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總體研究成果

2023 IORG 台灣資訊環境跨領域科學研究

  • 作者 =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 Published = 2024.1.19 8:00

總論

K.1 台灣資訊環境自由而多元,受新聞媒體產業生態、大型社交平台個人化推薦、短影音主流化影響,出現科技成癮、資訊碎片化、議題標籤化、依賴意見領袖的現象,放大黨性極化、社會分化;資訊操弄更常見於重大事件期間,研究困難、因應措施時效性受限

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資訊環境自由而多元。(中華民國憲法)(釋字 689 號台灣新聞媒體自由,然而媒體產業體質不良,內容品質不佳,社會信任程度低。(RSF 2023)(DNR 2023)

受少數私有網路平台影響,台灣資訊環境充斥碎片化資訊,民眾受自我身分或政黨認同影響,依賴意見領袖,且長期缺乏驗證資訊品質及判定可信度的方法,不利發展良性公共討論。(IORG 2023.2)網路社交科技可能使人成癮,相較於圖文內容,短影音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可能更為嚴重。

資訊操弄持續在華語資訊環境傳播,更常見於重大公共事件期間,如流行疫情、俄烏戰爭、蔡總統訪美、中共軍演、漢光演習、日本排放核廢水、以哈戰爭、總統選舉。資訊環境複雜多變,科技發展、隱私保護、AI 應用皆對資訊操弄的問題標定、資料蒐集、科學研究形成困難,政策、法律等各項因應措施時效性受限。

K.2 資訊操弄主題重複出現,否定台灣主體、否定台灣盟友、否定民主制度,社會集體心理為資訊操弄傳播的土壤,涉及專業、機密、受到廣泛關注的議題為產製成本低廉的資訊操弄創造市場需求

主題

常見概念

民生

  • 台灣食品不安全(萊豬)
  • 台灣缺乏民生物資(電、蛋、衛生紙⋯)

治理

  • 政府(民進黨、中選會)作票
  • 政府(民進黨、蔡英文)貪污腐敗、控制媒體、控制司法
  • 政府(民進黨)背離主流民意、背叛人民

外交

  • 台灣沒有盟友、盟友只是在利用台灣、會背叛台灣
  • 台灣外館無法保護台灣人民

國防

  • 國軍無能、無法保衛台灣
  • 強化國防(軍購、自造)是挑釁中國
  • 台海即將開戰
  • 蔡英文(民進黨高官、國軍將士官兵)準備逃跑
  • 台灣、美國、日本製造或使用(針對特定族裔的)生物武器

補充:資訊操弄 5 分類 – 來源、內容、推論、行為、環境機制

3 分類

5 分類

常見資訊操弄類型

論述

來源

  • 來源不具專業
  • 錯誤來源
  • 假造來源
  • 冒充事實查核
  • 冒充有權機關

論述

內容

  • 錯誤內容
  • 變造內容
  • 不當字幕
  • Deepfake(深偽影音)
  • 仇恨言論

論述

推論

  • 不當訴諸權威
  • 不當因果關係
  • 證據不足
  • 以偏概全
  • 錯誤類比
  • 訴諸恐懼
  • 陰謀論

行為

行為

  • 機器人
  • 集團群聚分享
  • 受僱帳號
  • 盜用帳號
  • 平台操弄

環境機制

環境機制

  • 分眾、個人化推薦機制
  • 平台、政府、威權政府言論審查

K.3 政黨、政治人物、企業、媒體、名嘴、網紅、公民,任何人都有能力發起或放大資訊操弄,意圖各異,而威權勢力發起或放大的資訊操弄破壞民主,應優先重視、加以防治;證據顯示,中共持續介入台灣資訊環境,放大「島內」聲音「以台批台」,製造偏頗的台灣形象、分化台灣社會、試圖影響選舉結果

政黨、政治人物、企業、媒體、名嘴、網紅、公民,任何人都有能力在有意或無心、帶著善意或惡意的狀況下發起或放大資訊操弄。

來自威權勢力或獲威權勢力放大的資訊操弄破壞民主,中共長期意圖併吞台灣,來自中共或獲中共放大的資訊操弄,應該優先獲得台灣社會各界的集體重視、協力防治。

中共官媒抖音頻道引用台灣名嘴「以台批台」,放大台灣內部疑美論、「兵凶戰危」及批評民進黨的觀點。中共持續介入台灣資訊環境,著重批評民進黨及賴蕭,試圖影響台灣選舉結果。DA.55 DA.56 DA.57 DA.58 DA.62 DA.63 DA.64

K.4 資訊操弄妨礙「講道理」的公共討論、破壞社會信任、影響選舉,無法完全消除研究、防治不及科技發展、社會極化速度,需要社會各界透過研究、教育、對話、開放協作的「社群模式」實作多元解方,降低資訊操弄對民主的危害

資訊操弄會改變社會大眾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妨礙「講道理」的良性公共討論、加劇對立、破壞信任、影響政治人物及政黨決策,間接影響選舉結果。(IORG 2023.2)

防治資訊操弄、改善公共討論、強化資訊環境及民主韌性是社會各界可以共同努力的 3 項「粗略共識」(rough consensus)。政府、政黨、政治人物、新聞媒體、社交平台、研究機構、學校及教育權責機構、教育工作者、公民 9 項社會角色可以「社群模式」開放協作,實作多元解方,降低資訊操弄對民主的危害。(IORG 2023.2)

2024 選舉

K.5 訴諸戰爭恐懼的資訊操弄論述降低台灣民眾對美好感、提升對中好感,影響投票行為;各政黨支持者有明顯媒體偏好,國民黨支持者、旺中觀眾對資訊操弄論述認同程度顯著較高;資訊操弄論述認同者,民主支持顯著較低,反映資訊操弄可能導致威權擴張

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台灣民眾認同包含疑美論、中共政治宣傳內容的特定資訊操弄論述,反映資訊操弄普遍、公共討論品質不佳,對我國民主治理和民主同盟是一項警訊。(IORG 2023.12

訴諸戰爭恐懼的資訊操弄論述降低台灣民眾對美好感、提升對中好感,同時提升在野黨候選人(侯友宜、柯文哲)支持度,影響效果超越政黨認同。

論述

認同比例

相關議題

台積電赴美設廠,是美國掏空台灣

33.7%

  • 產業
  • 台美關係

政府進口美豬、福島食品,是犧牲民眾健康的賣台行為

47.2%

  • 食安
  • 台美關係
  • 台日關係

政府親美是在挑釁中國,會引起兩岸戰爭

41.2%

  • 台海和平
  • 台美中關係

台灣經濟要好,一定要和中國簽訂各種貿易協議

34.3%

  • 經濟
  • 中國關係

各政黨認同者有明顯媒體偏好:民進黨支持者最常看三立,國民黨支持者最常看旺中,民眾黨支持者最常看 TVBS。

國民黨支持者、旺中觀眾認同各項資訊操弄論述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群體,TVBS 觀眾則特別認同「美豬福食」論述。

認同各項資訊操弄論述的民眾支持民主的比例都顯著較低,其中,認同「親美引戰」論述者民主支持比例最低,認為民主是最佳體制的比例不及半數(48.1%),反映資訊操弄論述可能導致威權擴張,削弱民主自由的共享價值。

K.6 不符標準的民調、民調結果的不當解讀、缺乏證據的「假民調」指控擴大民眾對民調的誤解,傷害民調的公信力,使民調成為「操弄真實」的工具

判定民調「好壞」(可信度)的標準是 1. 透明度 2. 研究設計 3. 推論過程,而不是「準」或「不準」。(IORG 2023.7)

民調是了解公眾態度的重要工具,符合科學方法的民調有助了解大眾對議題的認知、態度、行為。不符標準的民調、民調結果的不當解讀、缺乏證據的「假民調」指控,可能造成民眾對民調的誤解,無助於「講道理」的公共討論,也會使民眾不信任民調,傷害民調的公信力。

中共以民調作為介入台灣選舉的工具,以造假或不符標準的民調試圖影響民眾投票意向。2023 年 12 月 3 日「指傳媒」發布「便利抽樣」「民調」,宣稱侯康配支持度超越賴蕭配,然而「便利抽樣」屬於非隨機抽樣,不得用以推論全體選民意見。而後,檢調單位更認定文章作者林獻元受中共指示,多次捏造未實際執行的「民調」。(中央社

民調結果的不當解讀成為「帶風向」或操作「棄保」的工具。YouTube 頻道「街頭有派對」的街頭民調結果在選前獲得政治人物(黃珊珊)(陳智菡)、新聞媒體(王尚智 - 飛碟聯播網)(台灣好新聞)、YouTube 網紅(百靈果)(比特王)引用,然而街頭民調為「便利抽樣」,不得用以推論全體選民意見。部分政治人物及媒體引用時並未註明研究限制,甚至宣稱是調查結果是「多數意見」,是以偏概全的資訊操弄

民調公司產製不符標準的民調、新聞及網路媒體不當解讀民調,政治人物決策過度依賴民調、選民按照民調決定投票對象,讓民調從「反映真實」變成「操弄真實」的工具,不僅降低民調的公信力,妨礙民主政治良性發展,更為中共及有心人士提供機會,利用民調干預選舉報導者 2024

K.7 執政黨、中選會「作票」謠言再次出現,近年選舉、罷免、補選、公投期間持續出現「作票」謠言;2024 選後「作票」謠言影片持續透過 LINE 群組、YouTube、TikTok 傳播,稱選務瑕疵為「作票」,傷害選舉結果的公信力、破壞對民主制度的信任

2020 至 2024 年多次總統、地方、罷免、公投選舉投票期間,執政黨、中選會「作票」的謠言持續在台灣資訊環境中傳播。DA.19 DA.66

2024 選前「作票」謠言為 LINE 謠言排行榜第 22 名,多個國民黨、民眾黨支持者群組中也流傳多個版本「作票」謠言。DA.66 選後「作票」謠言持續在 LINE、Facebook、YouTube、TikTok 跨平台傳播。

Facebook 公開社團「反作票大革命」(已多次改名)在投票日隔天成立,討論「作票」,貼文多為影片,部分來自 YouTube,部分則來自 TikTok

投票前後 7 日內(1 月 10-16 日)至少有 188 個 YouTube 頻道 429 則影片提及「作票」,觀看總數超過 1,561,包括「比特王出任務」標題為「這不是作票!什麼才是作票?」的 YouTube 影片。

YouTube 頻道「Jason Lee in Taiwan 李源生」長期發布開票、選務相關影片,選後也持續傳播。YouTube 頻道「邏輯思考 有一說一」於選前發布影片「1.7 萬個票箱,都有我的人? 超級電腦 票箱做票?」、「真的假的⋯作票?」,選後發布 YouTube 貼文澄清自己「沒有質疑作票」而是已經確定「就是作票」。

投票前後 7 日內(1 月 10-16 日)至少有 173 個 TikTok 頻道 469 則影片提及「作票」、觀看總數超過 1,660 萬,包括 TikTok 頻道「Zhen 甄 動漫推薦」(@jenny_0725_jenny)長期發布動漫影片於選後發布 4 則宣稱「正大光明做票」、「這就是所謂的民主」;頻道「客觀的鄉民 666」(@yes666ok)於選前 2 週創立支持柯文哲、反對賴清德,選後則發布「作票」相關影片;頻道「阿美族男孩」(@kp_keeppromise)於選後創立,發布的影片皆為「作票」相關。

選務瑕疵不等同作票,沒有作票也不等同沒有選務瑕疵。各地投開票所的開票過程瑕疵、電視台計票技術問題,皆不等同「作票」,相關影音紀錄也不應解讀為「作票證據」。

人工開票的目的就是公開、透明,成本高、難以完全按照流程,但好處就是人人都可以監督開票過程,協力確保正確無誤。被詮釋為「作票證據」的各種影音紀錄可以正面解讀為台灣選民對選舉公正的高度重視,選務機關及政府的責任在於清楚說明、改善流程,不以「假訊息」簡化現狀,而公民的責任則是理解人工開票的成本,同時理解到「作票」的可能性非常低,不錯誤解讀、不放大極端言論、不傳播陰謀論。

網紅或網路節目頻道愛莉莎莎」、「小哥哥艾里」、「阿華田的美食日記」、「葉式特工」、「邏輯思考 有一說一」在投票日後明確或暗示「作票」,「反骨男孩」拍攝短片嘲諷開票不公正。網紅在當代的影響力不亞於傳統新聞媒體,應負同等社會責任。多位網紅傳播「作票」陰謀論,在被查核為錯誤後也未道歉、更正,以傳播錯誤訊息獲利,同時讓公共討論的風氣變得更糟,讀者應予譴責。

K.8 「戰爭」「和平」的對比進入公共討論,賴清德獲民進黨提名、郭台銘發言、韓國瑜發言為重要事件,旺中、TVBS、三立放大論述,國民黨使用戰爭、和平相關競選口號,且更強調戰爭

2024 選舉期間,「戰爭」「和平」的對比進入台灣公共討論。2023 年戰爭與和平的傳播熱度前 3 高峰分別在 4 月 12 日賴清德獲民進黨提名提出「2024 不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是專制與民主的選擇」、5 月 9 日郭台銘提出「台灣面臨和平與戰爭的危機」、10 月 23 日韓國瑜為侯友宜站台提出「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台灣新聞媒體放大「戰爭」或「戰爭與和平」論述,高熱度媒體集團前 3 名為旺中、TVBS、三立。

10 月以巴戰爭爆發,國民黨開始使用「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票投國民黨,兩岸無戰場」的競選口號,呼應中共「賴清德是台獨」「台獨即戰爭」的政治宣傳,「青年上戰場」的傳播熱度是「兩岸無戰場」的 16 倍,民進黨、民眾黨則無直接使用戰爭相關的競選口號。

3 組總統候選人面對戰爭議題皆強調兩岸對話。賴清德同時強調民主價值、以實力達成和平;侯友宜同時批評賴清德台獨立場會帶來戰爭;柯文哲則強調「嚇阻與溝通」「避戰」。

K.9 2024 選前有更多政治性 LINE 謠言,候選人私德為熱門主題,「賴清德有私生子」居首

選前 10 天,LINE 謠言排行榜前 20 名有 13 則為政治謠言,2022 年選舉則有 6 則,相較於 2022,2024 選前政治謠言的傳播程度較高。DA.66

候選人私德是 LINE 謠言的熱門主題,以不明來源、無法證實來源的說法支持特定候選人也是常見的謠言。

選前最熱門的 LINE 謠言是「賴清德有私生子」,且有不同版本的謠言,包含「私生子」的不同「姓名」。歷次選舉期間「私生子」謠言經常出現,針對候選人私德的言論可能無關公共利益,不應該成為公共討論焦點。

熱門 LINE 謠言在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統促黨、無黨籍支持者 LINE 群組之中傳播,排行榜前 20 名的謠言過半數出現在人工觀察的 LINE 群組之中。

K.10 中共於 2024 選舉期間持續介入華語資訊環境,著重批評民進黨、賴蕭,「以台批台」企圖影響台灣選民;中共官媒抖音頻道放大台灣名嘴郭正亮、介文汲、賴岳謙、蔡正元等人「疑美」「反民進黨」「兵凶戰危」言論,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名列中共常用名嘴前 10 名

所有政黨及候選人之中,中共最在意民進黨、賴蕭。選前最後 5 週,賴清德是中共官方、官媒的網站、Facebook 粉專、YouTube、微博、抖音最熱門的人物,提及民進黨的文本數量則超過提及國民黨、民眾黨的文本數量總和。DA.55 DA.56 DA.62 DA.63 DA.64

過半數中共官媒抖音影片只提賴蕭,反映中共著重形塑賴蕭負面形象。(在台灣資訊環境之中,3 組總統候選人的傳播熱度相近)DA.57 DA.58 DA.59

中共持續形塑台海「兵凶戰危」,歸咎民進黨、「賴清德路線」、「蔡英文路線」,並連結疑美論。DA.55 DA.56 DA.62 DA.63 DA.64 同時,對持續進行的俄烏戰爭、以巴戰爭,中共則少以「戰爭」稱呼,多以「衝突」代替。

中共緊跟台灣選舉攻防,放大台灣內部對民進黨、賴蕭的批評,例如賴清德「賴皮寮」、羅致政「不雅影片、錄音」,或是將對國民黨、侯趙的批評解釋為「民進黨抹黑」,例如侯友宜「凱旋苑」。DA.55 DA.56 DA.62 DA.63 DA.64

中共持續放大「中國美食在台灣流行」,以民生議題宣傳符合中國利益的政治主張。例如「符合九二共識的台東釋迦」「加快深化廈金福馬融合發展的高粱酒」。DA.55 DA.56 DA.62 DA.63 DA.64

中共官媒抖音頻道放大台灣名嘴言論。2023 年 7-11 月間,中共官媒抖音頻道最常引用的台灣名嘴前 4 名為郭正亮、介文汲、賴岳謙、蔡正元,「疑美論」是最常見的主題。隨著選舉接近,批評民進黨的內容增加,同時出現國民黨侯康配的正面宣傳DA.57 DA.58

YouTube、短影音

K.11 YouTube 是台灣民眾獲得新聞時事資訊的重要管道,僅次於電視

台灣民眾平均每週有 5 天以上會使用到 YouTube,每天使用時間近 2 小時。(IORG 2023.9)(IORG 2023.12

22.5% 的台灣民眾將 YouTube 作為接收新聞時事資訊的主要管道,比例超越 Facebook、LINE,僅次於電視。39.1% 的台灣民眾會在 YouTube 上看新聞(不限於最常用),平均每天使用 YouTube 近 2 小時,其中約有 48 分鐘收看新聞,約佔 YouTube 使用總時數 42%。

K.12 YouTube 存在「平行時空」,政黨認同、媒體偏好、議題立場的結合反映並形塑觀眾對台美中關係及各項公共議題認知落差,衝突的世界觀妨礙台灣社會相互理解、信任建立

不同政黨支持者有明顯的媒體集團偏好,民進黨支持者最常看三立、國民黨支持者最常看旺中、民眾黨支持者最常看 TVBS。(IORG 2023.12

各大媒體集團的新聞報導反映並形塑民眾對美國、中國的觀感,觀察美中好感度差距,三立觀眾最傾向美國,旺中觀眾則最傾向中國。各大媒體集團的觀眾之間,旺中、三立觀眾所處的資訊環境有顯著差異。旺中觀眾更常聽到「親中反美」的論述,三立觀眾則更常聽到「親美反中」的論述,這樣的差異可能構成對台美中關係及各項公共議題的認知落差,形成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台灣新聞及政論節目 YouTube 頻道在特定議題上形成立場截然不同的「平行時空」,以過度簡化、以偏概全等資訊操弄誤導觀眾。例如以中國長假出遊議論中國經濟、以華為新手機議論中國科技實力,不同媒體集團的影片內容立場迥異。DA.48 DA.53

政黨認同、媒體偏好、議題立場在 YouTube 平台上結合,反映並形塑互相衝突的世界觀,妨礙台灣社會特定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建立。

K.13 抖音、TikTok 使用者不限於年輕人,使用者對中好感更高、更認同資訊操弄論述

台灣民眾使用抖音、TikTok 不限於年輕人,40 歲以上民眾使用抖音、TikTok 的比例和 40 歲以下差距不大。(IORG 2023.9)(IORG 2023.12

不同政黨支持者的使用比例則有差異,民眾黨(29.1%)、國民黨(21.8%)及時代力量(20.7%)支持者使用抖音、TikTok 的比例高於台灣整體平均(18.2%),民進黨支持者(10.1%)則低於平均。

有使用抖音、TikTok 的中間選民對中國的好感度顯著較高。抖音、TikTok 使用者也有顯著較高的比例認同各項資訊操弄論述,反映抖音或 TikTok 使用和中國認同、缺乏資訊判讀能力有關

K.14 行為科學實驗反映同溫層現象,260 位受試者的政治立場和資訊偏好高度相關;資訊操弄短影音讓受試者讓對美好感下降,對中好感不變,使民眾更不親美;觀看資訊操弄短影音讓受試者對台灣現行民主制度的支持顯著上升,是意外的結果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合作設計執行行為科學實驗,受試者連續選擇 32 則親中或親美短影音,觀看前後以相同問卷測量受試者的美中好感及民主支持。

260 位受試者的實驗結果顯示短影音的選擇偏好和政治立場高度相關,。傾美及中立受試者對短影音的偏好相似,傾中受試者的影片選擇偏好則顯著不同:前者選擇較多親美影片,後者則選擇較多親中影片。整體而言,越傾美的受試者越會選擇親美影片;越傾中的受試者越會選親中影片,不同族群間的差異則有待更多研究作證。

觀看資訊操弄短影音後,受試者對美國的好感度有所下降(但並不顯著)、對中國的好感度則沒有顯著改變。

觀看資訊操弄短影音後,受試者對台灣現行民主制度的支持顯著上升,更傾向認同現行民主制度優於其他制度、以民主為榮、即使遭遇困難也值得支持。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

K.15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內容否定台灣主體、貶低台灣盟友、分化台灣民眾、說好中國故事,形塑符合中國利益的華語世界觀

次級目標

主題

否定台灣主體

  • 民生 – 缺乏民生物資、必須依賴他國、民不聊生
  • 經濟 – 特定產業依賴他國
  • 治理 – 貪污、選舉舞弊、被他國控制、導致兩岸「兵凶戰危」
  • 外交 – 被盟友利用、背叛、依賴他國「謀獨」
  • 國防 – 軍隊不能保衛台灣、軍購挑釁引戰

貶低台灣盟友

  • 疑美論
  • 仇日論

分化台灣民眾

  • 抹黑台灣民主支持者
  • 宣稱親中言論是「台灣真正民意」
  • 宣傳「兩岸一家親」、「同文同種」、「血濃於水」
  • 使用特定台灣名嘴言論「以台批台」

說好中國故事

  • 民生 – 經濟強大、經濟復甦
  • 科技 – 突破美國封鎖、技術取得領先
  • 治理 – 全過程人民民主、真正民主
  • 外交 – 世界和平、國際秩序的捍衛者、建設者
  • 國防 – 軍事力量強大

K.16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技術持續更新,緊跟台灣時事「以台批台」,利用主流媒體分眾特性、影音平台成癮特性、封閉群組隱密特性介入台灣公共討論,研究方法及因應措施必須持續調整

分類

技術

選題

  • 緊跟台灣時事

來源

  • 以台批台,放大台灣內容、支持中國利益,規避溯源責任
  • 刪改、變造原文,符合中國利益

形式

  • 跨平台、多媒體圖文影音
  • 影片使用模板、自動化產製
  • AI 生成內容

行為

  • 論述中心化
  • 資訊洗白
  • 培養網紅
  • 平台操弄

環境

  • 主流媒體合作
  • 平台成癮及言論審查
  • 封閉群組滲透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技術持續更新,在選題上緊跟台灣時事,在資訊來源上,多引用台灣聲音「以台批台」,放大台灣內容、支持中國利益,達成規避溯源責任的效果,也多有刪改、變造,使台灣內容符合中國利益。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以多媒體影音圖文的多元形式,在各大社交平台傳播。來自中共官媒或官方認可 YouTube 頻道的影片有使用模板,反映自動化的產製流程。另外,研究報告也提出證據指向中共使用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產製更多元、精緻、難以判讀、多媒體、多語言的政治宣傳內容。(Microsoft 2023)(Freedom House 2023)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有「論述中心化」的現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領導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簡稱「总台」)旗下的「玉渊谭天」、「日月谭天」、「看台海」品牌積極製造對台宣傳及資訊操弄。

非官方的 Facebook、YouTube 帳號「洗白」中共官方內容,發布和中共官方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內容。DA.51

中共培養「多语种网红」,產製各種語言的宣傳內容。(CGTN 2022)(ASPI 2023)

經營者、資金來源難以查證的內容農場網站持續發布符合中共及中國利益的內容,持續多次獲「粉專集團」在短時間內大量分享相同文章連結或段落,提升特定主題的觸及(互動、留言、分享),是平台操弄(platform manipulation)的行為。「點擊真相」、「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皆為案例。DA.37 DA.46

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介入台灣主流媒體集團的新聞採編流程,破壞台灣新聞媒體的獨立性及公信力。(路透 2019)(FT 2019)

中共透過科技成癮(addictive technology)及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平台言論審查影響全球各地(包括台灣)的社交平台使用者。(衛報 2019)民意調查也反映台灣民眾使用抖音或 TikTok 和對中認同有關。(IORG 2023.9)

中共對台資訊操弄已滲透台灣封閉聊天群組。IORG 研究員人工觀察發現來自中共官媒、具中共官方連結媒體、中國內容農場的 YouTube 及抖音影片在國民黨、統促黨的支持者聊天群組之中傳播。

資訊操弄形塑華語世界觀

國家

概念

台灣

  • 台灣政府對內治理失能
  • 台灣政府對外勾結外國謀取私利、受他國控制
  • 台灣政府沒有正當性、國家沒有主體性
  • 台灣人民心向中國

美國

  • 台美關係從不平等交換升級至掏空台灣
  • 美國對台目標從棄台升級至毀台
  • 美國是世界亂源

日本

  • 排放核廢水污染海洋、海鮮有毒、禍害鄰國
  • 排放核廢水連結二戰侵略行為、人體實驗

中國

  • 台灣新聞及政論節目的「平行時空」
  • 中共官方形塑中國「和平使者」「王道」形象

K.17 重大事件形塑台灣政府對內治理失能、對外勾結外國謀取私利、受他國控制的形象,政府沒有正當性、國家沒有主體性

供電、民生物資相關的資訊操弄論述形塑台灣政府內政治理失能的形象,如「缺電」「缺蛋」「五缺」「七缺」。中共官媒將「五缺」連結台美關係、台美軍購、台灣中國兩國關係,宣稱台灣倚靠中國就可以解決各項民生問題。DA.42

台美、台日關係相關的資訊操弄論述形塑台灣政府「勾結」外國、謀取私利的形象。日本排放核廢水,論述宣稱民進黨政府出賣台灣人民「媚日謀獨」,台積電赴美設廠,論述則宣稱台灣政府「出賣台積電」「協助美國掏空台灣」,蔡英文訪美,論述則宣稱蔡英文謀求政黨及個人利益。DA.37 DA.40 DA.46

同樣是外交議題,資訊操弄論述同時形塑台灣受他國(西方)控制,沒有國家主體性的形象。麥卡錫議長擬訪台、蔡總統訪美、選舉期間持續出現「台灣是棋子」的說法;《聯合報》報導「南海會議」也宣稱台灣政府「研發生物戰劑」是「配合美方要求」;日本排放核廢水,資訊操弄論述則宣稱台灣「不敢」向日本抗議。DA.38 DA.40 DA.43 DA.46 DA.54

資訊操弄論述形塑台灣政府內政治理失能、外交謀取私利,否定政府正當性;形塑台灣政府受他國控制、是他國棋子,則是否定國家主體性,皆為中國併吞台灣建立正當性。

K.18 疑美論持續傳播,描繪負向發展的美台關係,從不平等交換到掏空台灣,從棄台到毀台,美國是世界亂源

認為「台灣應遠離美國」或「台美應保持距離」的不合理或帶有操弄特性論述的集合,稱為「疑美論」。2021 年至 2023 上半年間 12 次重大事件期間出現至少 84 項疑美論,依據論述內容歸納為 8 個類型。

編號

論述分類

概念

A

棄台論

美國把台灣當作棋子,最終會拋棄台灣

B

衰弱論

美國實力衰弱,無法保護台灣

C

亂源論

美國是世界戰亂的根源

D

假朋友

美國宣稱支持台灣卻無實質協助,更壓迫台灣,從中獲利

E

共謀論

美國和台灣菁英共謀,剝削台灣人民

F

假民主

美國內部腐敗,美國民主是假民主

G

反世界

美國各種行為受到世界各國及美國人民反對

H

毀台論

美國把台灣變成戰場,最終會毀滅台灣

2021-2023 年疑美論描繪台美關係負向發展,從 2021 年的「不平等交換」升高到 2023 年的「掏空台灣」,而美國的「目的」則隨事件更迭,從「拋棄台灣」升高到「毀滅台灣」。(IORG 2023.8)2023 下半年,烏俄戰爭、蔡總統訪美、蔡麥會後中共軍演、《聯合報》報導偽造政府文書、以巴戰爭、台灣選舉相關的疑美論持續傳播。

蔡總統訪美、蔡麥會相關 20 項可疑論述有 9 項為疑美論,宣稱「蔡英文訪美會帶來戰爭」、「蔡英文被美國利用」、「美軍雷根號逃跑」、「共軍山東艦逼退美軍尼米茲號」。DA.40 DA.41

《聯合報》報導偽造政府文書的「南海會議」事件涉及美國的生物武器及生物實驗室,呼應來自中、俄的「美國生物武器」長期資訊操弄。相關論述最晚 2019 年即出現在華語資訊環境,中共官方、官媒持續引用俄國及伊朗相關說法,指控美國在世界各地研發或使用生物武器。DA.43

以巴戰爭相關 12 項可疑論述有 7 項為疑美論,宣稱「美國造成衝突」「白宮把台灣推向戰爭」。DA.52

2024 選前和美國相關的論述宣稱賴清德是「麻煩製造者」、民進黨「倚美謀獨」、台灣是美國的「棋子」、美國「介選」,連結非選舉期間常見的「棄台論」、「亂源論」、「毀台論」。DA.54

K.19 日本排放核廢水污染海洋、海鮮有毒、禍害鄰國、連結二戰侵略行為、人體實驗

中共官媒針對日本政府宣布排放福島核廢水計劃,形塑日本霸道,不顧國際反對的形象,並藉連結日本二戰侵略歷史進一步強化日本政府負面形象。DA.46

核廢水排放前兩年間中共官媒放大台灣內部對政府的批評以及俄國官媒對美國的批評。排放後中國資訊環境出現日本引來天災報應、官員送醫乃至喪命、甚至造成日本國內及周邊區域環境污染等論述。DA.45 DA.47 DA.50

多個多元主題非時事 YouTube 頻道在核廢水排放當日及其後突發福島核廢水相關影片,使議題得以觸及興趣廣泛的各類觀眾。DA.51

中共官方微博帳號在核廢水排放後相關論述傳播熱度達到最高,排放後 3-5 日有將論述降溫、呼籲民眾理性跡象。DA.49 DA.51

論述元素

排放前

排放後

食安恐懼

  • 排放核廢水會污染海鮮,日本海鮮不能吃
  • 日本官員喝核廢水後隱退,健康狀況不明
  • 岸田首相食用輔導海鮮後緊急送醫
  • 假造帛琉衛生局:日本官員園田康博喝下核廢水後因骨髓癌病逝
  • 核廢水排放後出現陰陽海、生物大量死亡、變異、雨水有輻射、海鮮、海藻、海鹽有毒,所有人都逃不掉

反世界

  • 日本不顧國際反對,以鄰為壑,致意排放核廢水
  • 假造俄國在聯合國宣布:檢測日本福島水質
  • 假造歐巴馬發言:嚴厲譴責日本,肯定是拜登暗地慫恿岸田
  • 俄國要用氫彈消除福島核污染

二戰歷史

  • 日本沒有記取歷史教訓,排放核廢水是侵略行為,是以核污染發動第二次太平洋戰爭
  • 日本政客說中國遊客入境必須先喝核廢水、吃福島海鮮,兩人笑聲語氣好像日本侵華的嘴臉

報應

暫無

  • 日本地震、海嘯、海水倒灌,是排放核廢水的報應
  • 核廢水倒灌、自來水刺鼻、岸田首相召開緊急會議,是排放核廢水的報應
  • 東京缺水、地下水受污染、水庫有害化學物質超標、損害人體免疫系統,是排放核廢水的報應
  • 韓國上萬噸魚(5 萬條魚)突然死亡,是韓國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的報應

K.20 中國議題在台灣新聞及政論節目形成「平行時空」、中共官方形塑中國「和平使者」「王道」形象

來自各大媒體集團的新聞及政論節目內容,在中國議題上彼此對立,出現「平行時空」。

中國五一及端午長假後,台灣新聞及政論節目的 YouTube 頻道,出現對中國經濟持正、負面立場,且含有資訊操弄內容的影片。正面立場稱中國經濟復甦全球關注,民進黨以政治理由阻擋中客損害台灣利益。負面立場稱中國民眾「窮遊」、經濟前景不佳,讚許台灣路線正確。傳播正、負面立場影片的頻道,所屬媒體集團彼此對立,沒有同一媒體集團同時傳播正、負面立場影片,媒體集團間針對中國經濟的觀點存在「平行時空」。DA.48

華為新手機上市後,台灣新聞及政論節目的 YouTube 頻道,出現對中國科技實力持正、負面立場的影片。正面立場稱中國科技發展突破美國科技封鎖、美國惱羞成怒、台灣倚美使利益受損。負面立場稱中國科技實力不如美國,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配合美國符合利益。傳播正、負面立場影片的頻道,所屬媒體集團彼此對立,只有三立有同時傳播正、負面立場影片,媒體集團間針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觀點存在「平行時空」。DA.53

以巴戰爭相關公共討論,中共形塑自身「和平使者」的「王道」形象,包括宣稱美國製造衝突,而中國站在和平一邊的形象,以及藉由放大台灣內部對政府的批評,突顯中國政府治理成效。DA.52

讓台灣資訊環境更健康的 100 種方法

K.21 建構「資訊環境學」,連結跨領域科學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深化對網路及實體資訊環境理解,作為多元解方的共享事實基礎

資訊環境的形成、生態複雜而多元,資訊操弄在社群的傳播、對個人的影響,涉及領域廣泛,需要專業的「事實探尋」(fact-finding),深化對網路及實體資訊環境的理解,更必須連結跨領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建構共享事實基礎(shared reality),作為發展、迭代多元解方的重要基礎。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持續和國內外學術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公民社會(NGO)協力,支持資訊環境相關的跨領域科學研究,連結政治學、社會學、電腦科學、心理學等領域,持續推動建構「資訊環境學」。

網路資訊環境的研究需要研究、開發各項資訊科技及 AI 應用,發展資料驅動(data-driven)的運算社會科學研究,同時兼具媒體觀察、平台監督的功能

實體資訊環境的研究則有賴民意調查、田野調查、行為實驗等研究方法探測公共輿論的變化,探索人際對話、互動、地方社群的情境、樣態,同時協助公眾溝通策略及政策擬定

相對於專業機構(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及社群(如 Cofacts 真的假的)的事實查核(fact-checking),IORG 從事獨立研究、協力學術研究、協助新聞機構調查報導,則為「事實探尋」(fact-finding)。

2023 年 9-11 月間,IORG 協助日本事實查核中心(日本ファクトチェックセンター)、《日本経済新聞》調查核廢水、岸田首相「緊急送醫」相關華語資訊操弄的傳播情形,推進台、日之間的互信及協作。DA.47日経 2023)

K.22 以專業嚴謹的科學研究拆解資訊操弄:科技研發、產學合作,從文字到影音的資料備份、探勘、萃取、辨識、資料標註、AI 應用,推進資料驅動的運算社會科學研究

面對複雜、多元、變化快速的網路資訊環境,各項資訊科技及 AI 的研發、應用可以推進資料驅動(data-driven)的運算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不同視角理解資訊環境的發展。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持續維運華語資訊環境資料庫,整合台灣各大社交平台、新聞媒體、中國社交平台、官方、官媒資料集,持續擴增影音平台多媒體資料備份,單日處理多媒體圖文影音文本總量約 1,500 萬則。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大規模部署語音辨識、同音詞偵測技術,將影音文本轉為文字,延伸文字探勘應用範圍至多媒體影音內容。DA.45 DA.48 DA.50 DA.51 DA.52 DA.53 DA.54 DA.55 DA.56 DA.62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和學術機構協力開發影片模板偵測、人臉辨識(政治人物、名嘴等)、影音平台商標辨識(抖音、TikTok、小紅書等)、中共官媒台標辨識(「中央广电总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旗下頻道)專用機器學習模型,針對影音文本萃取影像特徵,並部署、應用於研究分析。DA.57 DA.58 DA.60

研究結構化、機器學習模型訓練、生成是 AI 應用及微調都必須依賴高品質的人工標註資料集。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和專業人員協力標註資料,建置中國政府、中共官媒體系結構及帳號清單、台灣政府結構、台灣媒體集團及帳號氫彈、公眾人物身分及人臉資料集。

K.23 數位公民素養的校園及社區教育是長期根本解方:資訊判讀、數位素養、建立連結、有效對話,是防治資訊操弄、維護基本人權、鞏固台灣民主的長期根本解方;專業知識普及、降低資訊不對稱、讓選民「充分知情」,是所有公眾人物的首要任務

在台灣資訊環境傳播的資訊操弄目標是每一個台灣人,提升個人的資訊判讀(媒體識讀)能力,是防治資訊操弄的根本解方,必須透過長期有意識的練習來提升。(IORG 2023.2)

數位科技和當代生活密不可分,提升個人的數位素養(科技近用、科技使用、資訊安全、個人資料保護),能更好的確保個人在不受惡意干擾、脅迫的狀況下形成個人意見、有效參與公共討論、民主過程。

有效的對話構成有效的公共討論,除了基於事實、合乎邏輯、「講道理」的觀點,也必須以同理、傾聽、互動建立連結。

以共同興趣為基礎,以文化、生活連結社會現況,進而帶入公共議題,是有效方法;以信任關係為基礎,在對話中帶入資訊判讀的方法及過程(而非直接帶入事實查核的結果),更能有效促進良性公共討論。(IORG 2023.2)

知識及技能是行動的先備條件,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妨礙更多人充分有效的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及決策。專業知識普及(重要領域例如國際關係、高科技產業、防疫、防災、戰爭)、科學普及(包括研究方法及成果)、資訊公開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資訊持有者預設公開、資源擁有者挹注資源、具備轉譯、創作、推廣的專業工作者投入相關工作,以讓選民「充分知情」為目標,其中,掌握話語權的公眾人物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K.24 因應資訊操弄的「台灣模式」是「社群模式」:政府、社群、社會各界的多中心開放協作是台灣防治資訊操弄、守護選舉公正、強化民主韌性、維持主權獨立的關鍵

政府必須持續重視資訊環境和民主制度的良性互動,創造對科技研發、科學研究、教育創新友善的環境,投入政府資源,鼓勵民間企業重視並支持民間自主的資訊環境研究及教育工作,協助公民社會問責社交平台。

政府、政黨、政治人物必須理解社會分化對民主制度造成的危害,善用自身和民眾的各種連結,積極促進群體、族群之間的交流、對話、政策公共討論。

媒體、網紅、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必須正視共享事實基礎(shared reality)對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充分運用話語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傳播可信資訊,讓選民「充分知情」。

基於開放、當責、協作原則、互助精神的「社群模式」是台灣社會集體面對天災、重大事故、流行疫情的「台灣模式」。重大事故發生,積極公民透過社交平台、公民科技工具集結、即時共享資訊、盤點現狀、各自貢獻專長及資源,協力產製資料、工具,也共享成果。

面對資訊操弄、威權勢力威脅台灣民主,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預設公開,開放當責,致力共享知識及資料。在研發及研究方面,IORG 和國內外的研究機構、新聞媒體、公民社會開放協作,提供資料協力技術研發、和國內外的機構建立互信的資訊同步互助機制;在教育方面,IORG 連結全國各地在地組織,分享研究成果,協力台灣放伴教育協會,陪伴學校老師轉譯專業知識、設計資訊判讀課程,讓與時並進的資訊判讀、數位素養融入校園教育,培力學校老師,也培力下一世代的台灣公民。