷免發表評論:「赖清德当局上台以来,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为谋求“一党独大”,推进“台独”分裂,罔顾岛内民众增进民生福祉的普遍呼声,无视岛内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假借“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大搞政治恶斗,采取政治恐吓、操弄司法、煽动舆论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在野”政党,以及支持两岸关系发展的团体和人士,变本加厉强化“绿色恐怖”、制造“寒蝉效应”,引发台湾民众对“绿色独裁、恐怖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惧。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充分认清、坚决反对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决不让其图谋得逞。」
  • 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